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2020-12-21 田田桑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出身在將門,受父親教育影響,從小喜愛軍事,並立志做一個正直的文武全才的軍人。17歲那年,他繼承父親的職務,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戚繼光一上任,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問題就是倭寇為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戚繼光將軍

那麼,在風雨飄搖的明代,內憂外患,戚繼光是如何能夠擊敗倭寇成為一代名將並流芳百世呢?我認為戚繼光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利,並運用自己的智慧,善於抓住機會,從而幾百倭寇,後又抗擊蒙古。

天時

戚繼光到任浙江之後,倭寇橫行,便針對當前形勢,提出了許多條合理化建議,並上報領導,雖沒有得到任何回音,但他依然堅持。終於,機會到了。不久之後,為加強防務,朝廷決定設置寧紹臺參將一職,這個職位大致相當於寧波、紹興、台州三地分軍區司令員,位高權重,是個肥差。許多人開始積極活動,請客送禮,拉關係走後門,希望能混到這個差事,只有戚繼光無動於衷,繼續幹自己的工作。很快,任命結果公布,讓無數人大跌眼鏡的是,就任這個職務的人,竟然是不動聲色的戚繼光。

戚繼光畫像

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奇蹟。

地利

戚繼光作為一名軍事家,精通軍事戰略,他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在少數,當然這也離不開他能夠及時結合地形布陣。其中,最有名的戰役——台州戰役,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發生的戰爭,在明抗倭的戰爭中,參將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百在台州(今浙江臨海)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嶺、長度沙等地連續九次挫敗倭寇的著名戰役。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

台州戰役

這便是戚繼光能夠充分結合地形打贏戰爭的一個例子,不管是街道、小巷,還是河流、亦或是山嶺,戚繼光都能隨機應變,充分發揮地形優勢,擊敗倭寇。

人和

戚繼光善於變通,其實在抗倭名將的光環後,戚繼光是一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派的人。因為雖然他清正廉潔,雖然他剛正不阿,但這一切毫無用處,沒有人理會他,也沒有人幫助他,他的理想和信念或許很高尚,卻根本無法實現。俞大遒作為前車之鑑,使戚繼光清楚地明白了,自己在外打仗,必須得有朝廷內的支持,否則一旦仗打完很容易被人陷害,於是他聯合了張居正。事實證明,戚繼光極具眼光,選中了張居正,張居正也選擇了他,有了張居正的背後支持,戚繼光才得以無憂無慮抗擊倭寇、抗擊蒙古。

戚繼光雕像

優良的武器裝備,合理的戰略戰術,優秀的指揮將領(他自己),戰鬥力超強的戚繼軍,再加上戚繼光又能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之利,戚繼光才能屢次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保家衛國,流芳百世。

相關焦點

  • 秦能一統天下,實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實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佔得地利之便。統一天下後的秦國精英薈萃,具備雄厚有的人才優勢,此謂得人和先來看看李斯《諫逐客書》中的一段話:「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 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蕭紅回答得真好,讓人嚮往!
    我們很多人做事,創業,選日子,都喜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喜歡看日子。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們無不想起了三國裡的魏蜀吳,很多人都認為魏國佔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說吳國得地利,是佔了天險之地,赤壁。但吳國跟蜀國比起來,地利卻又不及蜀國的蜀道,劉備和孫權都有人和,國家都治理得很好,很愛國。
  • "天時地利人和"用英語怎麼說?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一課譯詞:天時地利人和
    [Photo/pexels]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現實中,人們把成功的原因,習慣性地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那麼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呢?天時,就是準確定位。那麼,定位到哪裡才算準確呢?定位到自己喜歡做又擅長的事情上。在冬季賣棉衣,永遠比在夏季賣得好。道德環境,是一種人文環境。包括道德環境和道德傳承兩個方面。道德,是決定人生命運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因果定律率永遠是罩在人們頭上的「緊箍咒」。這也是同樣家庭出身,而命運卻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人和,是指人的行為與定位相合,人與人相合,人與道德相合。
  • 《三國志戰略版》天時地利人和 何以得天下?
    對這個比自己整整小二十歲的年輕人,劉備執以先生之禮。於是有了千古留名的《隆中對》。《隆中對》主要說了三件事情:地利、人和、天時。「人和」即是建議劉備招攬英雄,選賢任能,贏取民心。孔明指出此時劉璋、張魯並沒有治理好巴蜀,民眾和賢才都期待明主,這正是劉備的機會。
  • 「福人居福地」,天時、地利、人和的博弈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隨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力量博弈,每個人的人生曲線都在不停變化著,好運時的曲線一路攀升,衰運時的曲線一路下行,自我與命運的交匯逐漸演變出難以預知的變奏。《孟子》書中在分析作戰時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具體到個人時,天時是大時代對個人的影響,地利是個人所處的周邊環境,人和則是多人力量的匯聚與融合。
  • 【赤玉國學】好文推薦——《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之美,美於浩瀚宇宙日月星辰;地之美,美於錦秀山河如詩如畫;人和之美,美於人與人之間相輔相成的和諧默契。天、地、人和,是人類發展的美好夙願,更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國時期,能在群雄混戰中割據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勢,各有立國之本。
  • 國戰的精髓在於天時、地利、人和
    古語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一場卡牌遊戲,就如同高手間的戰場對弈,三國殺OL的國戰模式更是如此。整個國戰模式共有四個國家,吳、蜀、群、魏。共計78名武將,包括20名魏將,19名蜀將,19名吳將和20名群雄。
  •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晚年有多悽慘?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一生是光輝的,他率領的戚家軍戰功卓著,威震天下。然而,就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的晚年是悽慘,令人嘆息不已。那麼,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悽慘,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 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
    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時間:2016-12-06 15:38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 移步尚書,其名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熊明遇與福鼎白茶的不解之緣而作,是一款自古就頗受文人墨客喜愛的上等好茶。
  • 《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
    導語:《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經常關注小妖的朋友都知道,小妖是很少看國產劇的,一方面是好看的太少,另一方面試國產劇的世界觀太狹隘了。就算是再宏偉的神話歷史武俠劇,都能拍成無腦愛情。那種愛來愛去的故事,小妖實在是愛不起來。
  • 戚繼光的故事(一)抗倭名將戚繼光有哪些抗倭故事?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以抗倭聞名於世,他的一生不僅有抗倭的故事,也有保衛北方邊塞的故事,他的作戰風格非常迅捷果毅,進軍速度風馳電掣,經過他訓練的「戚家軍」,馳名天下,令敵人聞風喪膽。先看一看戚繼光有哪些抗擊倭寇的故事。
  • 愛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有朋友都跟我說,她現在只要想到回家過年就會緊張得瑟瑟發抖。她打趣著說,你跟我說說,愛究竟是什麼?我立馬照著這個標準去找!很久以前就有朋友跟我說,覺得我擁有著超出我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思維和理智,以及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覺悟。
  • 抗倭名將戚繼光,山東的民族英雄
    雖然很多老外都說中國人不團結,沒有民族凝聚力,但是每當中國人出現危機的時候,總有那麼些英雄站出來,一個人扛下來所有,這種事情在歷朝歷代都是出現過的,而且明朝同樣也出現了這樣一個優秀的人物,那就是來自於山東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 《虎嘯龍吟》天時地利人和,你認為哪個最重要?
    - 到底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個才是最終勝利的決定性要素?很多人會列舉蜀漢和曹魏勢力對比的種種客觀情況,來說明蜀漢擊敗曹魏的困難之大。其實聰慧如諸葛孔明,會不知道這樣的差距和困難嗎?如孔明自己也說「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同為抗倭名將,為何胡宗憲的名氣遠不如戚繼光?
    大家都知道,戚繼光是一代抗倭名將。而另一個抗倭名將胡宗憲,抗倭的功勞比戚繼光大,名氣卻遠不如戚繼光,甚至很少有人提到他。原因在哪裡呢?胡宗憲劇照先來看看兩人抗倭的成績。胡宗憲和戚繼光都是安徽人。和戚繼光出身於軍人世家不同,胡宗憲則是進士,到浙江任巡撫,開始抗倭。
  • 明朝抗倭名將,除了戚繼光還有他,卻幾乎被遺忘
    說起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都是戚繼光。的確,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可以說功不可沒。但其實早在戚繼光之前,還有一個人,功勞堪比戚繼光,還是他的上級,此人就是抗倭名將-胡宗憲,然而他的一生也始終伴有爭議。
  • 天時地利人和缺少了什麼?(情感散文)
    想想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字解釋:苦。不過既然是問題就一定有答案,靜下心來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忽然覺得無非是很簡單而已。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夠在一起答案一:你們相愛雖然是天意可是沒有地利人和。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說,就算是天時給了你們(此處天時可做天意理解)可是相隔的地理距離太遙遠,你說能在一起嗎?就算是前兩條都成全了你還有人和呢。
  • 抗倭名將:更有成就的俞大猷,為何不如戚繼光有名?
    說到抗倭名將,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戚繼光,但有一位名將的成就比戚繼光還高,那就是——俞大猷,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繼光如虎,大猷如龍」。長篇歷史人物傳記《抗倭名將俞大猷》清晰地還原了歷史,講述了俞大猷的一生。國家一級作家曾紀鑫,以豐富的歷史資料描繪了俞大猷「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