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為「仙境」,已久矣。
01 先秦上古時,蓬萊始成仙
蓬萊成「仙」於何時,已不可考。
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已對蓬萊「仙境」進行了系統的描寫。
《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蓬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大人」就是「仙人」,「仙人」住海中蓬萊。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亦有描述: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動。
也就是說,蓬萊原是漂浮於無底之海上的仙山,後來禺強派了三隻巨鰲背負著才使其穩固。
《史記·封禪書》也云:「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
齊燕之地瀕臨渤海,相傳蓬萊就在渤海之中,戰國時期的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幾位國君在尋仙的路上開始了漫無邊際的尋找,最終一無所獲。
這些先秦的「蓬萊」傳說向我們透漏了兩個秘密:
一是關於「蓬萊仙山」的傳說在先秦時已經成體系、成系統,說明蓬萊成「仙」的時間應在中華文明初期。
二是先秦時期「蓬萊」的位置不確定,先秦志士們一直在尋找,從來沒有找到過。
那麼,「蓬萊」是什麼時候「落戶」於現在的煙臺蓬萊區的呢?
02 秦漢尋仙處,蓬萊落膠東
秦始皇可能是我國古代最痴迷於尋求長生不老藥的皇帝了。
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曾來過膠東,過黃陲,到成山,登芝罘。他東巡的目的是為尋找神山,求取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站在渤海邊的山崖上(今天的蓬萊區)觀海,只見大海一望無際,不見神山的蹤影。他忽然在波浪中發現一片紅色,便問身邊的徐福:「那是什麼?」
徐福回答說是仙島。
秦始皇又問:「仙島叫什麼名字?」
徐福倉促之間,無法應答。突然見水中海草隨波飄動,靈機一動,就答道:「那叫蓬萊。」
然後就有了徐福東渡的事。
作為和秦始皇一樣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繼承了秦始皇尋仙的意志。
公元133年漢武帝東巡至渤海邊,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通典》)。
由此,古登州,今蓬萊,正式和「蓬萊仙境」「蓬萊仙山」結緣。
但若細究起來,古時的蓬萊在海中,是海中仙山、仙島,以長島視之更為貼切;而如今的蓬萊區,應是當年秦始皇所站的渤海邊,或是漢武帝所築的小城。
03 八仙不過海,蓬萊不留名
進一步把「蓬萊仙境」發揚光大的,是「八仙過海」的傳說。
「八仙過海」的故事據考證最早成名於宋元時期,初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先有「蓬萊仙島」,後有「八仙過海」,這兩個神話傳說是相輔相成、共赴我國神話之巔的。
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過海,這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起源。
可神話背後真實的故事可能沒有那麼神秘、精彩。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蓬萊區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
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裡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
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遊去。
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裡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八位善遊者,借著水流遊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
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遊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
後來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不管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蓬萊」的「仙氣」倒真是藉助於「八仙過海」又出名了一把,也為現在的蓬萊區留下了諸多「人間仙跡」的景點。
04 亂「仙」迷人眼,「蓬萊」遍天下
在「蓬萊仙山」和「八仙過海」兩大經典神話的鼓吹下,在唐代開始興盛的道家思想裡,在古人追仙尋仙、長生不老的願景中,「蓬萊」愈發的仙氣十足、傳「仙」於天下。
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創造的神話故事裡,總會不知不覺中融入到「蓬萊仙山」的仙人體系。
在《西遊記》中,福祿壽三星居住在蓬萊仙境。
《封神演義》中截教有七位大能,因在蓬萊島修行,又稱「蓬萊島七仙」
就是現代的《古劍奇譚》《花千骨》等影視作品裡,也要把蓬萊作為「仙境」的寄託。
在古人的詩詞文章裡,「蓬萊」之名更是大放異彩。
曹操說「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蘇軾懷念白居易「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陸遊卻遙想「故人仙去蓬萊宮,鸞絲鳳竹醉春風。」
可以說,蓬萊作為一座「仙境」已經深入國人之心。在一定程度上,蓬萊就是我國「仙境」的代名詞。
以上就是蓬萊一步步進入我國「仙境」的過程,那麼我們還是要忍不住的發問:誰也不是生而知之,蓬萊最初是怎麼演繹成「仙山」「仙島」的?
蓬萊閣位於煙臺市蓬萊區西北的丹崖山上,是我國四大名閣之一。蓬萊閣之所以建於此處。除了蓬萊的神話傳說之外,還因此處是我國觀賞「海市蜃樓」奇觀最佳的地方。
我們打開百度百科「海市蜃樓」的詞條,觀賞佳地排名第一的就是長島,蓋因長島是我國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域。長島原來是一個縣,今年6月份剛剛劃歸蓬萊區。
我們站在蓬萊閣上向大海望去,目光正對著8公裡之外的長島。此時,你的目光裡有若隱若現的島嶼和海山,有清晰的海市蜃樓,當你興致衝衝的划船追過去卻什麼也找不到了,這不就是仙境、仙山、仙島嗎?
正是因為這個海市蜃樓的現象,秦始皇去了看到了仙島,漢武帝去了什麼也沒看到,八仙在這裡比賽無船過海,「媽祖護海」、「張羽煮海」、「精衛填海」也要在這裡演繹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蓬萊,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虛實結合、從實到虛、再用虛映實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