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單人像
徐用為《活力》刊物題詞
抗日陣亡將士奠基典禮紀念碑碑文
短短的民國存在38年,政治風雲多變,你方唱罷我登場。民國時期,在平陽先後任縣知事或縣長的竟達近三十人之多,這些人當中大都是貪贓枉法,草菅人命,殘害百姓的無法無天的貪官汙吏,如張韶舞、王啟煒之流,要從其中挑選肯為人民辦些實事,著有政績可言的開明縣長,那就風毛麟角,寥寥無幾。據現有資料看,徐用可算作一位。
徐用(1887一1956),原名徐雄,字子勉,號孟爐,浙江省縉雲縣新碧鎮黃碧村(現為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碧街道黃碧村)人。1935年(民國24年)10月5日至1939年(民國28年)10月1日上午11時任平陽縣長,整整四年。四年裡開發民智,創辦中學,創辦醫院,移風易俗,發展農業,勵精圖治,成績斐然。
一
徐用六歲進私塾,除熟讀啟蒙的四書五經外,還愛聽塾師講古代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等動人故事,十分敬仰為國為民的諸葛亮、包拯等賢臣良相。學習用功,過目不忘,習字作文,一絲不苟。
徐用19歲離開家鄉,先入紹興大通學堂求學。紹興大通學堂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城內臥龍山北,創辦於1905年,是辛亥革命時期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徐錫麟等人為培養訓練革命武裝起義軍事幹部而創辦的一所學校。1907年7月6日,安慶起事失敗,徐錫麟遇害,案涉大通。從此學校被勒令停辦,徐用還未完成學業,匆匆離開大通學堂。但在大通學堂徐用接受革命思想的培養,為以後打下良好的基礎。
1907年徐用轉入浙江省弁目學堂學軍事。弁目學堂由同盟會會員蔣尊簋在杭州海潮門外創辦的一所軍事學校,徐用在這裡系統學習近代軍事知識,學習用功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1908年冬,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歸西,革命黨人加緊活動。在全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之下,浙江巡撫亦擴軍備戰,加強軍備,四處招兵。於是徐用於1909年春從軍,從此踏上軍旅生涯。
辛亥革命後,又遠奔廣西省講武堂求學。畢業後返浙軍服務,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得到上司的賞識,職位不斷提升。在軍中歷任排長、連長、少校副官、中校營長。1932年返浙任省保安處司令部第一科上校科長,1933年調省會戒嚴司令部任少將參謀長。1933年6月,徐用,卸去了軍職,出任地方官員。
告別軍旅生涯後,徐用首先出任鎮海縣縣長。四十六歲的徐用見過世面,知識能力正處於鼎盛時期,統治一縣,如烹小鮮,任人用人,輕駕就熟。上任事前,不是下車伊始,發號施令,而是首先實地調查,關注百姓關心事,以及社會急待興革事宜。
1935年,四十八歲的徐用調任平陽縣長。
二
1935年至1939年,徐用任平陽縣長,其時民不聊生,百廢待興,又值日寇侵華,國土淪陷。他到任伊始,運籌帷幄。關心民瘼,綱領明確,主次分明。
重視民生。到任之初,恰值大旱,縣城內居民飲水困難,徐用縣長派人勘測水源,拔出專款,於南門靛青行東坑口開鑿水井,親自題名為「通濟泉」。此井井深徑大,為城內之冠,加上水清源好,汲之不竭。在當時來說,猶如今日之建自來水廠一樣,解決了一方居民飲水問題。一些勞動人民還在此井挑水供應紳商之家,籍之賣錢度日。此井至今已歷七十年,仍被附近群眾所汲用。
當時社會上吸毒之風很盛,處處有暗設的煙館。徐用了解情況以後,明令嚴禁。他布告全縣,闡明吸食鴉片之害,力勸戒菸,毒癮重的則強制戒菸。同時派員清查煙館,收繳煙槍,煙燈等吸毒器具,連同煙膏等,一併公開焚燒;對販毒而抗拒禁毒的首要分子,則處以極刑。
消除低俗風俗,絕不手軟。時年靈溪、瀆浦、滬山、倉橋、蕭江、錢倉、鰲江、昆陽等地農村流行「賣兆(賣技)」說唱,說唱的時間是大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夜。賣技人的演唱大多數由七、八個人組成一班,半夜三更,手提蠟燭燈籠,走到大屋稻壇,高聲喊唱,大聲喧譁,說唱內容低俗,強行索要財物,時常引起爭端,民眾深惡痛絕。徐用政令發現有人在賣技,可以報警,賣技人可以收容關押,效果顯著,在任四年,賣技銷聲匿跡。
從實際出發,發展平陽經濟。平陽是當年茶葉主要產地,從徐用縣長發表於《浙江建設月刊》《改良平陽茶葉之管見》一文中看出,徐用縣長對當時平陽縣茶葉產銷情況非常了解,提出發展平陽茶葉作為經濟支柱產業。並對發展平陽茶葉產業的技術、組織、統制等三方面思路,提出詳細的見解,要制茶技術統一培訓,統一檢驗標準,創造品牌,銷售國外。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望裡鄉龍隱觀、宮西山紫雲洞及平陽東嶽觀有道人王理湘、石至鶴、繆宗喜等四人,發心願打撈江南方巖至金鄉全線等河道水荷花(即眼眼蓮),歷三年始告成功。於1938年,徐用縣長為此召開慰勞大會,並贈功德匾三方,懸於三個道院中。又組織民眾,把通往瑞安縣內河道水荷花,盡行撈淨,疏通河道,恢復交通。
上海淪陷以後,上海奸商勾結鰲江商人,從浙江省政府領來運米執照,於1938年春,青黃不接之際,大量收購稻穀,計劃運往上海,高價出售。造成鰲江米價高漲,激起鰲江民眾義憤,暴發了示威遊行。徐用縣長順應民意,下令吊銷該奸商執照,平糶大米,奸商損失慘重,百姓拍手稱快。
徐用對教育事業也很熱心,時常下鄉督導教育工作。1936年7月,和徐督學到莒溪鄉巡視,召集地方鄉紳及廟眾首事開會議決,就本鄉各廟產撥出三分之二及西廳村鄧若誠祀產撥出2畝,計民田104.7畝,創辦平陽縣莒溪國民學校,並予以立碑(該碑在「文化大革命」間被毀)。
平陽中學籌辦於1938年11月。在此之前,平陽縣雖縣域遼闊,人口眾多,但境內卻沒有一所普通中學,子弟升學深造,無不離鄉別井,負笈遠行。1938年11月11日,在徐用的倡議下,縣政府有關人員和地方名流聚集一堂,召開校籌備會議,商議辦校。在會上,王志澄(王理孚)先生慷慨捐贈了南麂島全部產權作為學校創辦基金。同年12月,校舍建築委員會成立,大家推選徐用、張真園、朱君爽、吳家楨等人為建校委員,並擇定以坡南學宮舊址為新校址,動工新建新校舍。
經積極籌備,僅用三個多月,便於次年(民國28年)2月,120名初一新生暫借縣立城區中心小學(今平陽縣小)禮堂為臨時校舍,分兩個班。徐用縣長認為抗戰時期,中學生必須具有軍事抗敵知識,特開設軍訓課,自任軍訓教官。一次,學生不守紀律,他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在孫中山先生遺像前下跪,以手擊頭,自責教學無方,在場學生無不為之動容。
1939年2月10日,徐用用省拔「修築公路款」的部份經費,在城南塔下龍山舊塔下宮及文明書院創辦平陽縣立醫院。聘請由日本醫科大學畢業的著名醫師洪天遂任首任院長,劉雲五任副院長。醫院設門診部和住院部,有病床12張,醫職人員16人。還利用醫院技術力量舉辦救護人員訓練班,培訓學員24人,以應付敵機轟炸時,緊急救護需要。
是年適值平陽境內霍亂流行,民眾死者無數。徐用不顧自身安危,親臨一線,慰問指揮,並撥款成立臨時性的「時疫醫院」,收治霍亂病人,創立搶救護理隊,招集男女青年四十餘人,訓練治療方案,防護措施。並向上海各地購買大量輸液針劑,分撥各地,用於救治病人。
三
發動民眾,積極抗日備戰。「本縣是浙江沿海最南的一縣,雖然表面上很安全,可是誰保得住敵人不會由海岸線來侵佔我們呢!我們斷不能再死氣沉沉的,我們要醒悟過來,要發揮全縣人民的活的力量,來鞏固防線,準備抗日自衛」。為了抗日備戰組織了平陽縣抗日自衛委員會,並於1938年5月4日創辦《活力》刊物,宣傳抗日。
1938年12月3日(民國27年)《平報》創刊時,徐用縣長以「抗日利器」四字為創刊號題詞,並撥經費扶持,《平報》在民國30年3月14日被反動派查封後,《<平報>社員為平陽縣縣長張韶舞摧殘文化事業告各方人土書》中說:「…我們《平報》外來之壓力雖漸解除,而內部印刷,電訊以及經費之困難,仍是紛至沓來,應付煞費苦心。幸蒙前任徐縣長子勉先生多方指導,盡力扶植……終於使我們《平報》渡過好幾個難關。」可見徐用之開明與後任張韶舞之反動區別鮮明。
平陽縣抗日自衛委員會要求各區鄉成立自衛隊,配備一定數量的武器,組織各區鄉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以備戰時上戰場,打日寇。抗日備戰,有序進行,當時省政府認為其他各縣前所未有,傳令嘉獎。
1938年,徐用把位於北門外舊文昌閣改建為抗日陣亡忠烈祠,親自撰寫《忠烈祠碑記》,「倭為我國患,其來已久,終明之世,史不絕書。浙東瀕海諸縣如平陽者,其被憂尤數,方寇至時,勇夫壯士奮勇殲滅,載於志乘者無役無之……用彰忠烈。」樹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鼓舞人民抗日激情。
當時,任平陽縣國民兵團副團長鄭毓祥要查辦屬中共浙南特委領導的江南區方良地方抗日自衛隊,請示兼團長徐用。徐用縣長考慮此系抗日救國,就通知中共閩浙邊區臨時省委機關,約期互派人員在方良協商,增進信任,共同抗日。
1938年(民國27年)2月,中共浙南委員會書記葉廷鵬以宣傳員名義在江南區(今蒼南縣龍港、宜山、錢庫一帶》組織抗日救亡工作團,向宜山鎮借用步槍訓練民兵,被地方反共頑固勢力,即所謂「江南自衛會」強行押送至縣,誣之以罪,徐用聞訊,便於次日,即2月25日親自批示,由孔大盛派報處予以保釋。
他還通過當時任縣建設科長的民主進步人士陳強從中聯絡,多次與中共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吳毓會晤與談判。是年3月10日,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及抗日救亡幹校部分學員組成的隨軍服務團400多人,在粟裕率領下,從山門出發開赴皖南,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建制。徐用縣長「午餞送行」,並在縣財政中撥出二千元作為遊擊總隊北上經費。
徐用的兒子徐明章,通過共產黨員顧乃清的介紹,經麗水新四軍辦事處批准,奔赴陝北參加革命,兒子的革命舉動,得到徐用的支持。
1939年,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艦艇進攻鰲江港,徐用縣長下令在鰲江的入海口,即平陽縣墨城長崗仙人巖下江道的獅子口與蒼南縣龍港新美之間,拋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樁,以封港禦敵,以保一方百姓安全。
四
徐用縣長執政平陽期間,生活簡樸,常見他穿著一身舊呢軍裝,出入大都步行,身後跟著一個勤務兵;閒暇時常與有聲望的文人黃梅生往來,宿在黃家的「枕山樓」,讀書種花,有時打打水鴨,很少與劣紳交往。這與他的後任張韶舞那種不是騎馬,就是坐黃包車,四、五個兵丁前呼後擁,不可一世的排場威風,大不相同。所以當他離任時,受到各界人士的歡送。教育家、鄉賢劉紹寬在他的《厚莊日記》裡10月1日記載「新任縣長張韶舞本日上午十時到,徐用縣長於本日十一時乘河輪離平,送行者甚眾。
前中共浙南地委書記龍躍在他的《堅持浙南十四年》一書中說:「1939年……國民黨為了反共,對地方政府中的主要行政人員作了調整,排擠了比較開明的而代之以反共頑固分子。比如……比較進步的平陽縣長徐用被調走……」充分肯定徐用。
徐用縣長御任平陽縣長後,1940年1月調任黃巖縣長。
1944年4月回縉雲老家寓居,先後被推為縣參議員,副參議長,國民黨縉雲縣監察委員,縣動員戡亂委員會委員等職。
徐用青年時期曾受到秋瑾等革命志士的教育薰陶,富有愛國心和正義感,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徑日益不滿。1948年通過他的兒子徐明章與中共地下黨縉雲縣委李文輝聯繫,向遊擊隊獻出快慢機駁殼槍一支,白朗林手槍一支,步槍四支,子彈一千多發,手榴彈若干和無線電收音機等,支持解放戰爭。
仁厚治政,蔭及後代。大兒子徐明光,1945年考取戰後國民黨政府第一批公派留美,學習農業工程,是我國第一代農業專家。二兒子自從參加共產黨後,解放後出任第一任縉雲縣副縣長。孫輩徐及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副代表;徐來是聯合國世界銀行信息數據中心科學家,經常來華講學訪問。(尤榮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