「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但是我們真的相信這句話嗎?
有的時候我們是相信的,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信,因此才會有「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遺骸」這樣的感嘆。
那麼善真的有善報,惡真的有惡報嗎?如果善沒有善報,惡沒有惡報,那我們還要不要做一個好人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慮,特別是當我們懷著善心做事卻被人利用、被人傷害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心裡憋著冤屈,都說善有善報,可是我為什麼收穫的是惡報?
對於這種疑慮,《了凡四訓》這本書做出了自己的解讀,或許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啟發。
《了凡四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書中對個人如何改變命運提出了明確的原理和方法。書中所述,難免涉及那個年代的一些封建迷信內容,但是拋開這些問題以外,書中所講的對於命運的理解和改變命運的做法,對現代人而言還是有很深的啟發意義。
人生於世,個人的命運首先擺脫不了時代大環境的影響,這個是大的框架,生在富裕發達的國家還是貧窮戰亂的國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要遠遠大過個人的努力。
而在已經確定的時代大框架下,個人的努力也同樣不容忽視,只要自己肯努力,即使所處的時代不是那麼好,也可以收穫相對美滿的人生。
書中對善報與惡報的解讀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用故事手法來論述善報與惡報:
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幾個年輕學生同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有懷疑,因而向中峰和尚提出了自己的疑慮。
那麼中峰和尚是怎麼回答的呢?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這位和尚認為,凡人愚昧,看不清真善真惡,往往認善為惡,指惡為善。
眾人不解,中峰和尚於是請大家講一講,他們心中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惡行。
於是幾個學生答道:「打人罵人是惡,禮人敬人是善;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和尚認為他們說的不對,他答道: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中峰和尚在這裡拋出了他的善惡觀,即只有發自內心的善才是善行,如果一個人發自內心去愛他人,那麼他做出的行為才是真善行。
如果一個人心裡是為自己求名求利,那麼即使他外在的行為再怎麼符合道德標準,再怎麼受人稱讚,也不是真善行。
於是眾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善真的有善報,惡真的有惡報,只是他們年輕,不懂得真善與假善的區別罷了
一點疑問
對於上述的觀點,我個人是並不十分相信的,即使我們全心全意愛他人,也不一定能收穫好的報答。
但是對於上述觀點,我個人又是認可的,因為我認可這種行善的理念,只有我們心裡最隱微的地方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善意的,除此之外沒人知道,我們不能連自己都騙,只有自己內心深處始終對這個世界懷著善意,我們才能獲得最寶貴的東西——心安。
人能一世心安,到老也無所愧疚,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至於善是否有善報倒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那到底什麼會帶來善報,什麼帶來惡報
在我個人看來,遵守這個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律就會有善報,違背這個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律就會有惡報,善報與惡報不是道德層面的,而應該是科學層面的。
比如,總是熬夜就是違背身體運行的規律,即使我們是熬夜做好事,身體也這樣會出問題;
比如,古時候改朝換代是社會運行的規律發揮了作用,跟這個規律去對抗,即使是忠臣孝子也難免身死族滅的下場,不管我們有多麼同情他們,多麼為他們惋惜,但是事實總是那麼殘酷,不以我們的感情為轉移。
總結
客觀上:我們要多讀書,多思考,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開啟個人的智慧,破除愚昧和盲從,遵守萬事萬物運行的客觀規律,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善報。
主觀上:我們要對這個世界充滿主觀的善意,從內心最真誠的善意出發去做事,我們才能真正收穫內心的安寧,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觀點?您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