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 鼎新革舊——民國時期平陽縣開明縣長徐用

2020-12-06 蒼南新聞網

 

徐用單人像
 

徐用為《活力》刊物題詞

抗日陣亡將士奠基典禮紀念碑碑文 

  短短的民國存在38年,政治風雲多變,你方唱罷我登場。民國時期,在平陽先後任縣知事或縣長的竟達近三十人之多,這些人當中大都是貪贓枉法,草菅人命,殘害百姓的無法無天的貪官汙吏,如張韶舞、王啟煒之流,要從其中挑選肯為人民辦些實事,著有政績可言的開明縣長,那就風毛麟角,寥寥無幾。據現有資料看,徐用可算作一位。

  徐用(1887一1956),原名徐雄,字子勉,號孟爐,浙江省縉雲縣新碧鎮黃碧村(現為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碧街道黃碧村)人。1935年(民國24年)10月5日至1939年(民國28年)10月1日上午11時任平陽縣長,整整四年。四年裡開發民智,創辦中學,創辦醫院,移風易俗,發展農業,勵精圖治,成績斐然。

  一

  徐用六歲進私塾,除熟讀啟蒙的四書五經外,還愛聽塾師講古代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等動人故事,十分敬仰為國為民的諸葛亮、包拯等賢臣良相。學習用功,過目不忘,習字作文,一絲不苟。

  徐用19歲離開家鄉,先入紹興大通學堂求學。紹興大通學堂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城內臥龍山北,創辦於1905年,是辛亥革命時期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徐錫麟等人為培養訓練革命武裝起義軍事幹部而創辦的一所學校。1907年7月6日,安慶起事失敗,徐錫麟遇害,案涉大通。從此學校被勒令停辦,徐用還未完成學業,匆匆離開大通學堂。但在大通學堂徐用接受革命思想的培養,為以後打下良好的基礎。

  1907年徐用轉入浙江省弁目學堂學軍事。弁目學堂由同盟會會員蔣尊簋在杭州海潮門外創辦的一所軍事學校,徐用在這裡系統學習近代軍事知識,學習用功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1908年冬,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歸西,革命黨人加緊活動。在全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之下,浙江巡撫亦擴軍備戰,加強軍備,四處招兵。於是徐用於1909年春從軍,從此踏上軍旅生涯。

  辛亥革命後,又遠奔廣西省講武堂求學。畢業後返浙軍服務,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得到上司的賞識,職位不斷提升。在軍中歷任排長、連長、少校副官、中校營長。1932年返浙任省保安處司令部第一科上校科長,1933年調省會戒嚴司令部任少將參謀長。1933年6月,徐用,卸去了軍職,出任地方官員。

  告別軍旅生涯後,徐用首先出任鎮海縣縣長。四十六歲的徐用見過世面,知識能力正處於鼎盛時期,統治一縣,如烹小鮮,任人用人,輕駕就熟。上任事前,不是下車伊始,發號施令,而是首先實地調查,關注百姓關心事,以及社會急待興革事宜。

  1935年,四十八歲的徐用調任平陽縣長。

  二

  1935年至1939年,徐用任平陽縣長,其時民不聊生,百廢待興,又值日寇侵華,國土淪陷。他到任伊始,運籌帷幄。關心民瘼,綱領明確,主次分明。

  重視民生。到任之初,恰值大旱,縣城內居民飲水困難,徐用縣長派人勘測水源,拔出專款,於南門靛青行東坑口開鑿水井,親自題名為「通濟泉」。此井井深徑大,為城內之冠,加上水清源好,汲之不竭。在當時來說,猶如今日之建自來水廠一樣,解決了一方居民飲水問題。一些勞動人民還在此井挑水供應紳商之家,籍之賣錢度日。此井至今已歷七十年,仍被附近群眾所汲用。

  當時社會上吸毒之風很盛,處處有暗設的煙館。徐用了解情況以後,明令嚴禁。他布告全縣,闡明吸食鴉片之害,力勸戒菸,毒癮重的則強制戒菸。同時派員清查煙館,收繳煙槍,煙燈等吸毒器具,連同煙膏等,一併公開焚燒;對販毒而抗拒禁毒的首要分子,則處以極刑。

  消除低俗風俗,絕不手軟。時年靈溪、瀆浦、滬山、倉橋、蕭江、錢倉、鰲江、昆陽等地農村流行「賣兆(賣技)」說唱,說唱的時間是大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夜。賣技人的演唱大多數由七、八個人組成一班,半夜三更,手提蠟燭燈籠,走到大屋稻壇,高聲喊唱,大聲喧譁,說唱內容低俗,強行索要財物,時常引起爭端,民眾深惡痛絕。徐用政令發現有人在賣技,可以報警,賣技人可以收容關押,效果顯著,在任四年,賣技銷聲匿跡。

  從實際出發,發展平陽經濟。平陽是當年茶葉主要產地,從徐用縣長發表於《浙江建設月刊》《改良平陽茶葉之管見》一文中看出,徐用縣長對當時平陽縣茶葉產銷情況非常了解,提出發展平陽茶葉作為經濟支柱產業。並對發展平陽茶葉產業的技術、組織、統制等三方面思路,提出詳細的見解,要制茶技術統一培訓,統一檢驗標準,創造品牌,銷售國外。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望裡鄉龍隱觀、宮西山紫雲洞及平陽東嶽觀有道人王理湘、石至鶴、繆宗喜等四人,發心願打撈江南方巖至金鄉全線等河道水荷花(即眼眼蓮),歷三年始告成功。於1938年,徐用縣長為此召開慰勞大會,並贈功德匾三方,懸於三個道院中。又組織民眾,把通往瑞安縣內河道水荷花,盡行撈淨,疏通河道,恢復交通。

  上海淪陷以後,上海奸商勾結鰲江商人,從浙江省政府領來運米執照,於1938年春,青黃不接之際,大量收購稻穀,計劃運往上海,高價出售。造成鰲江米價高漲,激起鰲江民眾義憤,暴發了示威遊行。徐用縣長順應民意,下令吊銷該奸商執照,平糶大米,奸商損失慘重,百姓拍手稱快。

  徐用對教育事業也很熱心,時常下鄉督導教育工作。1936年7月,和徐督學到莒溪鄉巡視,召集地方鄉紳及廟眾首事開會議決,就本鄉各廟產撥出三分之二及西廳村鄧若誠祀產撥出2畝,計民田104.7畝,創辦平陽縣莒溪國民學校,並予以立碑(該碑在「文化大革命」間被毀)。

  平陽中學籌辦於1938年11月。在此之前,平陽縣雖縣域遼闊,人口眾多,但境內卻沒有一所普通中學,子弟升學深造,無不離鄉別井,負笈遠行。1938年11月11日,在徐用的倡議下,縣政府有關人員和地方名流聚集一堂,召開校籌備會議,商議辦校。在會上,王志澄(王理孚)先生慷慨捐贈了南麂島全部產權作為學校創辦基金。同年12月,校舍建築委員會成立,大家推選徐用、張真園、朱君爽、吳家楨等人為建校委員,並擇定以坡南學宮舊址為新校址,動工新建新校舍。

  經積極籌備,僅用三個多月,便於次年(民國28年)2月,120名初一新生暫借縣立城區中心小學(今平陽縣小)禮堂為臨時校舍,分兩個班。徐用縣長認為抗戰時期,中學生必須具有軍事抗敵知識,特開設軍訓課,自任軍訓教官。一次,學生不守紀律,他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在孫中山先生遺像前下跪,以手擊頭,自責教學無方,在場學生無不為之動容。

  1939年2月10日,徐用用省拔「修築公路款」的部份經費,在城南塔下龍山舊塔下宮及文明書院創辦平陽縣立醫院。聘請由日本醫科大學畢業的著名醫師洪天遂任首任院長,劉雲五任副院長。醫院設門診部和住院部,有病床12張,醫職人員16人。還利用醫院技術力量舉辦救護人員訓練班,培訓學員24人,以應付敵機轟炸時,緊急救護需要。

  是年適值平陽境內霍亂流行,民眾死者無數。徐用不顧自身安危,親臨一線,慰問指揮,並撥款成立臨時性的「時疫醫院」,收治霍亂病人,創立搶救護理隊,招集男女青年四十餘人,訓練治療方案,防護措施。並向上海各地購買大量輸液針劑,分撥各地,用於救治病人。

  三

  發動民眾,積極抗日備戰。「本縣是浙江沿海最南的一縣,雖然表面上很安全,可是誰保得住敵人不會由海岸線來侵佔我們呢!我們斷不能再死氣沉沉的,我們要醒悟過來,要發揮全縣人民的活的力量,來鞏固防線,準備抗日自衛」。為了抗日備戰組織了平陽縣抗日自衛委員會,並於1938年5月4日創辦《活力》刊物,宣傳抗日。

  1938年12月3日(民國27年)《平報》創刊時,徐用縣長以「抗日利器」四字為創刊號題詞,並撥經費扶持,《平報》在民國30年3月14日被反動派查封後,《<平報>社員為平陽縣縣長張韶舞摧殘文化事業告各方人土書》中說:「…我們《平報》外來之壓力雖漸解除,而內部印刷,電訊以及經費之困難,仍是紛至沓來,應付煞費苦心。幸蒙前任徐縣長子勉先生多方指導,盡力扶植……終於使我們《平報》渡過好幾個難關。」可見徐用之開明與後任張韶舞之反動區別鮮明。

  平陽縣抗日自衛委員會要求各區鄉成立自衛隊,配備一定數量的武器,組織各區鄉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以備戰時上戰場,打日寇。抗日備戰,有序進行,當時省政府認為其他各縣前所未有,傳令嘉獎。

  1938年,徐用把位於北門外舊文昌閣改建為抗日陣亡忠烈祠,親自撰寫《忠烈祠碑記》,「倭為我國患,其來已久,終明之世,史不絕書。浙東瀕海諸縣如平陽者,其被憂尤數,方寇至時,勇夫壯士奮勇殲滅,載於志乘者無役無之……用彰忠烈。」樹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鼓舞人民抗日激情。

  當時,任平陽縣國民兵團副團長鄭毓祥要查辦屬中共浙南特委領導的江南區方良地方抗日自衛隊,請示兼團長徐用。徐用縣長考慮此系抗日救國,就通知中共閩浙邊區臨時省委機關,約期互派人員在方良協商,增進信任,共同抗日。

  1938年(民國27年)2月,中共浙南委員會書記葉廷鵬以宣傳員名義在江南區(今蒼南縣龍港、宜山、錢庫一帶》組織抗日救亡工作團,向宜山鎮借用步槍訓練民兵,被地方反共頑固勢力,即所謂「江南自衛會」強行押送至縣,誣之以罪,徐用聞訊,便於次日,即2月25日親自批示,由孔大盛派報處予以保釋。

  他還通過當時任縣建設科長的民主進步人士陳強從中聯絡,多次與中共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吳毓會晤與談判。是年3月10日,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及抗日救亡幹校部分學員組成的隨軍服務團400多人,在粟裕率領下,從山門出發開赴皖南,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建制。徐用縣長「午餞送行」,並在縣財政中撥出二千元作為遊擊總隊北上經費。

  徐用的兒子徐明章,通過共產黨員顧乃清的介紹,經麗水新四軍辦事處批准,奔赴陝北參加革命,兒子的革命舉動,得到徐用的支持。

  1939年,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艦艇進攻鰲江港,徐用縣長下令在鰲江的入海口,即平陽縣墨城長崗仙人巖下江道的獅子口與蒼南縣龍港新美之間,拋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樁,以封港禦敵,以保一方百姓安全。

  四

  徐用縣長執政平陽期間,生活簡樸,常見他穿著一身舊呢軍裝,出入大都步行,身後跟著一個勤務兵;閒暇時常與有聲望的文人黃梅生往來,宿在黃家的「枕山樓」,讀書種花,有時打打水鴨,很少與劣紳交往。這與他的後任張韶舞那種不是騎馬,就是坐黃包車,四、五個兵丁前呼後擁,不可一世的排場威風,大不相同。所以當他離任時,受到各界人士的歡送。教育家、鄉賢劉紹寬在他的《厚莊日記》裡10月1日記載「新任縣長張韶舞本日上午十時到,徐用縣長於本日十一時乘河輪離平,送行者甚眾。

  前中共浙南地委書記龍躍在他的《堅持浙南十四年》一書中說:「1939年……國民黨為了反共,對地方政府中的主要行政人員作了調整,排擠了比較開明的而代之以反共頑固分子。比如……比較進步的平陽縣長徐用被調走……」充分肯定徐用。

  徐用縣長御任平陽縣長後,1940年1月調任黃巖縣長。

  1944年4月回縉雲老家寓居,先後被推為縣參議員,副參議長,國民黨縉雲縣監察委員,縣動員戡亂委員會委員等職。

  徐用青年時期曾受到秋瑾等革命志士的教育薰陶,富有愛國心和正義感,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徑日益不滿。1948年通過他的兒子徐明章與中共地下黨縉雲縣委李文輝聯繫,向遊擊隊獻出快慢機駁殼槍一支,白朗林手槍一支,步槍四支,子彈一千多發,手榴彈若干和無線電收音機等,支持解放戰爭。

  仁厚治政,蔭及後代。大兒子徐明光,1945年考取戰後國民黨政府第一批公派留美,學習農業工程,是我國第一代農業專家。二兒子自從參加共產黨後,解放後出任第一任縉雲縣副縣長。孫輩徐及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副代表;徐來是聯合國世界銀行信息數據中心科學家,經常來華講學訪問。(尤榮開)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嬗遞
    綜而言之,這個時期縣長任期短、調動繁,既有縣長個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環境的制約,但最主要的原因緣自政治不安定,各省政府自掌任免更調大權,箕風畢雨,任意罷免,任意闢用,令縣長多懷五日京兆之心,時作掛冠之想。清代基層地方官不能久任,論者鹹認為是造成清代地方政治不良的一大原因。自清代嘉慶、道光以後,基層地方官的任期愈來愈短,入民國後更是每況愈下。
  • 城市的記憶:還原清代、民國時期,浙江省寧波市開明街的舊影
    巜寧波市志》記載:「開明講堂」位於開明街379號,如今已拆除。可見19世紀西方聖教文化已傳入寧波開明街。3、民國時期的東門街:現稱中山路。人們稱東門街為「浙東第一街」。開明街憑藉東門街商貿第一街的優勢,不久也緊跟其後,迅速發展成為與之並起的繁華商貿街。
  • 在民國時期當縣長,會有多難?縣長:官也得要,命也得要,太難了
    導言:在民國時期當縣長,會有多難?縣長:官也得要,命也得要,太難了清帝退位,中國進入了歷史的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好的,偶像劇所描述的美好的愛情,那都是上流社會的人們的寫真。真正的民國,實則是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混亂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從55歲降到了35歲,戰爭中多少人家分崩離析,多少夫妻陰陽兩隔。
  • 在民國時期當縣長,會有多難?縣長:官也得要,命也得要,太難了
    導言:在民國時期當縣長,會有多難?縣長:官也得要,命也得要,太難了清帝退位,中國進入了歷史的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好的,偶像劇所描述的美好的愛情,那都是上流社會的人們的寫真。真正的民國,實則是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混亂時期。
  • 在民國,當個縣長有多難?
    民國時期,普通百姓能接觸到的公務人員除了巡警就是縣長。國民政府的縣長任用,與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有所區別,除了考試,還有一種途徑是舉薦。舉薦則是由民政廳長提名 2 到 3 人,然後按法律手續轉請任命。被舉薦上位的縣長,先不說才智如何,但說靠民政廳長獨攬大權舉薦官員就極易滋生腐敗。
  • 民國縣長好當嗎?不要被影視劇誤導,西北某縣38年換38任縣長
    回到北洋時期當縣長?提著腦袋去當官,稍不留神就如影視片那樣10年前,曾有一部描寫民國北洋時期的電影,名為《讓子彈飛》,說的是一位縣長去上任,半路上被土匪劫殺,於是縣長便被人冒名頂替而上任。那麼民國初年,當縣長真的那麼容易嗎?
  • 河南省洛寧縣:民國時期(1912--1949)洛寧縣縣長介紹(二)
    南召縣(一說南陽縣)人,保定軍校畢業,1931年(40歲)4月22日-----1931年7月2日任縣長。後因人地不宜調省潛逃。20、薛正清陝西韓城人,北京新華商專畢業,1931年(47歲)7月2日—1931年1(一說11月)2月30日任職縣長。後另候任用。
  • 【五比五看】副縣長、公安局長李忠良先後到開通、開明兩所調研...
    【五比五看】副縣長、公安局長李忠良先後到開通、開明兩所調研指導工作 2020-06-2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民國,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安徽縣長?
    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縣長的權力是統治者權力的延伸,是地方與中央連接的橋梁與紐帶,縣長的賢與庸,直接關係到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民國時期,縣長的基本定位與傳統政治相差無幾,而對於縣長的考核、獎懲以及任免,又有了一些新的規定。   近日,記者在安徽省檔案館發現了一份文件:《安徽省各縣縣長成績政核實施辦法》。
  • 後任縣長誘殺前任縣長:抗戰時期縣長更替之亂象
    民國時期,常寧不僅兵荒馬亂,匪患也很嚴重。特別是抗戰時期,常寧幫派眾多,山頭林立。鄉民為求自保,被迫加入由地方豪強組建的幫會或自衛武裝。1944年9月30日,日軍攻陷常寧縣城。當年11月,漢奸趙炎在縣城成立「常寧縣救濟總會」,自任總會會長,並在各鄉設立分會。但各鄉豪強並不買帳,而是紛紛自立門戶,開山立堂。
  • 平陽縣與瑞安的界碑
    立界成村名明正德四年(1509),平陽縣在浙閩交界處,即平陽和福寧(今福建福鼎市)兩縣處的山上設立縣界界牌,即今蒼南縣馬站鎮界牌村界牌山。界牌村,因地處浙閩交界,並有縣界界牌立於此,故名。該界碑花巖石質。界碑兩面均刻有文字,面朝平陽縣(今蒼南),豎刻:「平陽縣界,正德四年十二月吉旦。」
  • 看看民國時期濮陽縣政府啥樣?
    在這兒先說說民國前的一些東西。清稱濮陽為開州(清代的州與縣等級,一般是較為繁華的地區設州,而不設縣。這種州與直隸州有所區別,故稱「散州」)。州署(印稱「直隸大名府開州正堂」)下設州判署、吏目署、協鎮署、把總署等辦事機構。職官設有知州、州判、學正、吏目、同知等。知州為州行政之長官,主宰一州之事,也稱縣令、俗稱縣太爺。
  • 民國時雲南縣長考試選拔
    民國時的縣長考試選拔,雲南還是執行此較好,其他省份內軍閥混戰及抗戰興起,也就不了了之了,而雲南政局相對平穩,十七年間又一直都是龍頭老大龍雲的雲南。1928年,北伐結束,南京民國政府致力於通過考試,選拔行政管理人才,以省為單位選拔縣長的考試,制定了有關的條例和規章制度,縣長的任用、考試、登記、檢定要求用人為賢、力行考試;但由於國民黨機關腐敗黑暗,官氣之重,「徒法不能行」,與本質是分不開的。考試共分三試:第一試、注重學理之應用,第二試、注重本省實際問題及建議方案,第三試、注重應考人之經驗及才識。
  • 民國全州風雲人物蔣餘蓀傳3:縣長來去似走馬燈,蔣餘蓀三任縣長
    全州在民國有一段時期,曾一度淪為軍閥混戰的戰場。民國18年6月5 日是「藥王菩薩生日」 ,零陵匪首羅小老三率30餘人,裝成趕圩民眾,襲黃沙河團務分局及街道,打死2人,捉去4人(後以500元光洋贖回) ,搶去團務分局步槍18支。同年5月才任職的縣長王啟華(即王竹齋,另有傳)僅上任月餘便下臺了。自此,在全縣的各種勢力較量角逐,開創了全州頻繁更換縣長的時代,來全縣就任縣長的,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個又一個。
  • 於瀚:在民國當個縣長有多難?
    1939年,民國西康省義敦縣縣長彭勳在縣政府門前。  想要當上民國的縣長不容易  國民政府時期的縣長任用,有考試和薦舉兩種途徑。比如廣西第一次縣長考試的唯一錄用者,在出任縣長後卻政績平庸,連任了七年都只是一個四等縣縣長。再如江蘇1929年考試錄取11名縣長,第一名初任吳縣縣長,不到一年即因事撤職,後其又任邳縣縣長,未久又以貪汙罪判刑。
  • 鄭一平老人談捉捕國民黨平陽縣長張韶舞
    來源:平陽縣傳媒中心 陳肖粟/文 姜光樹/攝 編輯 王秀華 1941年7月,鄭明德被捕,堅貞不屈,1942年被國民黨縣長張韶舞殺害,年16歲,人稱「浙南劉胡蘭」。
  • 幾個好漢就能綁票縣長?縣長跪著要飯?民國歷史告訴你這就是真的
    《讓子彈飛》裡湯師爺一再強調縣長就是&34;,這是劇中湯師爺少有的實話。因為民國的縣長不光要飯要看豪紳的臉色,能不能做安穩還要看土匪們給不給面子。民國時期的縣長也經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土匪綁了票,張麻子他們一個精幹小分隊綁票縣長在河南等地並不誇張。
  • 平陽縣政府與一鳴籤訂全產業鏈投資框架協議
    11月22日下午,平陽縣政府與一鳴公司籤訂全產業鏈投資項目建設框架協議。該框架協議的籤署,不僅標誌著一鳴公司打造「百億一鳴」邁出了的關鍵一步,更是平陽縣在政府扶持企業發展,加強助企扶工方面的一具體體現。平陽縣縣長陳永光、副縣長盧成杭、縣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陳曉峰等出席籤約儀式。
  • 民國時的縣長幹什麼吃的?
    手頭正好有幾冊合浦舊志,且看一下民國時期的縣太爺終日經營些什麼活計。書裡有民國36年(1925年)的統計月報,合浦為當時廣東管轄的「一等縣」:「粵中各縣,地域之廣,以合浦為最。」,人口590341人,面積7358.75平方公裡,現在的浦北縣當時也屬合浦管轄。民國時縣長的產生,由省裡的民政廳長提議,經省政府議決後任命。
  • 《去趟民國》:記述民國時期形形色色的個人生活
    民國時期的生活照  由劉仰東編著的《去趟民國——1912至1949年間的私人生活》2012年1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本書採用筆記體,記述了民國時期形形色色的個人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遊、愛好、性格、恩怨等諸多方面。書稿依據回憶錄、日記、書信等原始資料,通過大量個體實例和細節,講述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整體上反映出民國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情。其中有大量名家鮮為人知的奇聞逸事,也不乏對各類人物生活細節或習慣的細緻描寫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真知灼見。  1921年,王鐵珊任江蘇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