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們的鄰國韓國,中國民眾的腦海中一定會升起一種生無可戀的樣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念頭,並不是說真的不想活了,而是看到這個奇葩國度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有些無語了。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韓國總喜歡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只要是和中國有關的優秀人物,或者是不錯的傳統文化,最終韓國都要惦記上。
趁著中國沒反應過來,立即向聯合國報備,大聲說我要申遺,這些都是我們韓國人,中國侵犯了我們的專利,現在我們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比如韓國將孔子、屈原、李白等中國人再也熟悉不過的歷史人物,強行劃歸到他們韓國這裡,這種精神,中國人只能搖頭嘆息,不怕賊頭,就怕賊惦記,這句話放在韓國這裡最為合適不過了。
韓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剽竊,無所不包,除了申遺端午節、中秋就之外,他們還把目光瞄向了中國傳統的中醫學,通過抄襲行為,編著了一本韓國醫學著作,由此大吹特吹,說成他們民族最為輝煌的醫學成就,然後申遺,居然還真的申遺成功了,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事情還要從歷史說起,話說公元1596年,當時朝鮮國王宣祖手下有一位御醫許浚,看到國內醫學水平低下,民眾有個頭疼腦熱的,也缺乏正確的治療方式,於是就想要編撰一本醫學著作,以方便民眾日常生活的需要。
許浚的想法是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個人能力有限,僅靠他的力量,這輩子估計是完成不了這麼艱巨的任務,於是他變通了一下,採取抄襲複製的模式,複製的對象就是中國傳統的醫學書籍。
在幾百年前,中國許多本土的醫學書籍都傳到了朝鮮這裡,資料豐富,只要購買過來,抄抄寫寫就可以了,為此許浚還專門為自己的行為取了一個名字,美其名曰「編撰」。
就這樣,在朝鮮國王的支持下,許浚大力收集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醫書,然後開始了刪減複製的編撰道路。由於書籍太多,許浚還需要消化吸收,所以期間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前後大約有一二十年,許浚白髮蒼蒼、老態龍鐘的時候,終於完成了這部醫書的編撰工作,並為其命名為《東醫寶鑑》。
這樣一直過了幾百年,韓國的民族自信心增強之後,迫切需要一些拿得出手的東西來提振士氣,他們翻來覆去地檢查了一遍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只有許浚所編撰的《東醫寶鑑》還拿得出手,由此就想拿著這本醫書去申遺,一旦申遺成功,就徹底成為了韓國本民族的寶貴遺產了。
然而韓國人忘了,這部醫書的內容是根據中國古代醫學的條目和方劑編撰而成的,具體涉及到中國醫學書籍多少部呢?統計表明,一共有一百二十多部。而許浚所參考的韓國自身的醫學書籍,只有不到三本的數量,核算一下,百分之九十八的內容都是來源於中國的醫術。
儘管如此,韓國人還是毫不臉紅地拿去申遺了,並且申遺成功。一邊的日本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們評價說:韓國人要知道尊重最基本的歷史事實。言下之意,韓國的做法真是達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