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藍寶石」,湖底藏著8億斤魚,卻沒人敢下水捕撈

2020-12-11 郎君夏雪宜

七月的義大利夜風清涼,鑽進睡袋,也不覺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溫暖的棉被——《背包十年》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1127字,閱讀約3分鐘

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湖泊。包括東西伯利亞的貝爾加湖,法國上薩瓦省的安娜西湖,杭州西湖,義大利的加達湖等都是世界知名湖泊。美麗的湖泊往往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所以遊覽這些美麗的湖泊還是很熱的。其中,青藏高原的這顆「藍寶石」也頗受歡迎。

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美水」之稱。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美的湖在哪裡,很多人應該回答是西藏的「洋湖」。不是藏北的羊湖,而是拉薩西南部的羊卓雍錯,位於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貢嘎縣之間的就是卓雍錯。這個湖被不少遊客譽為「天下第一美水」,也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與納木錯,瑪旁雍錯齊名,呈珊瑚枝狀分布。因此又被藏民稱為「聖山珊瑚湖」。這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湖光山色之美,為藏南之冠。湖面上充滿了平靜和波光粼粼的光芒。眺望遠方,宛如南方高原上的一顆「藍寶石」。

羊卓雍錯漁業資源豐富,號稱蘊藏8億斤魚。

其實這裡的門票一點都不便宜。他們需要120美元,但他們有很多遊客。雖然要翻看5030米的崗巴拉山扣,但還是有不少人到這裡旅遊,看看不遠處的永布多寺,特林曲特寺,了解藏族文化的精彩,再到羊卓雍湖來一次「心靈的清潔」。別的不說,蔚藍的天空,中間潔白的雪山,湖邊的深藍,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真讓人流連忘返。但是,除了美國,這裡其實還有很多漁業資源。都說西藏牛羊多,其實魚多。羊卓雍錯東西延伸130公裡,南北70公裡,面積675平方公裡,湖面海拔4441米。因此,每年夏天,這裡的魚群都會從深水遊到淺水覓食產卵。因此,這裡有豐富的魚餌。據說這裡藏著8億多斤魚,一張大網可能收穫不少。因此,這裡也有「西藏魚岸」的綽號。

魚品豐富,藏民為什麼不把裡面的魚撈起來呢?

但同樣令人費解的是,羊卓雍錯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這裡的人卻不吃魚。西藏雖然在歷史上屢遭饑荒威脅,但吃魚的人數一直很少。那當地政府為什麼不下水打撈呢?其實問題來自三點。一個原因是藏族人有信仰,是佛教信仰,不主張殺生。在他們看來,一條魚不能養活一個人,所以他們寧願殺一頭牛供一家人享用,也不願抓一群魚吃,製造更多殺戮。慢慢地就成了傳統,流傳下來。還有一點是,不宜設置大量的商業捕魚活動,因為這裡是西藏的聖湖,是藏人信仰的聚集地。以及西藏傳統的「水葬」,很多藏民心中認為這些魚是祖先的化身,更不願意吃這裡的魚。大自然日積月累,也就有了「西藏魚庫」的出現。

但在旅遊業興起的時代,為了滿足外國人的口味,這裡還有西藏最大的人工漁場,裡面養殖著高原裂腹魚,高原裸鯉等魚類,供外國遊客食用。我想知道你是否來過這裡。歡迎評論。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了,記住我們是《郎君夏雪宜》,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我們下期再會。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寂寞的旅行,誰也不能陪你走到最後。短暫的相逢,不過是下一次離別的伏筆。冷冷的潛伏者,恃機而出。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終將隨著歲月的河流慢慢流逝。直至了無痕跡,無處追尋

相關焦點

  • 國內一處「最美麗的水」,裡面藏著8億公斤魚,當地人卻不敢捕撈
    羊湖是高原堰塞湖,是億年前的冰河和泥石流堵塞河流而形成的,因此羊卓雍措沒有出水口,水源主要來自周邊的念青唐古拉山脈融化的雪水。羊湖湖水碧波如鏡,在陽光的照耀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層,深藍色仿佛和藍天融為一體。藍天映襯著綠水青山,湖濱水草豐美,是一個豐饒的高原牧場,當地藏族人民用民歌讚美羊卓雍湖:「天上的仙境,人間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 中國最美的湖泊,約有8億公斤魚藏在水中,為何當地無人敢打撈?
    人間最後一片淨土——西藏西藏是西部高原的一個神秘地帶,這裡是中國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境內以藏族人民為主體,所以擁有著璀璨的藏族特色文化,而這裡的平均海拔還在4000米以上,所以在這個已經開始炎熱起來的季節中,西藏成為了不少人喜歡前往的旅遊。其實人們喜歡前往西藏旅遊,還在於空境西藏那股寂寥空靈的氛圍。
  • 青藏高原內部是空心的,形成巨大空洞,難道藏有未知生命?
    青藏高原內部是空心的,形成巨大空洞,難道藏有未知生命?科技的進步大家會選擇出去旅遊散心,看一眼其他國家的美好景色,越來越多人走出國門去世界各地旅遊,除了其他國家以外,在我國也有響噹噹的美景,等待著我們。
  • 青藏高原文化史:漢藏醫學交流
    藏王命令,今後要以這三位醫生的醫術作為衡量其他醫術的標準。松贊幹布還派人到唐朝和天竺學醫。藏醫行業內湧現了以達瑪郭札為首的一批藏族翻譯家,翻譯了一批漢地的醫書。他為藏漢醫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與赤德祖贊聯姻時,也帶來大批唐朝的文化典籍,其中也有許多醫著。
  • 青藏高原所等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張文木: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兼談青藏高原對「一帶一路...
    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以巨大的影響,也留給中華先民以巨大的地理想像空間。古人不知有青藏高原,只知有崑崙山7;或將青藏高原混稱為「崑崙山」。魏源《海國圖志》稱崑崙山為「眾山太祖」8,是居歐亞大陸之中的「萬山之祖」和「萬國孔道」: 儒言崑崙,釋言阿耨達,皆居大地之中。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在藏北的倫坡拉盆地,我們又發現了一種鯰,還沒命名,正在研究。」近日,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館舉辦的第46期科學沙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介紹。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
  • 青藏高原中的自然崇拜和自然禁忌文化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或「世界屋脊」,具有典型的高原乾旱氣候特徵,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高原人選擇適應環境、敬畏環境,經過世世代代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體系規則、生存方式、社會價值,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文化。
  • 因為有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奠基人葉篤正先生,率先注意到一個重要現象:圍繞大高原的南支氣流和北支氣流,以及兩支氣流匯合而成的北半球最強大氣流,如何嚴重影響著東亞的天氣和氣候。與此同時,國外也有人開始對青藏高原之於氣候和環境的關係進行探討。1957年,葉篤正和Flohn幾乎同時發表了青藏高原對於大氣具有加熱作用的結論,指出夏季的高原是一巨大熱源,冬季為冷源。
  • 揭秘青藏高原分水嶺隆升過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橫亙於青藏高原中部,從東向西主要包括橫斷山、唐古拉山和喀喇崑崙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那麼,分水嶺山脈是何時隆升的?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答案。 這一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研究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還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
  • 中國「巴頓將軍」駕自由艦探險青藏高原
    時隔2年後,張魯陽先生再次駕駛其登上珠峰的自由艦遠徵青藏高原。2007年8月18日,這位自稱是「巴頓將軍的崇拜者,有巴頓將軍風範」的吉利車主,在眾多摯友和車友的見證和祝福下,駕著他曾經徵服了海拔5200米世界第一高峰的「鐵騎」正式踏上了本次青藏高原探險之旅。
  • 馬麗華:青藏高原的滄海桑田激動了我們一代人
    而在同一個城市的一隅,北京懷柔新新小鎮住處,馬麗華正忙著修訂一部有關青藏高原科考的書稿。她在藏工作27年,是我國著名的藏地紀實作家,一直見證和記錄我國近50年來的青藏高原科考歷程。第二次青藏科考將持續5年至10年,目前尚在進行時。馬麗華密切關注著其新近動態。「青藏的滄海桑田激動了我們一代人,」她穿著灰色外套,精神矍鑠,捲髮隨意用發箍盤在頭上,她說:「青藏高原科考人員是一群非凡的人,我要將青藏科考寫下去。」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在高原山區公路、鐵路、水電、礦山和城鎮建設中,大量的邊坡開挖、棄渣、堆填等工程活動往往引起邊坡失穩,水文條件改變,導致滑坡和泥石流發生。例如,川藏公路沿線(南線和北線)的成災泥石流數量高達 1 000 多條,主要分布在伯舒拉嶺以東的橫斷山區和西部藏東南地區的公路沿線。
  • 青藏高原的古格王朝,只留下遺址「藏屍洞」,會牽扯出哪些秘密?
    青藏高原海拔高,誕生了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朝代和文化。天介紹的就是已經永遠消失的古格王朝。大部分人沒聽說過這個王朝,甚至青藏高原的人也很少聽到古格王朝的傳聞,這樣一個神秘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古格王朝遺址的「藏屍洞」會牽扯出哪些秘密呢?
  • 青藏鐵路公司:獻給雪域高原的綠色哈達
    「11年來,我駕駛列車無數次往返雪域高原,每當看到藏羚羊在鐵道兩旁悠閒地嬉戲覓食、還不時調皮地向我們張望,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8月30日,正在駕駛機車牽引旅客列車進藏的西寧機務段機車司機龔彥明說。
  • 三江源國家公園:青藏高原的自然樣本
    這裡更是一座巨大的天然野生動物園,如洗的碧空下,有雄鷹在自由翱翔,雪豹在峽谷間穿行,一大群藏羚羊、藏野驢在可可西裡卓乃湖畔漫步……        地理學家將青藏高原分成5個地塊:柴達木-青海湖盆地、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藏南縱谷、橫斷山山原峽谷。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青南高原北部,地塊狹長,與其餘4個地塊皆相鄰過渡,屬五大地塊之中心、青藏高原之腹地。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豹亞科自青藏高原向全球擴散由受訪者供圖  青藏高原被譽為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隨著喜馬拉雅山的隆升超過青藏高原的高度,南亞季風氣團向北傳輸受到阻擋,青藏高原逐漸乾旱。」丁林說,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季風從旁導向華南以遠,帶去雨水,從此沙漠環境變季風溼潤氣候,才有了我們的魚米之鄉、煙雨江南。
  • 青藏高原文化史:原始宗教
    從新石器時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們,在從事狩獵採集、農耕漁獵以及遊牧生活中,面對著大自然發生的雷電風雨、霜雪冰凍的變化莫測,面對著地震、山崩、雪崩和泥石流的各種自然災害,產生了221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對天、地、水、火、山、川、湖、海,產生了敬仰,對各種動物產生了圖騰崇拜,對祖先產生了懷念,逐步有了神靈鬼怪觀念,產生了原始宗教信仰。
  • 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部分青年科研工作者—新聞—科學網
    高原反應 人說,高原反應因人而異,上高原前,很難預知。身體弱者未必反應大,體魄健壯者未必無反應。大多數人經3~10天後症狀逐漸消失;少數人幾乎無明顯反應或具有強烈高原反應。 梁爾源,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青藏高原樹輪生態學與氣候學研究。 他就是典型高原反應強烈的一類人。
  • 用一生來認識青藏高原這本讀不完的「天書」
    家鄉陝西8月已是身穿短袖大汗淋漓的暑期,但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8月份還要生爐子,可想而知冬天的寒冷。「剛去時沒經驗,冬天要到河邊鑿開冰窟窿打水,回來時手竟然粘在桶把上,撕下來一層皮」。趙新全回憶說。初到海北開展工作,老師交給趙新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摸清高原牲畜的季節體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