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晉江經驗」:輕工業城市轉型新興產業集聚地

2020-12-14 醒獅論事

  敢為天下先 愛拼才會贏(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踐行「晉江經驗」探索與實踐(一)

  國家「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的重點項目——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已進入全面竣工倒計時,國內首個擁有自主技術的千億級內存製造產業呼之欲出。

  福建晉江,這座素以運動鞋、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聞名的城市,眼下正以集成電路、石墨烯、高效光伏等一批新興產業來撬動自身發展。40年改革開放積聚的能量,如泉州灣的潮水澎湃激蕩;16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總結提煉的「晉江經驗」,給這片發展熱土以思想的引領和精神的滋養。

  「晉江經驗」是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的總結

  去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盼盼」食品集團的產品均進入會場。不久前舉行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盼盼」再度亮相。「這就是『晉江經驗』帶給晉江民營企業家的榮耀。」「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的激動和自豪溢於言表。

  晉江曾經是一個「高產窮縣」。蔡金垵的企業名為「盼盼」,其寓意不難理解。改革開放,照亮了晉江人的夢想。1980年,晉江縣委出臺「五個允許」政策(允許集資辦企、僱工、股金分紅、價格隨行就市、供銷人員按供銷額提取業務費)後不久,蔡金垵跑起了供銷。1984年,他在上海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成功賣出50箱雪花銀耳。12年後,他創辦了「盼盼」。

  改革開放在晉江成就了許許多多的「蔡金垵」,也讓這座城市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1984年,陳埭鎮成為福建第一個億元鄉鎮,並被譽為「鄉鎮企業一枝花」。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平均三年再造一個新晉江;經濟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1991年,晉江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1992年,晉江撤縣設市;2001年,晉江跨進全國百強縣市前10名。「晉江模式」一時成為官員和學者研討改革開放實踐時的熱議話題。

  晉江的發展成就有時代宏大背景和中央正確方針的引領,也源自晉江廣大幹部群眾的大膽探索和開拓創新。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冒著酷暑來到晉江下企業、進社區、訪農村,帶著一連串問題調研。

  基於這次晉江之行和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係」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係,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係。

  習近平同志在稍後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晉江經驗」是「晉江人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

  「晉江經驗」從此成為引領福建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精神財富。2011年,福建省委在晉江召開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提出深刻學習領會「晉江經驗」的精神實質。對照「晉江經驗」,提出「誰在解放思想上領先,誰就能在發展中贏得主動」。年底,「晉江經驗」首次被寫入福建省黨代會的文件。

  在「晉江經驗」的鼓舞下,恆安、安踏、361°……一批批充滿活力的民企,在晉江這片民營經濟的熱土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

  2014年5月,福建30名企業家致信習近平總書記,以《敢於擔當 勇於作為》為題,就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加快企業改革發展建言倡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企業家們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闖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敢於擔當,勇於作為,不斷做大做強,促進聯合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晉江民營企業已達到5萬多家,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4年位居福建縣域首位,連續17年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可以說,晉江已經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典範。

  壯大實體經濟,不斷轉型升級

  「晉江經驗」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鬆。如何實現傳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林海鷗家在陳埭鎮洋埭村,靠「鞋」吃飯,主營鞋材輔料。別小看這「一雙鞋」,它為晉江帶來的是4800多家企業、28萬個就業機會、1200多億元產值,還有「全球每5雙旅遊運動鞋中,就有1雙來自晉江」的自豪。

  然而,自2012年起,陳埭鎮的鞋業遭遇空前挑戰: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大批製鞋企業開始搬離。輔料企業如果再保不住,晉江最早產生千億產值的實體產業也必將動搖。「我們原來在『老鞋都』有3間店面,近200平方米。市場逼著我們很早就開始轉向,投入輔料創新研發。可這麼點面積根本施展不開,研發出來的產品也用不上。」林海鷗當時急得上火。

  2012年,晉江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洋埭村規劃一座佔地7000多畝的國際鞋紡城。2017年初,首期工程建成。「一樓到三樓,貨車直通;商鋪和車位各2000多個,未來還將配套智能物流。我們的定位是亞洲最大鞋紡專業市場、一站式國際商貿採購平臺。」鞋紡城總經理李宵還說。

  去年4月,林海鷗第一個搬進國際鞋紡城,經營面積擴到1500平方米,他每年投入數千萬元研發的「一體化成型、功能性鞋面紡布」成了「制勝秘笈」。剛搬進去,他就被鞋紡城邀請參加廣交會、上海國際鞋材展,由此成了美、德等國多家公司的供貨商。生意好到什麼程度?數億元的銷售額!

  咬定轉型不放鬆,轉型過程不輕鬆。

  2014年到晉江之前,業內專家羅騫博士沒有聽說過這座城市,對於留在這裡是否有前途也心存疑慮。當時,招引他來晉江的金石公司還處在「燒錢」狀態,這是一家剛從薄膜技術路徑轉向晶矽異質結技術路徑的太陽能科技企業。

  勇於變革的人,總是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晉江市有關部門看好金石公司的發展,認為它將帶動全市產業結構轉型,於是為金石量身定製了一套扶持措施和人才政策,使金石得以繼續堅守「技術突破、產業路線,只能靠自己,絕不靠買來」的理念,持續攻關。今天,金石不僅成功破圍,轉化效率比肩先進水平,而且率先具備了整線輸出的產業化能力。

  羅騫的改變,就在今年3月。通過比較,富士康公司最終選定金石公司。

  「我決定留下來。因為晉江雖然只是小城市,卻是一個可以讓人無後顧之憂、安心創業的地方。」羅騫說。

  實體經濟是晉江的「傳家寶」,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堅定不移地發展實體經濟。每到晉江發展的關鍵時期,市裡都會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品牌立市、鼓勵研發創新、吸引各類人才等措施實實在在,保障和激勵企業堅守實業、做大做強。

  目前,全市已建成紡織服裝、製鞋2個產值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建材陶瓷、食品飲料、紙製品、裝備製造、化纖等5個產值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產值超億元企業逾800家,上市企業46家。全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中,來自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

  晉江的產業發展逐步從粗放的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生產模式,轉化為集約、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發展惠民,城鄉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吳建國是晉江市磁灶鎮大埔村一位普通農民,家有兩子,兩代三戶,住在老宅。何時能世代安居呢?其實大埔村早就是個富裕村,很多村民都有自己的別墅或聯排住房。但就像「伸出五指還不齊」一樣,總有一部分群眾相對困難。

  2014年,晉江開始探索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埔村「構建多元住房保障體系」的創新,給吳建國提供了這樣一套方案:老宅換樓按原有宅基地面積1:2置換。結果老吳180平方米的舊房變成了3套單元房,自己一套,146平方米,兩個兒子各一套,分別為146平方米和96平方米,超出的面積僅按每平方米2800元的標準補差。算下來,不到8萬元就化解了他的「心病」。

  發展為民,發展惠民。晉江一直是這麼做的。每年將65%以上本級財力投入民生領域,構建完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環境和社會保障等七大民生體系,許多領域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探索新農合跨省異地結報,率先實現被徵地人員養老保險「即徵即保」,率先實現治安巡邏村社全覆蓋。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110萬外來創業務工人員享受30項市民待遇,真正讓外來人口「引得來、留得住、融得入」;率先實行公辦高中和中職學校免學費,每年都有超過4萬名學生受益;率先實行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制度和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

  這些年,晉江加快補齊城鎮化短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成為全國試點,城鄉品質在新型城鎮化中脫胎換骨。

  看理念,把全市649平方公裡作為一座城市來統籌規劃建設,真正實現全市一座城、城鄉一體化。

  看布局,加快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傾斜,推動城鄉「6+1」(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化、環保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整合教育、衛生、文體、市政配套、社會福利等資源,打造晉江任何地方15分鐘內上高速、市區20分鐘內到達任何一個鎮、各鎮之間30分鐘內通達的「152030」快速交通圈,以及海陸空鐵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

  看內涵,深入開展植樹造林、清水淨海、治汙減排、環衛保潔等四大專項行動,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4.04%,綠地率達39.93%,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長期保持在97%以上。房價始終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來人,都能在晉江買得起房、住得起房。

  晉江逐步從一個「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的「特大鎮」,成為一座生態宜居、功能完善、初具規模、「本地人留戀、外地人嚮往」的現代化品質城市,成為全國中小城市樣板。

  在晉江這片熱土上,改革大潮催生了「晉江經驗」,「晉江經驗」又為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注入強大動力。

  「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上,我們將不斷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晉江經驗』,繼續發揚愛拼敢贏的精神,為把晉江建成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而努力奮鬥。」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說。(記者 趙 鵬 武衛政)

相關焦點

  • 「晉江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
    對「晉江經驗」學習得越深、實踐得越多,就越深入地理解、越堅定地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提供了成功實踐樣本。新世紀之初,我國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未了,改革發展面臨難得機遇,也遭遇不少挑戰。
  • 學習借鑑晉江經驗 推動石獅高質量發展
    晉江經驗館以「晉江經驗」為主題,設立歷史背景、經驗提出、踐行發展、傳承創新四個展區,通過影視回顧、珍貴照片、文字簡介、實物展示和場景再現等手法,全面展示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總結提出「晉江經驗」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以及晉江踐行發展「晉江經驗」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蔡萌芽指出,「晉江經驗」就是敢於創新、敢於擔當。
  • 晉江經驗:世紀之初的探索和總結
    從今天開始,「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導,將和您一起來解讀晉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密碼」。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總結了「晉江經驗」,引領福建加快改革、全面發展。 這兩天,晉江市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正在圍頭村著手一項改革試點工作,準備將村裡閒置了20多年的三塊宅基地,變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引進個星級酒店。
  • 經濟體量1366倍增長:晉江的全面發展怎樣煉成?
    從改革開放前的「高產窮縣」,到如今順利實現華麗轉身,晉江的經濟體量已經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366倍。在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出「晉江經驗」的「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係」指導下,晉江16年來不斷促進各種要素向市場集聚。
  • 海內外福建人熱議「晉江經驗」
    「『晉江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豐富實踐、深邃思考和不斷探索的理論成果,根植於晉江乃至福建改革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站位高遠、視野廣闊、內涵豐富。」世界晉江同鄉總會會長施文誕表示,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海內外晉江人百折不撓,把當年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海邊小縣城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作為晉江人,深感自豪。
  • 晉江:數字產業,新增長極崛起
    今年以來,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晉江裝備協會、泳裝協會、省紡織服裝協會等,開展工業企業智能製造公益診斷、企業信息化診斷對接活動等,推動一批國內實力型產業智能化、數位化應用服務機構集聚晉江,並推動其深度對接,促進傳統產業數位化。  當下,晉江正在積極探索「傳統產業+數字」的發展新模式,在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孕育出又一經濟增長極——數字產業。
  • 棗莊出臺產業發展規劃 探索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持續發展之路
    齊魯網11月5日訊近日,棗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棗莊市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在2018-2022年,棗莊根據全市「產業地圖」,引導區(市)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探索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持續發展之路。山東積極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強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膨脹壯大,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地。
  • 「晉江經驗」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品牌之都」「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城市展館一樓的牆上,整齊地掛著這些國家級的牌子。這些明晃晃的金色招牌,記錄著晉江這座縣級城市在改革開放中創造的「晉江奇蹟」。
  • 福建晉江:用堅守實業打造「晉江經驗」
    本報記者/趙現壘「中國品牌之都」「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城市展館一樓的牆上,整齊地掛著這些國家級的牌子。
  • 搶抓「新基建」福建加快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
    福建省(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建設籌備工作組10日透露,今年前11個月,該園區已先後促成牧月科技、米格實驗室、廣塑導光膜、康芯科技電子雷管模組等8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24.5億元(人民幣,下同),還有11個項目正在重點對接洽談。
  • 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開園
    晶報記者 魏鼎 通訊員 李娟 曹康輝 11月18日上午,羅湖區委區政府在清水河紅崗國際創新廣場選址地舉行了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開園暨紅崗國際創新廣場奠基儀式。市、區領導出席開園和奠基儀式。羅湖區領導賀海濤、聶新平、宋延、李小寧、文忠、左金平為大梧桐新興產業帶標識揭幕。
  • 商水:產業集聚撐起發展「脊梁」
    康恆玻璃項目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選擇來商水投資是明智的!」    商水縣產業集聚區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縣一直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將產業集聚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縣城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通過BT、BOT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積極爭取資金,優先安排產業集聚區內道路、環保、通信、消防、垃圾處理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 廣州城市更新:產業導入新發展 實事求是探索廣州路徑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在這一輪城市更新中主要負責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散亂汙」 場所清理整治兩項重點工作,以產業導入作為「新」發展的方向,實事求是地探索城市更新中的「廣州路徑」。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對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進行了專題採訪。
  • 六大未來產業集聚蘇州相城
    日前,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GCIPC長三角分中心)揭牌儀式在蘇州相城舉行,未來該中心將結合蘇州相城經開區產業發展的定位,通過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能帶動新興產業顯著發展的國際化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資本賦能新高地。
  • 河南舉行產業集聚區「百園增效」行動新聞發布會
    堅持效益優先,通過創新土地供應方式,提高土地資源供給的精準度,推動資源向高效利用的新產業、新業態集聚,發揮最大效益。  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實行新增工業用地「出讓年限不超過20年+有條件續期」的土地供應政策。  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制度。推行「標準地+代辦制」,壓縮審批時限;探索採取「標準地+告知承諾制」,實現「拿地即開工」。
  • 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開園 紅崗國際創新廣場奠基
    羅湖區委書記賀海濤表示,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開園和紅崗國際創新廣場奠基標誌著作為全市最早建成區的羅湖,再一次邁出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步伐,必將翻開羅湖融入全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大局的嶄新一頁。他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羅湖而言,更是破解難題、支撐發展的轉型契機。
  • 廣州洋灣島創投小鎮:探索產業創投的「廣州模式」
    「專業批發市場是過渡期,地租、鋪租、人工等昂貴,沒有第二代人接手,市場會走下坡路。」黎名準說,打造充滿朝氣的創投小鎮,構建適合大眾創新創業的平臺,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傳統批發市場到新興金融產業園區,五類車沒了,垃圾少了,區域環境好了。」
  •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公布 蕪湖三基地首批上榜
    原標題:蕪湖三基地首批上榜 近日,我省公布了第一批14個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蕪湖有3個基地入選。在9月18日召開的全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動員大會上,我省為蕪湖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授牌。
  • 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規劃出爐!
    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是規劃最早實施的金融集聚區以紅嶺路為軸打造新興金融產業帶,依託傳統金融總部集群優勢,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鍊「三鏈」深度融合,探索金融科技、黃金金融、消費金融創新發展,完善金融、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機制。
  • 中國產業大遷移全景圖,這些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最近幾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產業資本開支的新舊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和大遷移上。   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過去三年,一線城市高房價對製造業持續擠出,促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務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