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威」來了
27日上午,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在中朝交界附近的朝鮮平安北道沿海登陸,登陸時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11時左右,其進入我國遼寧省丹東市寬甸境內,強度降為強熱帶風暴級(10級,25米/秒)。
正式登陸前,「巴威」被稱「或成1949年來登陸遼寧的最強颱風」。一開始「巴威」有多「恐怖」?
26日,中央氣象臺拉響今年首個颱風紅色預警,這是防範颱風最高級別的預警。(針對颱風防禦,氣象部門會發布颱風預警,級別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級,其中,紅色為最高級別。)
2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颱風藍色預警和暴雨藍色預警。
△ 颱風「巴威」風場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不過幸運的是,27日「巴威」在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其風力進一步減弱。中央氣象臺先後解除颱風藍色預警及暴雨藍色預警,並對「巴威」停止編號。
2 為什麼颱風還能襲擊東北?
經過統計發現,侵擾我國的颱風有較為典型的航線,分別是:西行路徑、西北路徑和轉向路徑。西行路徑和西北路徑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登陸,如廣東、海南、臺灣、福建、浙江一帶,而轉向路徑在靠近我國東部近海時,會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據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朱定真介紹,因為颱風主要是跟著副熱帶高壓的南側氣流走,作為它的引導氣流,如果副熱帶高壓偏南,颱風往往在我國東部沿海登陸。
但副熱帶高壓是季節性的,到七月下旬、八月的時候,其會有一個南落的過程,在此同時主體還有一個東撤的過程,這導致它西側的氣流相對較弱,颱風「趁機」從副熱帶高壓西側一路向北,所以就「跑」到了東北。
3 這不是颱風第一次登陸東北
很多人都說「有生之年第一次見颱風登陸東北」,其實不是。
來自中國氣象報的數據顯示,1949年至今有13個颱風登陸東北地區,登陸地點均為有海岸線的遼寧。2005年至今近15年的時間都沒有颱風直接登陸東北。
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直面颱風襲擊的次數較少,且颱風襲擊東北的情況也分為兩種,直接登陸和過境颱風。翻看歷史數據,近年與「巴威」情況相似的颱風有兩個,他們都給東北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是「布拉萬」,致使東北地區的農作物大面積受災。
颱風「布拉萬」
2012年8月28日,颱風「布拉萬」以強熱帶風暴級登陸朝鮮沿海,之後進入我國吉林和黑龍江。
受其影響,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出現了強風雨天氣,導致大範圍作物倒伏和農田積澇,農作物受災面積1123千公頃,農業受災嚴重。
颱風「玲玲」
2019年9月7日,颱風「玲玲」以颱風級強度在朝鮮沿海登陸,之後進入我國吉林和黑龍江。
受其強風雨天氣影響,吉林、黑龍江兩省農作物受災面積 63.9 千公頃。
4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既有「巴威」,又是「布拉萬」、「玲玲」,聽完颱風的名字你是否會好奇:這些名字都是怎麼來的?
世界氣象組織在1997年於香港召開了會議,決定從2000年開始使用一套命名颱風的方法:製作一張140個名字的颱風命名表,由亞太地區受颱風影響的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命名,每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命名十個颱風。
颱風來了之後,按照這個命名表一個一個取名,用完之後就從第一個名字開始循環使用。
按照以上命名表,2019年29號颱風是巴蓬,那麼2020年颱風名字開始順序就是:黃蜂-鸚鵡-森拉克-黑格比-薔薇-米克拉-海高斯-巴威-美莎克-海神-紅霞-白海豚-鯨魚-燦鴻-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天鵝-艾莎尼-艾濤-環高……以此類推。
颱風的名字一般比較溫柔,以期待它的破壞力小一些。一旦某個颱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它的名字就會從表中退役,人們會起一個新的名字代替它,而原有的名字就特指那次超強颱風。
例如颱風「榴槤」在2006年造成了1497人死亡而退役,接替它的就是「山竹」。而山竹在去年又造成了133人死亡的巨大災難,如今也面臨退役的局面。
5 颱風天氣如何防範?
「巴威」的生命史較長,22日生成到27日登陸,長達6天。不過很多人都說,「巴威」登陸後風雨並沒有想像中大,為什麼呢?
颱風「巴威」一路北上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幹空氣的影響,使得巴威對流雲系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發展,發展高度不高。
相對溼度達95%的區域僅存在於「巴威」核心區的較小範圍內,核心區周圍存在不同強度和範圍的幹區,說明「巴威」是一個幹颱風,導致本體降雨不強,強風區僅存在於中心核心區。
雖然「巴威」並沒有想像中的威力,但遇到颱風天氣都需嚴加防範。戳視頻↓遇到颱風不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