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出版的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1934年出版的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5年時杜元化撰成的《太極拳正宗》中的動作,進行對照,能直觀地看出:同樣被持此說者認定為傳自蔣發的趙堡太極拳的練法不同於楊氏太極拳練法,而是近於陳氏太極拳練法。這一點,足以證實所謂蔣發傳張三丰太極拳給溫縣趙堡鎮人和陳家溝陳長興的說法是不可信的。關於王宗嶽。在持張三丰創太極拳說的文章中,王宗嶽是張三丰若干年後,傳播張三丰太極拳的人。問題是王宗嶽的生存年代也像蔣發的生存年代一樣有兩說。一說生存於明朝末年;一個是清朝乾隆時人。這是難以讓人相信的。而且,持此說者認為張三丰太極拳是經王宗嶽中轉才傳到趙堡鎮和陳家溝的。若此說靠近事實,那麼,為什麼所謂王宗嶽太極拳譜,由永年武禹襄傳出,而在陳家溝和趙堡鎮太極拳傳人撰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1933年出版)、《太極拳正宗》(1935年時杜元化撰成)等著作中卻都沒有收錄此譜。這一點似可證明溫縣趙堡鎮和陳家溝太極拳,不是王宗嶽傳人,當然也就與所謂張三丰創太極拳無關。太極拳健身和技擊的理論核心並非來源於張三峰和張三丰的道教理論。

太極拳健身理論的核心,「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在太極拳的初創期,雖然注意到了練習拳術的健身價值,但作為一門武術技藝的「太極拳」仍然是以技擊為主要功能,這與太極拳形成於冷兵器時代晚期有關。陳王廷(1600~1680年)遺詞《長短句》中把「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造拳」目的,就是這一價值傾向的表現。在1852年問世的《王宗嶽太極拳論》裡,出現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一語,這是練拳的目的向健身價值傾斜的標誌。主導性價值觀念的這一變化與當時社會從冷兵器時代步入火器時代有關。
不論太極拳的主導性價值觀念如何轉換,其健身功能的實現都是通過「詳推用意」,也就是練習攻防技術來實現的。所以,筆者認為太極拳健身理論的核心是「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把太極拳說成是本無技擊價值的健身或延年益壽修煉方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發展的歷史的。

道教以神仙方術為核心。追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以長生不老之人為仙人。具體的修煉方法有煉丹服餌、導引行氣、房中和辟穀等。歷史上多有尋卻老方、不死之方,煉不老藥、不死藥,以求服食而至長生不老成為仙人的記載。道教的這些修煉方法和相關理論,與太極拳通過「詳推用意」追求益壽延年,有著在養生功能方面相近的一些目的,但其方法和途徑完全不同。而且,太極拳還有著鍛鍊和提高攻防自衛能力的功能,道教修煉術卻無此功能。張三峰或張三丰是道教中得道高人,在煉丹服餌、導引行氣、房中和辟穀等道教修煉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但是,在沒有發現他們在武術研究、實踐方面留下的足跡和成果前,要他們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攻防制勝為目的,編創出具有延年益壽價值的太極拳套路、太極拳推手、太極拳散手等符合武術要求的技法,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太極拳技擊理論的核心,「捨己從人」。在太極拳技擊理論中,被視為技法準則,並且顯著地區別於其他拳種技擊理論的特色理論,是「捨己從人」四字。在《王宗嶽太極拳論》裡有「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這麼一句話,說明在1852年此論問世以前,「捨己從人」已是太極拳的技擊要則。筆者以為,太極拳「捨己從人」法則,只可能來源於儒家思想,而不可能得自於道教思想。
太極拳健身理論的核心儒家道德標準。提出「克已復禮為仁」的基本要求。為了實現「仁」,要克已,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求、言行。復禮,就是使言行符合於禮的規定。孔子提出的具體方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進而提出「殺身成仁」,作為儒家的殉道觀和道德人格標準,要求為實現「仁」,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孟子承此觀念又提出了「捨生取義」的殉道觀和道德人格標準。他認為,生命和仁義道德都是人所需要的。但是,當這二者不能都得到時,就應該捨棄生命,以維護仁義道德。能夠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人,便是聖人。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社會環境中,儒家克己復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觀念滲透人武術界,形成了武術人的行為準則,太極拳家提出「捨己從人」這一技擊法則,是這一滲透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文化土壤孕育武術成長的必然結果。
在道教思想中,找不到「捨己從人」的思想。如前所述,道教以神仙方術為核心,追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因此,注重修今生長生不老的道教理論,與要舍掉自己的「舍已從人」思想是不一致的。綜觀上述六點,把明代《內家拳》傳說中的宋·張三峰或明代的張三丰與楊氏太極拳聯繫起來,都不可信。

「太極拳」是武術體系中的一個拳種《武當》譚先生在今天上午的學術報告中說(大意):太極拳有南派、北派、散派、還有本山派。他解釋說,我們認識太極拳不能僅從太極兩個字認識,要從太極的哲理含義認識。除了太極兩個字之外,還有表達太極含義的不同的字,陰陽就是太極。因此,譚先生舉例說,太乙也稱太極,所以「太乙五行拳」是太極拳的一種;太極就是太和,所以「太和拳」也是太極拳的一種。魚門拳、兩儀拳都講陰陽,也都屬於太極拳。1980年前後,由時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練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極拳。這一新異的說法,我講兩點感想,請各位指正,也與譚先生交流。

應該從認定拳種的原則界定太極拳體系,太極拳是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而不是一個概念。中國武術的任一拳種都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發成長起來的,都以陰陽學說指導技法,我們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個拳種都講究「陰陽」而把它們都說成是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