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吸血蟲
滙豐銀行的全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金融圈是大名鼎鼎,對於大眾並不是很出名,但是滙豐銀行的成長史卻是建立在晚清的殘骸之上。
1865年,英國人託馬斯·蘇士蘭在香港成立滙豐銀行,這個從英國來的水手擁有很大的野心,就是:收割清朝。
他感覺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缺錢,需要錢還債。另外,商業在中國快速發展,商人們缺錢。而當時只有一些外資銀行的小分支,難以滿足龐大的金融需求。
於是,蘇士蘭只憑藉一張嘴,遊說各大外資銀行,籌到500萬港幣,成立銀行。
蘇士蘭還邀請曾國藩之子、時任清朝外交官的曾紀澤為銀行題詞,曾紀澤取「匯款豐裕」的意思,題名「滙豐銀行」。
滙豐成立後第一步大棋,就是綁定港英政府。
滙豐成立後不久,恰逢經濟危機,港英政府陷入財務危機,滙豐雖也面臨困難,但仍然咬緊牙表現一把:為港府提供了10萬港幣的緊急貸款。
港府知恩圖報,馬上授權了滙豐處理香港政府的對外支付,還賜予了特殊待遇:發行港幣。
讓名人題詞,用政府鋪路,這個英國人蘇石蘭顯然很懂中國社會的發展之道。
在蘇士蘭的帶領下,通過籠絡港英政府,在成立的十年後,滙豐的港幣發行量就佔到了四大發鈔行的51%。
為了繼續擴大影響力,滙豐銀行開始幹預清政府的借款。在清政府資金短缺卻無人借錢的時候,滙豐出來割韭菜,把年息從當時普遍的8%提升到15%,即使這樣也不能不借。
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借款3.5億兩白銀,滙豐獨佔1.3億。1900年,清政府向八國聯軍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一共是多少呢?9.8億兩。
滙豐積極設計了一套還款方案:由它牽頭放貸,清政府拿關稅收入做抵押,列強債主可以直接去海關提錢。
滙豐銀行看到了巨大的利益,為了更好的收割財富,開始插手清朝內部的爭鬥,幫助李鴻章扳倒左宗棠。
1883年,中法戰爭陰雲密布,主和的李鴻章與主戰的左宗棠矛盾公開化,李鴻章暗中發動「倒左」運動,矛頭直指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巖。當時,胡雪巖向滙豐借的一筆貸款即將到期,在李鴻章的暗中鼓動下,滙豐不留情面地催款,拒絕了胡雪巖後拖二十天的請求。
恰逢胡雪巖資金鍊緊張,又趕上時局動蕩,擠兌風潮最終拖垮了胡雪巖。
李鴻章趁勢不顧左宗棠在西南邊陲的節節勝利,籤訂了一個有利於法國的《中法新約》。兩年後左宗棠病故,李鴻章再度舉報胡雪巖吃朝廷回扣,導致後者被革職抄家,自己則正式躋身權力中心。
扳倒政敵後,李鴻章自然投桃報李,修建天津唐山鐵路,李鴻章指定滙豐為收款銀行。戰爭借款甚至政府的稅收存管,也交由滙豐操辦,滙豐已然成了央行。至此,清政府交出了自己金融的一切籌碼,貨幣發行職能,關稅,鹽稅三項都掌握在一家外國商業銀行的手中。
時局動蕩下,各級清朝官員都為自己找後路,據說鐵帽子慶親王就在滙豐銀行存了120萬兩黃金,當時滙豐存款不使用實名制,隨著亂世的到來,人命如草芥,大量的存款無人認領,最終都便宜了滙豐銀行。
而澳門賭王何鴻燊的爺爺何世榮,曾經就是依靠成為滙豐買辦的身份,坐穩了財閥家族的地位。
滙豐銀行趴在腐朽的清政府身上吸足了血,1921年斥資1000萬兩白銀在上海外灘興建了滙豐大樓,標誌著滙豐銀行在中國最輝煌的時期。
退回香港
清政府倒臺後,軍閥割據時期的政府財政更加困難,各個軍閥依靠列強的貸款支撐,列強又通過貸款擴大在華利益,此時的滙豐實力很大,是各屆政府的座上賓。
滙豐曾經配合國民政府進行貨幣改制,後來又為蔣介石政府的工業建設項目和鐵路建設籌款,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滙豐銀行負責中國的清算業務,戰亂年代,資本無論在哪裡都很受歡迎,依靠這一時期的積累,滙豐在華的資產規模和淨利潤都得到了驚人的發展。
1949年之後,滙豐撤出大陸,但他們的影響力在大中華區遠未結束,甚至可以說:滙豐對於華人商業勢力的塑造,才剛剛開始。
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生長,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在此期間,滙豐扶持了大批華人企業家,包括船王包玉剛,大佬李嘉誠等,是香港華人經濟的幕後重要推手,也成就了香港人對滙豐的情結。
許多人都將滙豐股票視作情懷,買股票送人成為上等禮物,並像傳家寶一樣傳給下一代,當滙豐股價下跌時,一些鐵粉散戶自發地在低價接盤、護盤。
1981年,滙豐推倒了皇后大道中1號的總部大樓,花費了五年時間,斥資52億港幣,建成「全球最昂貴的獨立修建物」新總部大樓。
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籤署,在3月的某次晨會上,有領導指出:「人民銀行有意讓滙豐擴大在中國內地的業務,以此作為促進中國的銀行提高效率和加強競爭的手段。」
隨後滙豐開始在全國各地建立辦事處。
1993年,滙豐斥資買下了陸家嘴4.8萬平方米的「森茂國際大廈」,並改名為「滙豐銀行大廈」。
2001年,滙豐收購上海銀行8%的股權。
2002年,滙豐購得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權,滙豐因此成為第二大單一股東。
2005年,滙豐再次以81.04億港元的價格增持平安保險已發行的股本的9.91%,所增持的股份來自平安另外的兩家戰略投資者,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2003年滙豐持有62.5%股權的恒生銀行宣布,以17.26億元人民幣價格買入福建興業銀行15.98%的股權。
這是中國國內當時發生的最大的銀行併購案。
2004年,滙豐成為第一家向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的外資銀行。
2004年,滙豐銀行以17.47億美元收購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9.9%的股權。
滙豐成為其除財政部以外的第二大股東。
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倫敦,滙豐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那些英國海盜一樣,從來沒有歸屬感。
這一切變局要從2002年開始說起。
2002年,滙豐銀行墨西哥分行藝高人膽大,默許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販毒集團前來洗錢,暗中賺取高額利潤。這種非法業務越做越大,甚至出現頗有美劇感的場景:由於用麻袋裝錢不方便,毒梟們按照滙豐的出納窗口大小,量身定製了一套裝錢箱子,效率顯著提高。
這些黑錢在流入滙豐美國後,一直沒被發現。
直到十年後,美國司法部才根據舉報盯上滙豐。最終在2012年,滙豐向美國司法部支付19.2億美金,籤訂五年延期起訴協議收場。之後五年裡,美國司法部與滙豐進行了100多次訪談,審查超過292000封電子郵件。
然後在2017年12月,滙豐向美國司法部提交華為報告之後,司法部撤回了對滙豐銀行的指控,這也太巧了吧。
2018年,孟晚舟女士被美方以莫須有的罪名起訴,而且加拿大還在沒有具體證據的情況下實施逮捕。
華為被制裁的直接證據來源就是滙豐銀行,滙豐銀行參與構陷華為,惡意做局、拼湊材料、捏造罪證,這種一邊賺著中國人的錢,一邊背後捅著刀的企業,應該付出應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