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中秋之夜,寫下人生最悽涼的一首詞,引起了千古共鳴

2020-12-15 解憂詩詞

花好月圓人團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說到中秋詩詞,很多人率先想到的也許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恰逢中秋之夜,想起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而寫下的一首千古名作,後來有人說「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足見這首詞魅力之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蘇軾在中秋之夜也曾寫下人生最悽涼的一首詞,引起了千古共鳴。

這首詞名為《西江月·黃州中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寫於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二年中秋,反映了他謫居生活的苦悶,充滿了對人生的慨嘆,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詞的上半闕是他對人生短促的感慨。

在他看來人生宛如一場虛無縹緲的大夢,在這虛幻的夢中,他早已不知經歷了幾度清涼的秋夜。

月上中天,微風吹拂著樹葉,在這迴廊上發出陣陣聲響,再看看自己,眉頭爬滿了愁思,鬢邊也添了幾許白髮。

自「烏臺詩案」後,蘇軾常常會有「人生如夢」之感,這首詞一開頭就抒發了這樣一種虛幻之感,這也奠定了全文的「悲情」基調。

他以「夢」來比喻人生,不僅包含了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心酸感,還有一種對未來人生的一種懷疑和不確定,他想遠離這時間的紛紛擾擾。

「幾度秋涼」則是對時間倏忽而過的慨嘆,人生苦短,是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思想。

而接下來的兩句則是通過環境的渲染,表現了詞人容顏老去卻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西風蕭瑟,落葉紛飛,本是秋天常見之景,在詞人的筆下卻更顯悽涼,正像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

下半闕寫的是獨自一人賞月的孤獨之境。

在這冷落清秋的夜裡,他捧著酒,自斟自飲,了無生趣。

並不是因為酒的質量太差,而是無可與飲者。

他望著空中的明月,只見它被雲層遮擋了亮光。

在這中秋之夜,還有誰能與他舉杯共飲呢?

他找不到,只能舉起酒杯,悽然地望著北方。

蘇軾的「烏臺詩案」算是人性的一大考驗。

許多友人因和他親近而被牽連,但也有交好之人落井下石。

那些小人蘇軾自然是再也不會與之親近,而對於真正的好友,他卻是不敢親近。

所以才會出現「客少」的情況。

「月明」一句,也是頗有深意,烏雲遮擋了月亮,就像朝中小人當道,陷害忠良,這算是詞人此時的真實寫照。

接著的最後兩句點明了時間和主旨:他在這中秋之夜,遙望遠方。

對於他「北望」的對象,歷來都有爭議,有說他是「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也有說他是在懷念遠方的弟弟蘇轍。

其實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蘇軾吟詠中秋的詩詞中,幾乎都有蘇轍的影子,除了我們開頭提到的《水調歌頭》,還有《陽光曲·中秋月》、《念奴嬌·中秋》、《中秋見月和子由》……

「烏臺詩案」爆發後,蘇轍就曾為蘇軾上下奔走,甚至上書朝廷願以自身官職為兄長贖罪,兄弟情深可見一斑。

所以蘇軾在謫居異鄉的中秋夜,想起至親至愛的弟弟,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首詞雖然不比《水調歌頭》豪放,但是詞中蘊含的深沉情感,卻同樣動人心弦。

尤其是最後兩句「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引起了千古共鳴,道出了無數人遊子離人的心聲。

其實有時,我更喜歡讀蘇軾的這類傷感詞,因為當你明白原來蘇軾也曾如此落寞彷徨時,也許更能領會他的豁達與豪邁。

最後祝大家中秋月圓人圓事事圓。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軾最孤寂的一首詞,人生悽涼,如夢一場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雖然一生坎坷,但他處變不驚,依舊以一種灑脫的方式面對人生。他以寬廣豁達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即使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也能很快調整心境,實在令人羨慕和學習。
  • 蘇軾重逢家人時寫下一首千古詩詞,中秋之夜斷舍離,道盡人生悲歡
    今天我們要來品讀是蘇軾的另外一首詩詞,中秋之夜蘇軾和弟弟蘇轍短暫相聚,望著一輪明月,訴說著心中三兩事,感慨人生風雨。這首詩詞有著怎樣的感慨,蘇軾在中秋之夜抒發了怎樣的感想,一起來品讀。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初讀這首詞或許會認為這是一首詩,看起來既是詩又是詞,其實這是一首小詞,蘇軾中秋之夜有感而作。整首詞富有音律美,讀起來郎朗上口,寫景上用詞精湛,將中秋之夜的美景刻畫得生動而精緻,抒情上有著豪放的氣勢,頗有蘇軾的寫作風格,我們將逐句對這首詞進行品讀。
  • 中秋夜,蘇軾與弟弟隔海相望,寫下這首《西江月》
    紹聖四年,七月二日,蘇軾被貶至儋州,很快便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時,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於雷州,正與儋州隔海相望。孤獨的蘇軾面對著永恆的明月,寫下這首《西江月》,抒發鬱憤悽涼的心情,兼懷一海之遙的弟弟蘇轍。
  • 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引起了無數人的中秋思念
    蘇東坡的這首中秋詞可謂是歷代中秋詞中的絕唱。蘇轍大家知道的或許比較少,在蘇軾的詞作《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提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子由就是蘇轍的字。蘇轍一生為官,但是也是命途多舛,官場起起伏伏,曾任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
  • 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詞,只是開頭兩句,便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但蘇軾的詞中,也有悲涼婉約的一面,這類詞更容易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便是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詞。整首詞中,它主要就突出了一個「涼」字。無論是中秋團圓之夜清寒的涼風,還是獨月、孤燈等悽涼的意象,都是為了抒寫蘇軾人生之「悲涼」。並且蘇軾在詞的開頭兩句,就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只是對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無奈,惹人心疼。
  • 蘇軾最冷門的一首詩,開頭名流千古,全詞卻鮮有人知!
    蘇軾最冷門的一首詩,開頭名流千古,全詞卻鮮有人知!我們都知道蘇軾的《水調歌頭》,詩句非常的美好, 這首詩是他在中秋節所寫的,雖然他很孤獨,但是他還是祝天下人能夠有一個好的結局。我們也從這一首詩裡看到了蘇軾的樂觀與豁達,但在樂觀的人也會傷心難過,也會落寞。而這一首《西江月》就將蘇軾的落寞悽涼表現出來了。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悽涼的一首詞,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當人遭遇 挫折,特別是重大挫折後,會倍感孤獨無助,蘇軾也不例外。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又一個孤獨的夜晚,蘇軾望著月亮,寫下了一首悽涼的詩,這就是蘇軾的名篇——《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 李商隱在中秋之夜寫下一首詩,看似寫嫦娥,其實是表達內心的無奈
    但無論我們身處的何地,對於故鄉的思念,卻是始終會成為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一種精神寄託。那麼古人的詩詞裡也是有很多這種描寫中秋的詩作,這些作品也都描寫得極為悽美,也無比的傷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意境悽美,描寫了自己在中秋之夜對於故鄉,以及弟弟的思念,從而也使得這首詞成為了描寫中秋的千古名篇。
  • 相隔七年,蘇軾與弟弟共度中秋,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詞也是詩
    在徐州,蘇轍住了小半年,與兄長蘇軾度過了一個圓滿的中秋節,蘇軾因此十分歡暢,又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所以它既是一首小令,也是一首古絕,既是詞也是詩,後世在選錄品讀這篇作品時,都是以詞來賞析,所以本文也以詞來看。首句從「暮雲」到「溢清寒」,很明顯是一個時間過程,從傍晚雲散到夜晚月亮升起,為何蘇軾如此關注這幅景象呢?因為今天是他和弟弟蘇轍七年來第一次共度佳節,因此他對晚上是否有月非常關注,一個「收盡」,便能讀出蘇軾心中那種隱隱的忐忑。
  • 中秋之夜,蘇軾寫了一首《西江月》,開頭第一句,便顯得蒼涼惆悵
    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有了與之溝通的語言,了解一束月光下的蘇軾。元豐三年,蘇軾被貶黃州,同時留下了一首詞,幾近悽涼。詞名《西江月》,借著月圓孤影,濁酒一杯。唏噓著仕途;想念著親人;感嘆著韶華。隨舉杯,一飲而盡。「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發人深省!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並稱「蘇辛」。蘇軾認為作詞應該像寫詩一樣,要注重表達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文如其人」。所以在蘇軾的詞中,我們往往能夠看到他對人生的思考,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蘇軾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的思想。
  • 蘇軾在中秋寫了水調歌頭,他另一首在中秋寫的詞,卻寫的無比悲涼
    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寫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繪出了大宋時的一輪明月。而這首詞,我們每逢中秋,有時難以與家人團聚,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詩詞之所以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就是因為詩詞將千年前詩人的感情,跨越了時光,帶到了現代,讓我們今人讀起來,能與其有之共鳴。而蘇軾只寫過這一首中秋賞月的詞嗎?
  • 蘇軾、李清照各自在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詩,「肉麻」程度不相上下
    蘇軾是宋朝時期最具盛名的詞人,其名程度可以和唐朝詩人李白相媲美,而李清照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她寫的詞不僅唯美,還很有深意。雖然蘇軾和李清照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們兩人都在新婚當夜寫過一首詩,而且兩個人所寫的詩內容都很「肉麻」,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 蘇軾人生最低谷時寫下一首詞,人人必讀,但希望你一生都不要讀懂
    人生好難,可人生最難是在什麼時候?陸遊說,是在行將就木之際,「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靈魂即將遠逝,可心心念念的東西卻永遠成了遺憾,豈不悲哉!然而雖然死亡不能給予蘇軾威脅,但蘇軾也有軟肋,他人生最悲痛的低谷時期是在中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的這一首絕筆詩,總結了他被貶流放的一生,黃、惠、儋三州正是他仕途失意的見證者。但是蘇軾不會因為官運悲傷,他的悲傷都留給了至愛。
  • 蘇軾最落寞的一首詞,開頭7個字,便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蘇軾出獄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低微,近似於流放。蘇軾到黃州初期,對牢獄之災仍心有餘悸,對前途感到心灰意冷,中秋之際,他寫了一首無比苦悶悲愁的《西江月》,開頭7個字,便讓無數人感慨萬千!西江月【[宋] 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最悽涼的一首詞,尾句卻流傳千年,被當座右銘
    從汴京到黃州,從一個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員,到生計都成問題的貶官,蘇軾內心落差極大。於是,蘇軾開始寫詩,當然主要是寫了不少抒發內心孤獨與悽涼的詞作。最為經典的便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稱是蘇軾人生最孤獨悽涼的一首詞。
  • 蘇軾為悼念亡妻,寫下一首詞,讓人懂得愛情的可貴,情絲的悠長
    讀過蘇軾的詞,我們便能了解到他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兒郎,從「眉山蘇軾」到「世界東坡」,他僅僅用一筆一墨證明了自己,在寫下這些詩詞的同時,他也積極地傳達著一身凌然正氣,傳播者一種人生態度。多情的兒郎自然也有多情的一面,蘇軾在出任密州知州時,曾經寫下過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裡,蘇軾夢到了結髮妻子王弗,醒來後蘇軾和淚寫下了這首千古悼亡詞。蘇軾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蘇軾最傷感的一首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寫得非常悽美
    蘇軾的詞寫得大氣磅礴,同時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這也可能是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雖然蘇軾考中了進士,後來也進入到了宋朝的政治中心,但是由於他寫了一首詩,被認為是在諷刺當時的皇帝,所以下了大獄,還差一點丟掉性命,要不是王安石極力保他,蘇軾早就丟掉了性命。
  • 灑脫的蘇軾,見到此人,悲從中來,寫下最悲傷的一首詞,令人淚潸
    大文豪蘇軾,灑脫,豪放,幽默,詼諧,千年以來,贏得了無數文人的敬仰和讚嘆。可是,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就會有悲歡離合,灑脫的蘇軾也不例外。熙寧乙卯年間(公元1075年),蘇軾遇到了一個人,此人勾起了蘇軾的滿腹愁腸,讓蘇軾悲從中來,提筆寫下一首非常悲涼的詞《臨江仙·送王緘》: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 蘇軾喝得酩酊大醉之間,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詞,成為後世詠月名篇!
    蘇軾最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位北宋大文豪,他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無論是他早期的人生經歷,還是他後期顛沛流離的人生,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蘇軾能夠在這人才輩出的時代可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除了他過人的才華之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他過多地嘗盡了人間冷暖。原本他是有一個不錯的前程,如果他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相信他一定是會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可是他的性格就與別人不一樣,不僅敢言,同時還敢寫,也正是由於一首詩的原因,被人認為他有反心,最終被打入了大牢,這也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