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
廬山東偎鄱陽湖粼粼波光,南靠滕王閣千古流芳,西鄰京九大動脈風馳電掣,北枕萬裡長江大浪淘沙,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在飽覽廬山秀麗風景的同時,留下了許許多多與廬山有關的詩詞名句。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有瀑布22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自古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的美句。
唐代詩仙李白,生平5次遊歷廬山,為廬山留下14首詩歌,尤以《望廬山瀑布》廣為流傳。
這首《望廬山瀑布》,詩仙李白運用比喻、誇張的寫作手法,將他偉大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讚美之情。
不僅是廬山瀑布的經典名作,也是李白七絕詩的代表作。
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大林寺與西林寺、東林寺,並稱為廬山三大名寺。
這首詩中,白居易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頑皮活波,惹人憐愛。
詩人對春景的觀察細緻入微,對春光的熱愛無以復加,可謂一片童心,滿腹詩情。
據史料記載,北宋科學家沈括曾經對大林寺桃花晚開如此之久表示質疑,後來他在春暮夏初時節親自到廬山大林寺考察,印證了白居易詩的準確性。
孫魴:天應不許人全見,長把雲藏一半來。
《湖上望廬山》(唐)孫魴輟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應不許人全見,長把雲藏一半來。
孫魴(——940年?)字伯魚,江西樂安(《全唐詩》作南昌)人,為五代南唐著名詩人。元代辛文房編纂的《唐才子傳》列有孫魴傳介。
孫魴出身貧寒,但從小聰明好學。唐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佔領長安,僖宗逃往成都,都官員外郎鄭谷避隱故鄉宜春仰山書屋。鄭谷是晚唐著名詩人,是詩僧齊己的「一字之師」。孫魴慕名前往,拜鄭谷為師。
「名師出高徒。 」孫詩頗似鄭體,清婉明白,不過分追求華麗辭藻,民間俚語皆能入詩。遂以詩行於世。
孫魴著有詩集5卷,但失傳。《全唐詩》存其詩30首,詞5首,句4條,雜曲歌詞5首。其《題金山寺》、《甘露寺》二首膾炙人口。
金山寺為潤州(今江蘇鎮江)著名寺廟,歷代騷人墨客題詠甚多,但自唐代張祜吟出「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名句後,沒人敢再題詠。直到孫魴吟出「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佳句,時人無不叫絕,紛紛讚譽「騷情風韻,不減張祜」。
孫魴這首《湖上望廬山》,通過誇張、擬人的寫作手法,把廬山青翠聳立、雲霧繚繞的特點寫得惟妙惟肖。
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西林:即廬山西林寺,被譽為「廬山北山第一寺」 。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慕名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了大文豪的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時應該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出的結論就不會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蘇軾的詩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果爸思詩:
廬山真是一座神奇的文化名山,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周敦頤的《愛蓮說》、蘇軾的《題西林壁》、描寫放牛娃周桂花的《一張珍貴的照片》等與廬山有關的詩文被選入中小學教科書,一山7篇,在江西省乃至全國獨此一家。
當你在寄情於廬山的奇山異水的時候,去尋覓那些隱藏在廬山美麗風景裡的古詩詞;
當你在品讀祖國博大精深的詩詞的時候,去雲遊那隱藏在精美古詩詞裡的廬山;
你有沒有油然而生這樣一種的自豪感:祖國山河多壯麗,入畫入詩愛如痴!
關於隱藏在古詩詞的廬山,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呢,歡迎在果爸文末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