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走高后
新一輪金飾搶購潮來了?
1300,1400,1500......8月以來,國際金價持續上行,昨日上午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突破1500美元/盎司關口,刷新2013年4月以來的高位;歷經6年,曾經狂熱囤金的「中國大媽」最終迎來解套機會。
而隨著人民幣的破7,黃金的突破上漲,黃金的保值又重新被惦念起,是否會掀起新一輪的「追金」狂潮?根據央視財經的報導,金價持續走高之後,國內黃金飾品價格也多次上調,不過並沒有影響消費者購買黃金飾品的熱情,黃金工廠近期加班加點,日夜趕工也未能滿足訂單生產需求。
歡迎認識財經秘書
數據顯示,七夕前一周,金飾品的銷量比平時增長了137%,背後的老牌金飾公司無疑賺的盆滿缽滿,周大福,周生生這些公司有著近百年的歷史,無疑是黃金保值屬性之下的庇護者;
而在黃金大周期下,它們也似乎找到了應對之策。老鳳祥,周大福,周大生的發展可以典型的詮釋這些年和黃金之間的微妙關係。
老鳳祥——歷史最悠久
老鳳祥可以說是最悠久的首飾品牌,創始於1848年,至今有171年歷史,跨越了中國的三個世紀;其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和黃金「命途」深度綁定。
19世紀,上海是我國早期銀樓業的發祥地,當時松江府的日豐金鋪是上海銀樓的雛形。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上海金銀首飾同業組織成立,1848年創建的鳳祥裕記(老鳳祥前身)便是上海銀樓業蓬勃發展下的產物。
清朝時期的黃金首飾除了硬通貨屬性之外,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以精雕細琢,高貴華麗為「上品」,多用在嫁娶,喪葬,壽禮等重大場合。1919年,老鳳祥由第二代傳人費祖壽接手,費祖壽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經營之道,聘用能工巧匠,加工出的金飾精緻細巧。
在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家族祠堂落成典禮時,要求定製中型水缸尺寸的銀鼎禮器,如此大型的銀器,唯獨老鳳祥敢接下這筆生意,老鳳祥也因此超越其他老店,成為上海灘最負盛名的頂級銀樓。20世紀30年代,老鳳祥銀樓進入鼎盛時期,地室存進黃金四、五萬兩,日售千兩。
也正因和黃金的「深度」綁定,老鳳祥也幾經沉浮。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禁止黃金自由買賣,老鳳祥大受衝擊;1947年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再次放棄售金政策,老鳳祥只能以專售銀維持營業,從此一蹶不振。
新中國成立之後,老鳳祥才重獲發展。老鳳祥是歷史最悠久的珠寶首飾公司,但時至今日,整體黃金珠寶市場市佔率第一的企業卻是周大福,根據公開資料,周大福市場份額在8%以上。
不少消費者表示,老鳳祥的珠寶多為經典的簡約款,而據相關媒體報導,平時進店購物的也多為中老年人。
周大福——精於公司運作
雖依賴於黃金,但珠寶首飾公司終究是個公司,把公司正兒八經運作起來的是周大福;在前段時間德勤發布的全球奢侈品行業報告中,是躋身前十的唯一中國品牌。
周大福的「盛名」同樣離不開第二代接班人鄭裕彤。鄭裕彤的市場化運作圍繞著一個核心,把握人心,並放出了三個大招。
當時市場上普遍是99金,很多商家把94、95的黃金當作99金買,鄭裕彤提出賣9999金。
這個決策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因為賣9999金意味著少賺。鄭裕彤看重的是名氣,要的是人心,在9999金推出後,在其他店買的黃金拿去典當給價一般是270或280,但周大福的可以拿到300塊,因為當鋪老闆知道周大福的含金量更高。真金白銀的實惠也成為周大福最成功的廣告。
1960年,鄭裕彤將周大福改革為周大福有限公司,可以說是香港金飾珠寶業最早的有限公司機構,並將部分股份派給優秀職員。將「分行掌管」改為「經理」;「帳房」改為「財務人員」,一切都按現代化企業去管理和規範。改革前,公司一年的盈利是200多萬港幣,第二年的利潤就已突破500萬港幣。
1955年,鑑於當時西方對於珠寶的推崇,鄭裕彤開始由單純的黃金轉向兼營珠寶生意。隨著香港經濟的繁榮,珠寶佔據了周大福業績的半壁江山,也助其走過黃金「低迷期」。
周大生——「野路子」
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被稱為「黃金周」,常常讓人摸不清頭腦。其實周大福和周生生是同一時期,有近90年的歷史;周大生1999年才成立的,有蹭名氣之嫌,如今混的倒是風生水起,市佔率一度超過了周生生。
周大生的發展更為「脫離」黃金,並開創了珠寶首飾的輕資產模式,沒有生產環節,也沒有配送環節,這兩個環節利潤低,乾脆外包;二是加盟模式,收加盟費擴展規模,避開一二線的老鳳祥、周生生,主攻下沉市場。
不生產也不配送,周大生重視的是品牌包裝和款式設計,最先試水電商,廣告鋪滿了小紅書和抖音。
從老鳳祥,周大福,周大生可以說對黃金本身的依賴度逐個變低,而隨著我國黃金產量的下降,來自黃金避險需求更多體現在金幣金條,期貨等投資品而非飾品上,珠寶首飾企業的運動能力和營銷屬性的重要性也將凸顯。
網絡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