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在中國民俗信俗中,在古代人們將正月初九視為玉皇聖誕,民間俗稱「玉皇會」,傳說這天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集中在一起慶賀。「玉皇大帝」在臘月廿五會會親自降臨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百姓是否安居樂業。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懲惡。下面就一起來看下都有哪些習俗呢?
玉帝源於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時期,人們稱最高神為帝,天帝或上帝,是一位支配天上與地下和文武仙卿的大神。到了周朝後世統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權神授」,並極力宣稱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故稱天子。東漢後期,道教產生,百姓也知道了他是三界的皇帝,並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玉皇大帝成為全民崇拜的最高神。道教還傳下了一部(玉皇經),記述了五帝一生的「神跡」。說他本是王子,輔國救民,度化群生。經過了三千二百卻,始證金仙,當上了「清淨覺王如來」又經遭卻難,才當上了「玉皇大帝」。
中國民間認為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稱為「玉皇誕」,福建與臺灣地區俗稱「天公生」。「玉皇大帝」是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仙,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在古代這一天祭拜公儀式非常隆重,人們會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用長凳先設置金紙和八仙桌為頂桌,桌前系上吉祥圖案桌圍,後面另設下桌,象徵天公的寶座。放上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下桌放五牲,雞、鴨、魚、卵、豬肉來供奉和膜拜「天公」,求天公祈福。保佑百姓安居樂業。
在正月初九這天,臺灣和福建民眾都要拜天公習俗,一家老少,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舞獅等等。在我國北方地區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著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廿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凡巡察民情的日子,在過去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接歡送「玉皇大帝」。
此外,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七不出,八不歸,上九辦事。在古代是說初七不要出門做生意和辦事情,做不好,辦不成。「八不歸」意思是說出門在外地人,不要在這天回家,「歸」有完成之意,「八」的寓意發,應該「發」的不應該有完成之意。那麼「上九辦事一大堆」,意思是說上九也就是正月初九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不僅能辦成,還會辦得又多又利索。時至今日,有些老人,還會將難辦的事情放到今天來辦,這天辦事效果好,認為有皇天在上,不敢虛偽刁難,互相通情達理,事情較容易辦成,而實際上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俗信而己。
結語:人們在這一天祭拜天公,求天公賜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嚮往,同時反映出人們對上天的一種敬畏之心。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只要一心向善,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庇護和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