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顧驚豔的老校服
學校與學生家長們就校服問題經過了長期博弈,最終家長勝利了,統一到「適合運動、結實、寬大、耐髒、易幹、150元以內」這個共識,質次不合體甚至難看是必然結果,但這是人民的選擇。
關於校服,國內網友討論的是功效、款式、美觀等,對中小學生應該穿校服這件事本身,普遍覺得是應該的。其實中小學生該不該穿校服?在國外有著長期的爭論,最突出的就是美國。
1、美國校服
美國中小學生的統一校服出現很晚,1987年才出現第一家,1996年2月24日柯林頓總統在一次演講中建議美國公立中小學統一校服,其原因是為了安全。美國的校長們對此很支持,他們認為統一校服在保證學校安全、樹立學校形象、培養良好校風、加強課堂紀律、減少同伴壓力、排除幹擾學習的因素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反對統一校服的也大有人在,主要來自學生和家長。他們認為, 統一校服的做法與美國教育鼓勵個性化發展和注重創造性培養的理念背道而馳。對於學生來說, 通過服裝表現自己就是弘揚個性的一個方面, 而統一著裝就是剝奪學生表達自我的自由。學校應該尊重學生的權利, 包括學生為自己選擇服裝的權利。由於校服的費用並不包括在義務教育費用之內, 統一校服反而可能增加某些家庭在子女服裝上的支出。
美國公民自由協會(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公立教育部極力反對由學校主導進行的校服效果調查結果,他們自己調查顯示,統一校服在提高學生成績、降低犯罪率、改進紀律以及增加學生出勤率方面未見明顯作用,甚至統一校服的學生標準化成績連續幾年都低於不穿校服的。
有的學校規定每周前幾天為校服日,後幾天為非校服日,有統計顯示穿校服的日子裡呈報的違紀數目下降了9%,而非校服的日子裡增加了38%,支持校服的稱數值對比顯示校服有助校園秩序,反對校服的稱有了校服後違紀總量增加了。
2、日本校服
日本的校服出現非常早,工學寮(後稱工部大學校)於1873 年建校之時就規定學生統一穿深藍色的立領服。大正到昭和初期,全國範圍內開始對校服的穿著實施嚴格規制。1941 年,文部省規定全國中學以上的校服採用同一樣式,即穿廉價的國民服配以軍帽和綁腿。
二戰戰敗後出現了批判校服的聲音,有人認為制服是致使孩子失去個性的罪魁禍首,應廢除軍國主義色彩濃重的學生制服,70 年代有些學校開始廢止校服、校帽的穿著規定。
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全盛,校服再次興起,款式漂亮用料講究,但家長所承擔的費用較高。一般學校新生入學時都要購買正校服和副校服。正校服是參加儀式和正式場合的衣著(分冬、夏兩款):
冬裝包括:
男生:西裝、褲子、領帶、長袖軟質襯衫
女生:西裝、裙子、飄帶、馬甲、長袖軟質襯衫
夏裝包括:
男生:褲子、短袖軟質襯衫、短袖運動衫
女生:裙子、馬甲、短袖軟質襯衫、短袖運動衫
副校服跟正校服的樣式稍有差異,是平時穿的。「內容」跟正校服一樣。除了校服,參加體育課的運動裝也是必須買的:
男生:運動服上下身、短袖T 恤衫、短褲、在體育館穿的鞋
女生:運動服上下身、短袖T 恤衫、半短褲、在體育館穿的鞋
日本也有反對校服的聲音,原因有:強制衣著違憲;歐美公立學校多不穿校服,校服是亞洲落後理念的產物;校服昂貴,平均二三萬日元一套,而且還要換季,有些非乾洗不可,對一般家庭構成財政負擔;女生的水手服成為「援交」工作服;穿水手服的女生容易受到電車「痴漢」的騷擾。
3、中國校服
1993年,國家教委下達了《城市中小學生統一著裝》文件,拉開了城市中小學統一校服的序幕。運行到現在,普遍不受學生歡迎,主要原因有6條:①不美觀②學校標識性不強③款式、尺碼單一④不分性別⑤不分季節⑥質量不高。
設計漂亮的校服並不是難事,例如2005年連戰宋楚瑜來南京訪問,南京中小學就緊急行動,換成了漂亮的新式校服。但為什麼漂亮校服就不能普及呢?根本的原因還在家長。
學生長得快,以初中為例,三年合身校服要換三次,而且分夏、冬、春秋三類,還要分常服和運動服,因換洗同樣款式的兩套,算下來36套,而且學校得有學生更衣室。其實現在難看的運動服式校服也是有號碼的,家長刻意選大號圖一件穿三年,他們不會為這麼多套高質量校服掏錢的。
很多家長都對校服不滿,表示如果質量高的話,他們願意多掏錢。但在全校搞調查時,總會有批沉默的家長表示反對,拒絕為功能齊全的多套校服掏錢。學校與學生家長們就校服問題經過了長期博弈,最終家長勝利了,統一到「適合運動、結實、寬大、耐髒、易幹、150元以內」這個共識,質次不合體甚至難看是必然結果,但這是人民的選擇。
很多人抱怨校方審美差,賣價不到150元的套裝,要求適合運動、結實、寬大、耐髒、易幹,而且還得漂亮,這怎麼可能做到?有人說150元以下的漂亮套裝淘寶上有的是,我要求他們給我具體的連接,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
很多家長表示願意為孩子的貧困同學買校服,但這些貧困學生人窮志不短,他們普遍拒絕接受,博弈來博弈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向下看齊。
住過老小區的居民,好多都被拖欠暖氣費的鄰居綁架過,但基本沒有好辦法,校服的最終決定權在家長,而且是被忽視校服作用的家長所最終決定,他們意識不到校服美觀對孩子的正向作用,覺得弄件大號運動裝就行了,一件穿三年,而且得給換季時要加的保暖衣物留空間,不選大號的能行嗎?至於穿著窩囊怕什麼?孩子要什麼臭美?還正好可以防止早戀呢。
其實並不是因為窮,很多家庭並不窮,但家長的思想認識就是這樣,你是不可能從他們兜裡掏出錢來的。
有人建議國家出資,請注意21年前的教委文件明確指定的是城市中小學,國家給城市中小學配髮漂亮的校服,那農村中小學咋辦?沒有哪個二貨敢這樣辦。又有人建議國家給城鎮農村中小校統一配漂亮校服,好多農村學校的孩子中午都沒菜吃,然後你給他幾十套漂亮校服,這不是找抽嗎?
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裡永遠流動的風景。近百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裡灼灼生輝(儘管有時候,它是那樣難看)。
(上圖)才女林徽因(左一)1916年在北京培華女子中學。她們的校服很漂亮吧,黑色裙*^_^*(反正比我中學時面口袋似的校服漂亮多了)受日本式服裝影響出現的款式,在當時也是女學生與女教師的時尚喲。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鬆和愉悅。
1930年10月參加國貨時裝展覽會表演的務本女中學生。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名校女生是當時的時尚。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
1931年上海四所大學英語(論壇)比賽前四名皆女生。圖中坐者為冠軍梁培樹,站者為亞軍王保敏,兩人同為復旦大學學生。
接下來是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四十年代郊遊的護校女生。看來那時旗袍還是校園MM們的最愛啊。
說到這裡,好像都是在講女生,把男生忽略了?現在來扒一扒男校服。當時的大學生,經常是上身穿長布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到民國中後期,這麼一種穿著打扮,儼然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標誌性服裝。(別有一種瀟灑風情啊)
穿著陰丹士林布長袍的學生
說起來,由孫中山先生極力提倡的中山裝,好像在校園裡倒是出現的不多呢;真奇怪。也許是源於中國文人的民族情結吧。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鬆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據說當時有些地方領導,還提出了「人人穿花衣裳」的口號,因為當時國民經濟基礎還非常薄弱,它沒有群眾基礎,口號像一陣風吹過去了。
《祖國的花朵》,55年電影劇照,反映了當時少年兒童的生活
五十年代沒什麼特定的校服,通常是入了隊的學生穿白襯衫,男生藍褲子女生藍裙子,看上去很整齊。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豔、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改革開放咯,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鏘、鏘~~~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其實那時候有些學校的校服還是很漂亮的~)
這是89年一個穿校服的小學生和她爸爸的合影。
九十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統天下。絕對的校服過渡階段。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初中、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運動服裡度過了6年的豆蔻年華……非常精神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也真是讓人提不起精神;於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快樂的小朋友。希望我們的校服以後能更美觀。
活潑可愛的小學生長期穿千篇一律的校服,會不會阻礙個性發展,這也是日前的一個話題。
二十一世紀。面對著這越來越美麗的世界,大家有理由期許一個百花齊放的校服時代。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