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昌一環全線貫通。2020年南昌提出2021年達到「10分鐘上城市幹線道路,20分鐘上環城高速出城,市域範圍內30分鐘可達」目標。南昌市保有車輛總數是114萬輛,「停車難」問題近年來越發凸顯。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塗龍峰認為,南昌應大力建設次幹道和支路,同時完善停車設施。
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左陽天/文
出行難停車難成南昌「堵點」
在近期的網友建言徵集活動中關於停車的思考不少。有網友提出:「建議解決停車難問題。經常去南昌市市政中心辦事,卻常常沒地方停車,而市政中心主樓前大片廣場又閒置在那裡,希望能用於給辦事群眾停車。」
還要網友提出:「地鐵方便市民出行,如果能在地鐵站附近多建設一些停車場,方便大家無縫對接,會讓市中心的交通更順暢。」
「停車難」是任何一個城市都會面臨的公共性難題。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人口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堵車」成為南昌市民出行的常態。根據高德地圖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Q1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南昌交通出行處於「亞健康」狀態,在全國50座主要城市中排名第42位,在武漢、合肥、南昌、長沙、鄭州等五個省會城市中,健康程度僅高於武漢。同時,還存在路網高峰行程延時指數高、骨幹道路運行速度偏差率高、尖峰時段小汽車速度低等狀況。另外,根據2018年的年度報告顯示,南昌車主日擁堵經濟損失達12元。「出行難」、「停車難」成為南昌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關鍵「堵點」,也成為考驗南昌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大課題。
三大原因造成交通擁堵
南昌市傳統停車位缺口巨大。住建部2015年發布的《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規定,規劃人口規模大於50萬人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宜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1.1到1.3倍之間。按照目前南昌市124萬輛機動車保有量計算,機動車停車位供給宜控制在132萬個至156萬個之間,然而南昌目前僅有機動車停車位47萬餘個,缺口巨大,停車位供應嚴重不足,並因此而催生車輛隨意停放、私劃停車線、停車亂收費等亂象。而新建的小區車位貴、收費高等問題又容易引發車位閒置和停車爭端。舉辦大型活動期間常常產生次生性擁堵現象。
南昌為何出現這樣的窘狀?
江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塗龍峰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城市功能布局和道路規劃設計不盡合理。
一是未按照人口聚集情況布局和規劃各類資源。一方面,經濟資源和各類服務資源聚集於主城區(東、西湖和紅谷灘區域),主城區吸引大量的車流和人流,早晚高峰、節假日期間,城區超過50%交通流量集中在這幾個區域,從而造成交通堵塞;另一方面,公共運輸不發達,存在公交線路設置不夠合理、複線率多等問題。
二是道路規劃和建設滯後。一方面,老城區的建設和設計對通行考慮較少,改造空間有限;另一方面,市政道路建設結構失調,次幹道、支路明顯不足。而且,大部分道路沒有設計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橋,甚至沒有人行道,造成大量非機動車及行人進入機動車道。
三是城市管理不精細。一些道路兩旁的施工單位改造道路時佔用人行道、自行車道,擠壓了行人、非機動車的通行空間,造成道路擁堵。
其次,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增長迅速。
一是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自2014年起,南昌市機動車保有量以年均近15%的速度快速增長。
二是非機動車總量較大。全市註冊電動車達到114.8萬輛,電動車和自行車總量144.8餘萬輛。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上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總量不斷增長,對有限道路資源擠佔程度持續加大,給城市道路交通帶來相當大的壓力,成為導致交通易擁堵、出行難的重要原因。
另外,公共運輸配套不足。
一方面,公共運輸發展速度跟不上市民出行需求,公交營運車輛數量不夠,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標臺數較低,運營線路不足;另一方面,有數據顯示,南昌地鐵運行效率較低,僅為0.5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86),在全國32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中排名第25位。
南昌應當完善停車設施
如何改變現狀?塗龍峰認為,南昌應該完善停車設施。
一是抓緊辦理已建成公共停車場的驗收手續,讓已建成的公共停車場儘快投入使用,緩解「停車難」問題。
二是簡化公共停車場建設審批程序,建立項目立項-項目用地許可-項目施工許可-項目竣工驗收等全過程一站式聯審聯批平臺,提高公共停車場建設的審批效率,加快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
三是恢復挪作他用的地下停車場功能。一些規劃建設的地下停車場在南昌被挪作大型商場、超市等營業場所使用,使得這些區域停車面積少,出現停車難、停車亂現象,應儘快恢復這些地方停車場。
四是充分發揮交警職能。交管部門要全程參與城市道路交通建設工作,嚴格落實「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要求和交通影響評估機制。
五是整頓停車收費行為,包括私設停車場、違規收費、小區停車高額收費等,杜絕非法收費,提高停車位使用率。
應加強次幹道和支路建設
與此同時,塗龍峰認為,南昌還要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
一是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真正實現公交優先。設立公交車專用車道,延長公交車夜班運行時間,設置港灣式公交站臺和公交信號優先系統,提高車速和營運服務質量,方便市民出行。
二是加強次幹道、支路建設。南昌市城區次幹道與支路路網容量嚴重不足,合理新建次幹道和支路迫在眉睫。要優化道路交叉口渠化設計,如陽明路青山路口人行地下通道開口處佔用了機動車道,對轉彎車輛通行造成較大的幹擾。
三是對市政建設和地鐵施工圍擋路段做好維護工作,保障道路平整、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開、道路照明完備,提高車輛通行速度,方便市民出行。
建設換乘停車場緩解擁堵
在2020年南昌「兩會」上,南昌市政協委員晏明智提交了《關於大南昌都市圈P(停車)+R(換乘)試點》的提案。
「P+R」即換乘停車場,早上駕車進入P+R停車場,然後換乘地鐵抵達工作單位,下班後再坐地鐵到達停車場,駕車回家。
地鐵站和停車場接駁換乘已不是新鮮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無錫等城市,已有專門的P+R換乘停車場。早上駕車進P+R停車場,然後換乘地鐵抵達工作單位,下班後再坐地鐵到達停車場,駕車回家,一天停車費僅需5~10元。北京率先出臺P+R停車場補貼政策,每天補貼7元/車位,所以P+R停車場的停車費價格低,一般都是幾元停一天。
晏明智委員建議充分利用地鐵遠端站周邊剩餘空地,將南昌對外聯繫的各條公路等交通樞紐與市內交通無縫接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