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日電 中國氣象局今日召開發布會,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介紹稱,10月罕見霧霾天致東北學校停課、特大暴雨襲擊遼寧及11月東北大範圍暴雪入選國內16個備選天氣氣候事件。
陳振林表示,中國氣象局定於2013年12月舉辦「2013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投票評選活動,並介紹了國內16個備選事件:
1.5次強降雨過程接連襲擊四川,都江堰出現百年一遇大暴雨
6月1日至7月11日,四川省共出現5次強降雨過程,平均降水量308.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1.1%,為195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7月7-11日,都江堰幸福鎮累計降雨量達1151毫米,相當於當地年均降雨量(1240毫米),為百年一遇。持續強降雨造成四川多地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出現超警以上洪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2.暴雨致松花江、黑龍江幹流出現1999年以來最大洪澇
7-8月,松花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9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7%,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多。嫩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2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6%,為1999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暴雨致松花江、嫩江、黑龍江幹流出現超警洪水,超警幅度一度達2.42米。
3.夏季1951年來最強高溫熱浪襲擊南方,伏旱損失超四百億
7-8月,南方的滬浙贛湘渝黔蘇鄂8省(市)平均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為1951年以來最多。有477站次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為歷史同期最多。7月1日至8月21日,南方地區區域平均降水量135.2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持續高溫少雨導致江南及貴州等地伏旱迅速發展;8月15日,乾旱面積達最大(71.2萬平方公裡)。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直接經濟損失480多億元。
4.1月份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空氣品質下降
1月,全國出現4次較大範圍霧霾過程,涉及30個省(區、市)。7-13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霧霾過程,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100米。江蘇、北京、浙江、安徽、山東月平均霧霾日數分別為23.9天、14.5天、13.8天、10.4天、7.8天,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中東部地區大部分站點PM2.5濃度超標日數達到25天以上。石家莊PM2.5濃度高達329微克/立方米,北京海澱區寶聯大氣成分觀測站1月12日的PM2.5日均濃度達到396微克/立方米,為近5年來同期最高值。
5.今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發威,華南罕見被11個颱風「轟炸」
截至11月3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31個颱風,較常年(27.4個)偏多3.6個,是繼1994年之後颱風數量最多的一年。登陸我國的颱風達9個,較常年(6.8個)偏多2.2個,9個登陸和2個影響颱風共造成170多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
其中,「尤特」造成廣東、湖南、廣西、海南等省(區)83人死亡,13人失蹤是今年造成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的颱風;「天兔」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45米/秒,是今年登陸我國大陸最強颱風;「菲特」是造成經濟損失最重的颱風;「蝴蝶」雖然沒有登陸,但影響較大,導致10餘艘漁船沉沒。
6.2013年「春不入春」,春天來去匆匆
2013年,華北、黃淮、江淮大部入春時間較常年同期偏晚10~20天;春季長度一般有16~45天,較常年偏短20天以上。其中,北京入春偏晚11天,春季長度(31天)較常年偏短22天;天津入春偏晚10天,春季長度(40天)較常年偏短12天;石家莊入春(4月12日)較常年(3月29日)偏晚14天,春季長度(29天)較常年偏短24天。
7.低溫和春澇「雙碰頭」,東北春耕備播受影響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東北地區多雨雪天氣,平均降水量(164.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6.4%,為1952年以來同期最多。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連續5個月氣溫持續明顯偏低,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3.1℃,為1958年以來同期最低。低溫、春澇「雙碰頭」,導致春播延後7~10天。
8. 「菲特」颱風增雨,浙江餘姚成「一片汪洋」
10月7日,23號颱風「菲特」在福建省福鼎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時逢天文大潮,浙江沿海出現50~100釐米的風暴增水,多地超過警戒潮位。餘姚平均降雨量達499.9毫米,為百年一遇,強降水將餘姚變成了一片汪洋。「菲特」造成經濟損失達623.3億元。
9.10月罕見霧霾天氣導致東北數千所學校停課
10月20-22日,東北出現大範圍霧霾,長春、瀋陽、哈爾濱出現重度霧霾,大部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局部不足10米。哈爾濱PM2.5高達1000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達到「嚴重汙染」級別,整個城市淪為「霧城」。東北三省交通受到嚴重影響,一些城市交通癱瘓,高速路封閉,各大醫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激增2成以上,數千所學校停課。
10.特大暴雨過程襲擊遼寧,撫順上百人死亡失蹤
8月15-17日,遼寧省出現區域性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氣,1小時最大降雨量達106毫米。撫順清原縣日降水量245毫米,為該站有氣象紀錄以來最大值。降水造成房屋倒塌,農作物受損或絕收、交通受阻、電力通訊中斷等,撫順市76人死亡、88人失蹤。
11.雷雨、大風、冰雹、龍捲齊襲南方9省
3月19-20日,華南、江南出現大範圍的雷雨大風、冰雹和龍捲等強對流天氣,共造成湖南、貴州、廣西、江西、福建、廣東等9省(區)25人死亡,150多個縣(市、區)受災,緊急轉移安置和救助22.4萬人。同時,災害還造成260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3.3億元。
12.東北華北前冬持續低溫,渤海、黃海海冰面積近25年來最大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12日,東北平均氣溫為-17.5℃,較常年同期偏低4.0℃,為近45年來歷史同期最低。華北平均氣溫為-9.3℃,較常年同期偏低2.8℃,為近42年來歷史同期最低。持續低溫導致渤海、黃海海冰發展迅速。1月12日,渤海海冰面積約2.47萬平方公裡,達到近25年來同期最大值,為近25年同期平均值的2.5倍。海冰對於水產養殖影響嚴重,給航運帶來了不利影響。
13.西南地區連續5年出現冬春乾旱
2009年以來,西南地區連續5年降水量偏少,連年發生冬春旱。2013年1-2月,西南大部降水量不足30毫米,其中雲南中北部等地降水不足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以上,部分地區偏高2~4℃。溫度高、雨水少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部分地區達到特旱,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異龍湖西部徹底乾涸。
14.11月中旬東北大範圍暴雪讓哈爾濱長春等地學校紛紛停課
11月16-20日,東北出現了入冬以來首場大範圍強降雪。黑龍江、吉林有10站日降水量超過11月歷史極大值,黑龍江中東部、吉林中東部積雪深度普遍達10~40釐米,吉林汪清達51釐米、黑龍江尚志達64釐米。強降雪導致東北三省多條高速公路關閉,部分客運車輛停運,機場航班大面積延誤。哈爾濱、長春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
15.延安百餘處革命遺址在7月份連續暴雨襲擊中遭破壞
7月,延安市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是常年同期降水量(109.4毫米)的近4倍;暴雨32站次,為歷年同期的8倍。暴雨滑塌造成延安鳳凰山、寶塔山、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延安新聞紀念館、新華社、解放日報等新聞機構舊址和名人故居等百餘處文物舊址嚴重受損。此外,暴雨還引發7819處山坡滑塌,4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80億元。
16.今年江西持續少雨,鄱陽湖水域面積縮小至近10年最小
目前風雲3號衛星的監測,從今年8月份和今年的11月份的對比來看,目前已經比常年同期面積偏小32%,十年來最小的。
今年江西降水量135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6%。尤其是7-10月,江西大部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中北部偏少5~8成。監測顯示,鄱陽湖水域面積縮小明顯,11月4日鄱陽湖水域面積僅為1375平方公裡,比去年同期偏小272平方公裡,與歷史同期相比偏小32%,是近10年同期最小。11月13日湖口水位僅有7.8米,也是近10年來同期最低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