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2 日),復旦大學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兒童時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兒童肥胖的危險因素之一。復旦公共衛生學院的專家監測發現,79.6% 的上海學齡兒童尿液中檢出 21 種抗生素中的一種或幾種。
研究發現,1 種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發現的頻率為 58.3%,至少兩種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類別在尿中同時發現的頻率分別為 26.7% 和 23.5%,而且在一份尿樣中最多能同時檢測出 4 類 6 種抗生素; 尿中抗生素總濃度之和在每毫升 0.1-20 納克之間的尿樣佔 47.8%,部分尿樣抗生素濃度超過每毫升 1000 納克。
該結果表明蘇浙滬地區兒童普遍暴露於低劑量抗生素。課題組認為,這種廣泛暴露狀態可能加重細菌耐藥,從而威脅臨床治療,也可能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與人群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研究人員還從兒童體內檢測出臨床已經停用多年、但在環境和食品中經常發現的抗生素含量,可見抗生素濫用不僅是臨床治療的問題,環境與食品也是兒童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課題組對 2013 年採集到的上海地區的 586 名 8 至 11 歲學齡兒童尿樣進行研究,結果測定出尿中含有 21 種抗生素,包括 5 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2 種β-內醯胺類抗生素、3 種四環素類抗生素、4 種喹諾酮類抗生素、4 種磺胺類抗生素和 3 種氯黴素類抗生素,其中 79.6% 的學齡兒童尿液中檢出上述 21 種抗生素中的一種或幾種。
為搞清楚抗生素與肥胖的關係,研究人員按照尿中獸用抗生素濃度將兒童分為由低到高 3 個組,在校正了性別、年齡、家長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膨化食品攝入、親友的吸菸狀況等因素後,與低濃度組的兒童相比,中、高濃度組的兒童肥胖風險是低濃度組的 1.99 倍至 3 倍;課題組還認為,獸用抗生素的環境來源,可能主要通過汙染水及食物進入人體。醫用抗生素使用實質上是短期高劑量暴露,而來自食品或環境中的抗生素暴露是長期低劑量暴露,抗生素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響其促進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課題組表示,2013 年中國抗生素使用一年達 16.2 萬噸,約佔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 52% 為獸用,48% 為人用,超過 5 萬噸抗生素被排放進入水土環境中。在養殖行業,抗生素的使用是頗有爭議的問題,農業部已發布公告直接禁止了食品動物的 4 種「抗生素使用」。
昨天,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王娜、王和興透露,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抗生素暴露對健康有多大影響,以及應採取什麼措施加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