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正鬥的轟轟烈烈之時,由平安銀行推出的行動支付平臺「友錢·壹錢包」悄然上線。這被外界看作是平安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根據相關報導,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對該產品寄望頗深,視其為與微信、來往三分天下奠定平安網際網路金融地位的拳頭產品。隨著平安銀行的進入,行動支付混戰或將更加白熱化,而在一番利益爭鬥之後,行動支付領域將形成怎樣的局面值得關注。
行動支付競爭或更加白熱化
外界曾一度認為,「三馬網上賣保險」的事實體現出,在網際網路的攻勢下傳統銀行面臨極大的危險,不得不放低身段,用合作的心態擁抱變化。
的確,銀行與網際網路企業之間不斷湧現的合作案例證明,面對來自網際網路的衝擊,傳統銀行業正在逐漸變得更加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銀行業放棄對抗。事實上,在過去的時間裡,銀行與網際網路企業之間的爭鬥一直在進行。
行動支付因其遠大的市場前景,更是成為銀行與網際網路企業爭奪的重中之重。艾瑞諮詢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行動支付市場報告顯示,二季度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064.1億元,環比增長64.7%。易觀智庫預計,2015年中國行動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將達7123億元。銀行業顯然不會輕易放過如此巨大的市場,將其拱手讓給網際網路企業。
譬如,此前平安銀行、廣發銀行都已推出了手機錢包業務,光大銀行同樣瞅準了行動支付,先是推出手機支付平臺,後又上線「瑤瑤繳費」手機客戶端。
分析人士指出,行動支付已成為銀行推進移動金融的關鍵一步,「目前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對行動支付虎視眈眈,我們選擇從後臺支持走向臺前,希望通過自己設計的產品抓住客戶,並轉化成銀行的忠實客戶。」有光大內部人士對媒體表示。
平安銀行「友錢·壹錢包」的上線或將使得行動支付領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根據媒體的報導,馬明哲在12月2日的一封內部郵件中表示,近來,網際網路金融成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三馬網上賣保險」新聞一出,媒體熱議網際網路會不會徹底顛覆傳統的保險營銷。有些報導甚至宣稱「中國300萬營銷員將面臨失業」。聽說一些業務同仁也在擔心。
對此,馬明哲強調,這是危言聳聽。「網際網路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金融行業也不例外。為此,平安繼續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勢在必行。」
在上述內部郵件中,馬明哲為「友錢·壹錢包」定下的目標是,「爭取與微信、來往三分天下,奠定平安網際網路金融地位」。
平安追趕阿里、騰訊還需時間
「友錢·壹錢包」的上線,昭示出平安銀行試圖徵戰行動支付市場,掌握網際網路金融話語權的雄心。
那麼,對於正在行動支付戰場「貼身肉搏」的阿里、騰訊而言,平安銀行能否形成實質性的威脅,打亂他們競爭的節奏?
客觀的說,網際網路公司在產品設計和體驗上往往更能贏得用戶青睞,但平安銀行在支付市場上也有網際網路企業難以企及的優勢。
申銀萬國分析師孫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平安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強大的銷售渠道。根據媒體報導,作為傳統金融企業的代表,平安擁有8000萬優質客戶和50多萬代理人渠道。
此外,作為金融公司,平安銀行在風險控制以及金融產品的設計上顯然也更具有優勢。
在投入上,平安也是毫不含糊。中國平安執行董事兼常務副總經理顧敏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行動支付是整個平安支付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未來三到五年內,預計平安集團將斥資數十億,投入到行動支付平臺的建設中。
總之,平安銀行徵戰行動支付市場還是有一定的資本的,阿里、騰訊在貼身肉搏的空隙,恐怕還需思考一下,如何與這位「外來者」展開競爭亦或是合作。
不過,平安銀行要想在行動支付領域追趕騰訊、阿里也還需要時間,易觀智庫發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國內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3343億元,與二季度相比增長173.1%,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交易規模依然是支付寶、拉卡拉、財付通領銜,形成行動支付的第一軍團,其市場份額分別為64.4%、24.2%、4.1%,總市場份額也已經從二季度的84%躍升至92.7%,留給其他企業的市場空間已經被壓縮到小於7%。
「三馬同槽」誰主沉浮?
「三馬」爭鬥激烈,目標直指行動支付,但在具體的路徑上卻有各自不同之處。
從現有的信息來看,平安的「友錢·壹錢包」希望接管個人財務管理,將平安的全金融牌照的金融服務優勢移植在這款「神奇的錢包」上,用戶只需「電子錢包」在手,就能實現保險、投資、購物等一系列操作,在移動程度上代替傳統的現金和信用卡。另有信息顯示,壹錢包還將植入平安大華日增利貨幣基金作為帳戶餘額的收益來源。
顯然,平安並不希望「友錢·壹錢包」的作用僅僅局限於支付,而是希望其能成為平安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一個平臺。
行動支付領域,阿里是走得較遠的一家。經過多年的運營,其支付寶已遠遠甩開了競爭對手,可以說是一枝獨秀。阿里在金融領域的布局也是最深、最廣的,支付寶、餘額寶、基金、阿里理財、阿里保險、阿里小貸、阿里擔保等等,幾乎是全產業鏈布局,這也為其在行動支付領域提供了資源保障,也較為容易獲得資源協同效應。
易觀分析認為,支付寶依附於淘寶起家,無疑是線上支付體量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在於貫穿一二三線城市乃至中西部地區龐大的消費群體以及衍生的各種支付需求,或許單筆金額並不大,但是基數無可匹敵。
財付通雖然與支付寶差距較大,但微信支付的起步,卻讓騰訊有了在行動支付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也讓阿里感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易觀分析認為,在移動端,微信有著社交類應用得天獨厚的優勢——用戶粘性,這其中包括了支付場景,預計隨著微信支付與更多的線下商戶進行打通,交易規模增長將會進一步加快。
微信支付的還讓騰訊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有了更多可供想像的空間。譬如,在與基金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商。據了解,近期微信已經開發出專門的理財平臺,通過微信帳號推出「微財富」已成為基金公司角逐的重要市場,目前已有數十家公司推出此項服務。
感受到微信支付威脅的阿里正在大力拓展支付寶客戶端業務,無論是支付寶PC端收費,還是發力線下,無不是對微信支付的回擊。
儘管各方都有搶佔行動支付的決心,並依託各自優勢展開了緊密布局,但分析認為整個市場尚處發展初期,遠未爆發,目前來判定未來市場格局還為時過早。
結語:
對於騰訊、阿里以及以平安為代表的傳統銀行來說,行動支付是必爭的市場。但該如何去競爭卻是個問題,行動支付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早已成為業內共識。過去的時間裡,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運營商亦或是傳統銀行業等等都在發力行動支付,但整個行動支付產業卻始終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分析指出,除了用戶習慣,技術因素外,產業鏈各方各自為政,競爭多於合作,不能形成合力也是阻礙行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原因。未來,意欲分食行動支付產業的玩家在競爭之外,還應思考如何與產業鏈各方一起推動行動支付產業的發展並實現共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