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葉派
什葉派(阿拉伯語:شيعى)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 「什葉」,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黨人」、「派別」。又譯作「十葉派」。什葉派是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教的四大政治派別。「是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外人數最多的一個教派。
概述
什葉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與遜尼派相對。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神化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超人」、「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聖人,甚至高於穆罕默德。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栽德派、伊斯瑪儀派、十二伊瑪目派等派別和許多支系。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1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約有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巴林等地區。
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後,穆斯林內部曾在由誰擔任哈裡發(繼任人)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後經協商,先後推選艾卜·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為第一、二、三任哈裡發。但在此期間,仍有人主張穆罕默德的權力應由其親屬中信教最早、追隨穆罕默德傳教有功的阿里來繼承。據什葉派的傳述,當時穆罕默德的門弟子賽爾曼·法裡西、艾卜·達爾等人宣稱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遺囑指定阿里為繼承人,從而逐漸形成一個擁護阿里為哈裡發的派別勢力,被稱作阿里黨人。656年,奧斯曼被刺後,阿里當選為第四任哈裡發。由於部分聖門弟子不承認阿里的哈裡發地位,因之先後爆發了駱駝之戰、隋芬之戰和拿赫魯宛之戰。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維葉取得哈裡發地位,建立了伍麥耶王朝,阿里黨人就在反對伍麥耶王朝的鬥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什葉派。
傳播
在680年卡爾巴拉之戰中,阿里次子海珊被殺,引起了一系列在什葉派思想影響下的暴動,規模最大者為685~687年在庫法爆發的穆赫塔爾起義。起義參加者除阿拉伯人外,還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麥瓦立人,什葉派隨之傳播到非阿拉伯民族中。起義失敗後,其餘部形成什葉派凱薩尼支派。該支派主張,阿里的權力是從穆罕默德繼承下來的,不承認前三任哈裡發的合法性,並創立了隱遁伊瑪目和馬赫迪(救世主)復臨人間,恢復正義的學說。認為阿里的第三子伊本·哈乃菲葉是隱遁伊瑪目。這些主張對後來什葉派宗教學說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內容。此後,圍繞著海珊之子栽因·阿比丁形成了什葉派伊瑪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瑪目賈法爾·薩迪格奠定了該支派的教法學基礎,故亦有人稱其為賈法裡學派。740年,海珊的孫子栽德·本·阿里在庫法發動起義並戰死,所部後來形成什葉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藉助什葉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麥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後,因懾於該派影響的擴大,而對其採取了各種壓制、瓦解措施,引起內部進一步分化。765年賈法爾·薩迪格死後,多數人擁護其次子穆薩·卡孜姆為伊瑪目,後形成十二伊瑪目派,少數人則擁護其長子伊斯瑪儀之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為伊瑪目,形成伊斯瑪儀派,亦稱七伊瑪目派。嗣後,伊斯瑪儀派聚集了激進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發展和宣傳「內學」思想,廣泛進行鼓動宣傳,而十二伊瑪目派和栽德派則對阿巴斯王朝持溫和態度。
9世紀末和10世紀初,什葉派的武裝起義極為頻繁,伊斯瑪儀派、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及伊斯瑪儀派的尼扎爾派、努賽爾派和德魯茲派等,均在武裝起義中得到發展;其中尤以伊斯瑪儀派為最,其教義主張傳播遠至印度次大陸,成為什葉派中最有影響的力量。但11世紀下半葉,什葉派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瑪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瑪儀派及其尼扎爾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權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維王朝興起,什葉派開始復興。面對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沙法維王朝的開國君主伊斯瑪儀宣布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以行政手段推行該派教義,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勵宗教研究,使該派在波斯發展歷久不衰,成為什葉派中的主流派。
信眾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1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約有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巴林等地區。
據一般估計,在整個回教世界,什葉派約佔10%。但由於「他欺也」原則,這一比例可能低估。例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便估計中東地區什葉派人口有1億2500萬,佔本地回教總人口的12%以上。
在波斯灣地區的主導性
伊朗和其他中東回教國家的一個關鍵差別,是它不同於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蘭」文化,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範圍,從埃及和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直延伸到中國西部。 什葉派的一個重要轉機,是1258年元憲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佔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裡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群龍無首,長期受壓制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旭烈兀後來經兄長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國,其主要謀士便是什葉派。學者們因此認為:蒙古徵服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宗在伊朗紮根的時代。 後來庫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此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逐漸徵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區,奧斯曼蘇丹自封哈裡發,以全世界回教正統領袖自居。伊朗因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獨立傳統,堅持和回教主流勢力分庭抗禮,薩法維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伊朗國教,確立了什葉派主導伊朗的事實,同時推動什葉派在伊朗文化圈和舊有領土內不斷擴展,逐漸造成今天什葉派在波斯灣的盛況。
教義
(1)除信安拉、《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這些伊斯蘭教的共同信條外,信仰伊瑪目是什葉派的基本特點,並被定為信條之一。認為伊瑪目是繼穆罕默德之後穆斯林世界的領袖,伊瑪目的權力應屬阿里及其後裔。但在伊瑪目的神性大小和數目多寡等問題上,內部見解不一。栽德派認為伊瑪目是安拉確定的,經穆斯林大眾選舉而產生的有學問、有德行、有自衛能力的成年男子。十二伊瑪目派認為從阿里開始至馬赫迪而終的十二代伊瑪目均是依安拉的意志,通過先知穆罕默德或前一任伊瑪目相延而指定的阿里和法蒂瑪的後裔,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童均可擔任;伊瑪目還擁有一一切「表學」和「內學」知識,具有免罪性,能顯示奇蹟,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伊斯瑪儀派則主張,伊瑪目是自安拉而流出的神質,在人類發展的七個歷史時期中,開創每個新時期的先知都有依次相替的七個伊瑪目相隨,闡揚先知所帶來人間的天啟。而最後一個伊瑪目又上升為下一個時期的先知。在伊斯瑪儀派的一些支系中,還有伊瑪目即安拉化身的主張。
(2)隱遁伊瑪目和馬赫迪思想。伊本·哈乃菲葉於700年死後,凱薩尼派提出他並沒有死,而是隱遁於麥地那以東的一座山中,在將來某個時候將以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現人間。儘管什葉派各支派對誰是隱遁伊瑪目和將來的救世主意見不同,但他們一致認為安拉不會讓人間一刻沒有精神領袖伊瑪目。所以,最後的一位伊瑪目沒有死,只是隱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將有一天重現人間,剷除暴政與邪惡,使人間充滿正義。他們還認為在伊瑪目隱遁期間,要有經過專門培養的教法學家,據經、訓原則和伊瑪目的教訓,管理穆斯林政教事宜。
(3)內學和流溢說。伊斯瑪儀派發展了內學思想,認為天啟的經典除了字面表義外,還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瑪目知道的隱義,只有通過伊瑪目的秘傳,信徒才能得悉其奧秘,進入宗教的更高境界,故該派常被稱為內學派。他們認為《古蘭經》和聖訓的表義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一些支派曾因此一度廢除伊斯蘭教法,不履行五功,不要清真寺等。伊斯瑪儀派還創立了一種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的宇宙流溢說,認為安拉的表現形式是被稱為宇宙理性的知識,由這種宇宙理性流溢出宇宙萬物。這種流溢說以不同形式出現在該派各支系的學說中。
(4)崇拜伊瑪目陵墓。由於什葉派信仰並尊崇伊瑪目,且有幾位伊瑪目是被政敵殺害或暗害的,因此認為這些伊瑪目既是超凡領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從而十分敬重他們的陵墓,經常前往參謁弔祭,緬懷他們的功績,或哀悼他們的殉難,並為自己求取福澤。
(4)塔基亞原則。什葉派在長期受壓制的情況下,為了保存自己而採取的一種自我掩護手段,即允許該派穆斯林在遇到難以抗拒的壓力時,可以隱瞞自己的信仰,而且應在外表上承認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無謂的犧牲。
教法原則
在法學原理方面,什葉派各分支均承認《古蘭經》、聖訓為立法原則,一般不承認「公議」,他們認為公議不一定正確,而伊瑪目的判斷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據。他們認為,創製教法的大門一直敞開,沒有關閉,在伊瑪目隱遁期間由具有創製教法條件的法學權威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法例演繹,每個什葉派穆斯林都必須隨從一位在世的教法學權威。在具體法例方面,該派主張農產品的天課稅率不是十分之一,應是五分之一。準許實行臨時婚姻制,即根據男女雙方協議確定婚姻期限,屆滿後自行解除。什葉派一般的教法學思想與遜尼派較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遜尼派的是栽德派,他們不否認前三任哈裡發的合法性,不相信隱遁伊瑪目,不承認臨時婚姻制和塔基亞原則。
特點
四大聖訓集
與遜尼派的六大聖訓集不同,什葉派有自己的四聖書,即什葉派自己的四大聖訓集。 什葉派有不同於遜尼派的宗教學者等級制度,包括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霍賈特伊斯蘭三個等級。只有極少數的什葉派宗教學者(烏萊瑪)才能達到大阿亞圖拉的等級,比如伊朗前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其經注學尤為強調《古蘭經》的隱義,唯有伊瑪目才深知其玄奧。通過他們,信眾才能知其奧意。聖訓學有經伊瑪目傳述的聖訓集四聖書及其注釋。教法學以經、訓和伊瑪目的教法判斷為立法原則,伊瑪目隱遁後由權威教法學家公議,對伊瑪目的判斷作出解釋,並以理智為補充。
繼承方法
傳繫上,主張伊瑪目位在海珊之後應由他的嫡傳後裔繼承並由前任伊瑪目指定方為合法,因此否認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亞的繼承權。第六任伊瑪目認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屬後代阿里、哈桑、海珊等人有權任哈裡發的信眾被稱為「阿里什葉」(「什葉」在阿拉伯語中是「追隨、黨派」的意思),即後來的什葉派。他們認為其他的哈裡發都是篡權者。而認為所有哈裡發都是合法的多數的「正統派」即成為「遜尼派」,以《古蘭經》和六大《聖訓集》為根據。
聖地
除了所有穆斯林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之外,什葉派穆斯林還有幾個另外的聖地:納傑夫,位於伊拉克,阿里葬於此地。卡爾巴拉,位於伊拉克,海珊殉難並埋葬於此。馬什哈德,位於伊朗,什葉派第八伊馬目阿里·裡達埋葬於此。
由於歷史根源,什葉派特別尊崇以阿里及其子孫代表的先知的親屬後代。在什葉派的影響下,遜尼派也不得不為倭馬亞王朝時期遭到批判的阿里「平反」,但是其在遜尼派信徒中的地位還是不能與什葉派相比。
悲情主義和彌賽亞情結
什葉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悲情主義和所謂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常常表現出很強的宗教熱情。 什葉派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是公元681年阿里的另一個兒子胡賽因作為當時先知穆罕默德碩果僅存的外孫和「阿里黨」的領袖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城戰敗被殺害。這一事件(以及阿里的被刺)成為今天什葉派悲情心結的歷史起點。在卡爾巴拉朝聖期間見到的自我鞭笞和號哭,是典型例子。什葉派被認為比遜尼派激進,多半是出於這一宗教感情。從胡賽因殉難開始,什葉派一直代表了回教中的非主流派,受到主流派的壓制、歧視和迫害。但是這種逆境,也加深了什葉派的宗教信念和凝聚力。什葉派有一個自我隱瞞身份的「他欺也」教義原則,允許在遇到危險和迫害時可隱瞞自己的信仰和某些宗教習俗,允許臨時婚姻等。
每年麥加朝聖期間,可見到一個有趣的特點,即什葉派信徒必然乘坐敞蓬(沒有車頂的)巴士,而遜尼派則兩種巴士不拘。
派別
概述
當代什葉派內部分為十二伊瑪目派、五伊瑪目派、七伊瑪目派等分支。其中十二伊瑪目派認定從阿里開始,總共有過十二位伊瑪目,前十一名逝世後,第十二名伊瑪目隱遁,將在世界末日之前重現。而七伊瑪目派以阿里的第六代後裔伊斯瑪儀為宗,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建立了複雜的宗教哲學體系。
以上每一宗派之下還分成多個分支。
分支
什葉派現存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十二伊瑪目宗,是什葉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灣其他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其他分布在亞塞拜然(原伊朗領土)、阿富汗、黎巴嫩、敘利亞、印度次大陸等地。
第二,五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葉門,據稱佔當地人口40%之眾。
第三,伊斯馬義宗(也稱七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亞、伊朗、敘利亞、東非等地。
另外,目前控制敘利亞的阿薩德父子政權,屬於阿拉維教派,也算是什葉派的一個支派。現代已經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依教,早先也出自什葉派一支。
什葉派伊瑪目列表
十二伊瑪目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海珊·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海珊 (658年 - 713年)
5. 穆罕默德·巴齊爾 (676年 - 743年)
6. 賈法裡·阿斯—薩迪克 (703年 - 765年)
7. 穆薩·卡齊姆 (745年 - 799年)
8. 阿里·裡達 (765年 - 818年)
9. 穆罕默德·塔基 (810年 - 835年)
10. 阿里·哈迪 (827年 - 868年)
11. 哈桑·阿斯卡裡 (846年 - 874年)
12. 穆罕默德·馬赫迪 (868年 - ?)(隱遁的伊瑪目)
七伊瑪目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海珊·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海珊 (658年 - 713年)
5. 穆罕默德·巴齊爾 (676年 - 743年)
6. 賈法裡·阿斯—薩迪克 (703年 - 765年)
7. 易司馬儀·伊本·賈法裡 760年(隱遁的伊瑪目)
栽德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海珊·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海珊 (658年 - 713年)
5. 栽德·伊本·阿里 (713年 - 740年)(隱遁的伊瑪目)
近現代的活動
伊拉克什葉派從1920年代起,成為反對英國統治的伊拉克民族主義的中堅,因此遭到英國當局的鎮壓和專門防範。在非殖化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垮臺時,居人口多數的伊拉克什葉派卻錯過掌權機會,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這一教訓,也造成什葉派對西方的深刻敵視。從1920年代起,主要什葉派學者紛紛著重批判西方特別是英國帝國主義,反對西方對世界的支配控制,成為現代什葉派意識形態和宗教理論的有機部份。這一歷史經歷,顯然會使美英欲用西方模式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困難重重。
伊朗伊斯蘭革命中爆發的反美浪潮,使得美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一直以扶持遜尼派阿拉伯政權抑制什葉派,作為在回教世界的基本政策。隨即發生蘇聯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國非常短視地鼓勵「伊斯蘭聖戰」,來遏制蘇聯的擴張。
這樣的政策,終於造成薩達姆坐大和沙烏地阿拉伯遜尼派瓦哈比原教旨極端主義在回教世界泛濫成災的雙重惡果,又增加什葉派對美國的強烈敵意。
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之際,伊拉克什葉派在美國煽動下大批起義,反抗薩達姆。可是華盛頓又擔心什葉派藉機壯大,始亂終棄,聽任起義者被薩達姆殘酷鎮壓。 2011年2月18日,由於受到早先的埃及等伊斯蘭國家局勢動蕩影響,巴林麥納麥珍珠廣場發生至少5人喪生,超過200人受傷的悲慘事件。次日,麥納麥數千民眾走出家門,參加在清場中身亡示威者的葬禮。葬禮隊伍瀰漫反政府情緒,甚至喊出「結束王權」的口號。由於,中東最大的什葉派穆斯林國家是伊朗,最大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是沙特,兩國在中東明爭暗鬥了數十年,巴林局勢不穩,可能成為兩國角力的新焦點。巴林在歷史上就和伊朗有著密切關係,示威者中有不少什葉派伊朗裔移民。由於作為遜尼派的王室佔據國家主導地位,所以巴林的什葉派希望變革。但觀察人士也認為,如果巴林局勢繼續混亂,巴林政府也可能會借用沙特的軍隊控制局勢。美國媒體則稱,巴林局勢也難以擺脫美國因素,因為美國的第五艦隊基地就在巴林,美國並不太認可巴林的什葉派掌權。
對什葉派的誤解
什葉派最顯著的主張就是,只承認阿里一個人作為哈裡發的合法性 ,並有一些推崇阿里的儀式,所以什葉派又被人們叫做「阿里派」。不少人說,什葉派尊阿里勝過了尊穆聖,這是十分荒謬的誤解。什葉派只承認阿里作為哈裡發的合法性,就是考慮到阿里在血統上繼承了穆聖的關係,所以說,什葉派尊阿里只是一種表象,其實質還是尊穆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