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2020-12-20 浪淘沙的夢

現在有培訓機構大肆宣揚所謂的「成功學」,灌輸心靈雞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教授王陽明心學,且學生都是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等,每天在一個封閉環境下學習,學習的時候沒收手機,學完還要賣培訓機構的書。再把一些新成員拉進來,咋聽咋像傳銷。據說去「上學」的每個人在課堂上都得哭,懺悔,想想幹了什麼錯事。然後聽導師在上面眉飛色舞地講。

有人去採訪,工作人員表示這培訓是為了學員能夠複製王陽明的成功。

王陽明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創建新學,有人說中國古代的人成功,有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視為三不朽,做到的太少了。比如說文天祥、嶽飛等人立德立言沒立功,文天祥國破家亡了,沒有立功,嶽飛慘死風波亭,也不算立功。孔聖人立德立言也沒立功。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立德自己是道德楷模、立言都有著作傳世、立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皇上沒從北京出兵,王陽明就已經把寧王捉拿了,以至於皇上覺得很不過癮。

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

今天這幫人這麼吹捧王陽明,是因為近十幾年江湖學者們把這個人神化了。王陽明是聖人不假,但他不是神,那就只能過度解讀了。最早給王陽明玩過度解讀的是日本人。日俄戰爭當中,東鄉平八郎殲滅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黃種人第一次在正面懟翻了白人。戰後順理成章成了軍神。據說在給東鄉平八郎的慶功會上,他面對一片誇讚之聲,沒有自吹自擂,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刻著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這事兒真偽有待確認。最起碼日本正史之中沒有這樣的記載。暫且不說東鄉平八郎研究沒研究。如果他研究過王陽明,那也是被弄跑偏了。

王陽明提出的思想核心在於知行合一,行就是行為,知以前有種說法叫格物致知,對著一件東西一動不動地看,看完就能頓悟。這種說法一開始王陽明也信,有一回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結果下大暴雨了,正常人這個時候得收衣服進屋了,王陽明沒有,還在那不走,最後被澆了發高燒,這件事他也就明白過來,格物致知這招根本就不好使,知不是從格物中來的。之後很長時間,王陽明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知從心中來。為了解釋這個結論,他創造了著名的四字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通俗點說就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所以要理解王陽明的四字教,就必須掌握兩點,一點就是心中必須有善念,做事要以善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第二點是明白目標馬上就去做,這點就是常說的知行合一。

所以說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善念,這點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培訓賣光碟,賣書,這不是為了掙錢嗎?是為了善念嗎?公司領導讓員工去參加培訓,是不是為了讓你聽話好更好地壓榨你?他是出於善念嗎?

再看一生俯首拜陽明的東鄉平八郎,大伙兒都知道他是對馬海戰日軍指揮官,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甲午戰爭的發起者。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是日本海軍浪速號巡洋艦艦長。一八九四年的七月二十五號,浪速號和秋津洲號、吉野號一起伏擊了北洋艦隊的濟遠和廣乙,廣乙殉國,濟遠撤退。正當濟遠艦向西急退的時候,清朝的兩艘運輸船操江、高升路過這片海域,結果操江號被日艦俘獲,上面有二十萬兩白銀的軍餉。東鄉平八郎要求載有一千一百多名清軍的高升號投降。高升號的船長說自己是英國商船,拒絕投降。結果東鄉平八郎開炮,高升號被擊沉,一千一百多人,也只有幾個英國人被救,其餘的漂浮在海上的清朝陸軍根本沒人管。第二天一艘法國船路過這兒,救起了倖存的兩百多人,其餘七百多名清軍全部溺亡。這場戰鬥就是著名的豐島海戰,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一槍。

東鄉平八郎為什麼一生俯首拜陽明,他拜的是什麼?其實他拜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簡單就是心中想好了立即就幹。王陽明心學最核心的善他學到了嗎?一點兒也沒學到,按照國際慣例,就算是打仗,軍艦把敵方船隻打沉以後,要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有義務救援落水船員。因為這些人已經喪失了反抗能力。另外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日本沒有保家衛國,都是侵略搶地。東鄉平八郎在兩場戰爭當中活動在第一線,這也不叫善,所以東鄉平八郎說自己一生俯首拜陽明,絕對是拜錯了牌位,王老爺子泉下有知,絕對會氣活過來。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崇拜王陽明的風氣打這兒起風靡了整個日本。那種想好了就幹的知行合一被日本人奉為圭臬。在這種思想引導之下,日本人發起了萬惡的法西斯戰爭,這種風氣在日本流行的時候也跟著漂洋過海到了中國,包括蔣介石在內的一批日本留學生都信王陽明的一套,社會上掀起了一套陽明熱。你後來蔣介石退守臺灣,是臺灣的草山,就給他改名為陽明山,那裡山腳下就立著王陽明像,不過當時大多數人都能看明白這東西,蒙人沒那麼靠譜。國家要想強大得去爭取獨立自主被發展工商業,不能光用這種心靈雞湯蒙蔽自己。所以王陽明提的知行合一,充其量也就是那個時代一種樸素的世界觀,沒有方法論,今天參考意義不大,也不是人家成功的原因。

你是過度解讀一個人就很容易跑偏。比如很多人學曾國藩,曾文正公,看曾國藩家書,句句不離忠孝節義,把他奉為神明。曾國藩成功是剿滅太平天國,這裡面幹的狠事兒多了去了,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鹹豐皇帝讓曾國藩帶兵北上勤王,曾國藩怎麼幹?給朝廷寫了一封信,寫得臨表涕零,就差給皇上掏心掏肺,可是實際上按兵不動,保存實力,說實話這也是他最後能得以善終的一個原因。有實力皇上就不會動你,但曾國藩家書裡能寫這個嗎?

所以千萬不要對歷史名人做過分解讀,你能解讀到的大概率根本就不是人家成功的原因。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態度,價值觀,人生觀。但不要把他們奉為神明,認為他們就是成功的法門。

相關焦點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百家號/王陽明自從被國人從故紙堆裡翻出來之後,一下子將王陽明從地上捧到天上,更有甚者將他的思想學說奉為成功學,認為只要你聽從心學的指引,從此以後就會走上金光大道。
  • 王陽明:從知行合一的認知,到對於心學的理解,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王陽明:從對於心學的理解,到知行合一的認知,是陽明心學的基礎。貴州的提學副使席書佩服王陽明的文章,現在又敬重王陽明的道行,就到貴州龍場,向王陽明討教朱陸的異同。王陽明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也沒有談論朱陸各自的學歷,直接說到自己新學的一個新的境界。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你看看王陽明的此生經歷就知道了,他之所以能成聖賢,就是因為從小愛學習各種知識,而且學什麼都特別專注,後來幾經磨難生死,才最終大徹大悟,一戰封神。所以不要總是空談理想,空談自尊自信,這些東西一定要有實體的支撐才行。你狗屁都不會還自尊自信個屁啊,那只是讓人厭惡的自負,自大。
  • 王陽明的心學聲名遠播,卻為何不能教你成功?2個方面看出道理
    王陽明的心學聲名遠播,卻為何不能教你成功?2個方面看出道理學前人過完的人生,留智慧給現在的自己,歡迎來到臺臺說歷史。我前兩年有幸看過一個視頻節目,那一期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王陽明,大家一聽王陽明,第一印象肯定不是儒學泰鬥,也不是心學鼻祖,肯定腦海裡就閃出三個字:成功學。
  • 心學不是玄學!更不是成功學!
    此類言論以自媒體居多,例如「王陽明的處世XX原則」「XX句話教你看透人生」「王陽明:看透人生XXX」等等。不可否認,當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和浮躁情緒,而成功學恰恰是消費情緒的最好產品。心學之所以能夠成功在包裝下搖身一變,成為成功學,恰恰因其概念的通俗性。
  • 王陽明心學50問,心學入門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把心修煉到非常高的境界,洞徹人性,能看透人心,自然厲害。5、王陽明心學有什麼用?王陽明心學集合了傳統儒釋道三教的智慧,可以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開啟與生俱來的智慧,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6、王陽明怎麼死的?
  • 王陽明—心學之四戒
    王陽明說這個世界應該是萬物一體的世界,為善去惡。實際上方法論只是一種理論,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有些東西你不喜歡不代表別人不喜歡。四事規是陽明心學的四戒,是王陽明初創心學時在貴州龍場為弟子們立下的戒律。它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 王陽明心學是怎樣煉成的?
    王陽明的心學亦是如此。王學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而宋明理學又是儒學的分支(心性儒學),所以我們先從創立儒家學派孔子說起,接著說儒學到了兩漢分化為經今文學、經古文學,到了兩宋,儒學又分化出宋學,宋學又分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和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到了明中後期,王陽明發展心學。
  • 定位學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是心學集大成者,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源頭,是儒學繼程朱理學之後的又一思想高峰。四大區別王陽明心學邏輯王陽明心學以知行合一知名,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不是知行合一,行合一隻不過是致良知的內在要求;知行本身是不分先後的,本身就是一體的。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心學大師王陽明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上,文人士大夫們既能提刀上馬禦寇殺敵,又能著書立說自創一派者,可謂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但一代「格物致知」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卻是一位體現儒家最高價值追求——「內聖外王」思想的文武全才。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擁有這麼彪悍的人生,究其根本在於,他不僅是「知行合一」心學的提出者,也是罕見的「知行合一」踐行者!王陽明的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熊貓君以前給大家推薦過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系列。
  •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
    36歲的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悟出了心學的真知,後人稱這件事為「龍場悟道」。他所創立的心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受到他的心學的薰陶,發動「明治維新」;曾國藩、康有為、毛澤東都把他當作精神上的偉大導師。到底心學有什麼樣的作用,能讓人如此著迷,下面我們來揭開心學的神秘面紗。
  • 王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
    ◆ 王德峰  心學發端於先秦的孟子。孟子說人有惻隱心、羞噁心、辭讓心、是非心,以此論證道德的根據在人心。心學成就於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說:心「只是一個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這其間經歷了禪宗這個發展階段。
  •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重慶出版社內容簡介:《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三冊)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寫給大眾的最全面、最豐富的王陽明通俗傳記,也是最權威、最嚴謹的心學讀本。代表作《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期之儒學》《中國及中國人》《中國思想的理想及現實》等。為研究陽明心學,岡田先生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餘裡。又幫助募集善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紀念碑亭、陽明故居端雲樓、陽明中學等,為中國人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對於推動當代王陽明熱居功甚偉。
  • 假如你不懂王陽明的心學,建議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假如你不懂王陽明的心學,建議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所以,王陽明心學對於壓力日益難耐的現代人來說,更具有救贖意義。陽明心學認為人生的高度,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心。正如我們在河邊看著樹的倒影,就能明白——高度決定長度。因此,如果想讓自己人生具有大氣魄,就必須賦予自己的心靈一種高度,一種大格局、大氣魄,也就是陽明心學推崇的「此心光明」的境界。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及當代意義
    編者按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楊國榮教授,在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上,以《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及當代意義》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從陽明心學體現出的創造性、知行合一、行為合理合度等方面,分析了陽明心學對當下的意義。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楊教授對於陽明心學的認識與理解。
  •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南京史跡
    王陽明,明朝中期聲望最著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明朝正德五年(1510),王陽明由廬陵知縣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從此接連升遷。1510-1516年期間,王陽明斷斷續續有3年的時間生活在南京。這段時間是他政治生涯由落而起的轉折,也是他心學思想走向成熟的關鍵。
  • 你們怎麼看王陽明的心學?
    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為儒家四大家,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孟子為儒家集大成者,朱熹為理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為心學集大成者。已經被現代人所認可。而王陽明後來居上,有人曾說,儒家只有兩個聖人,就是孔子和王陽明,看來王陽明確實非同一般,以凡人之軀,經多種磨難,成三不朽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