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訊:柏林對大熊貓的懷念
新華網柏林1月12日電(記者馮玉婧)在柏林動物園離世的大熊貓「寶寶」和「嫣嫣」被製成標本在柏林自然博物館首次展出,12日晚的開幕式尚未開始,中央展廳已被觀眾擠得水洩不通。據工作人員估計,當晚共有1000多人前來一睹「寶寶」和「嫣嫣」的風採。
作為中國國禮的雄性大熊貓「寶寶」旅德32年,給德國民眾帶來歡樂和美好的回憶,它2012年8月因年邁壽終正寢。「寶寶」的第一個雌性同伴「天天」1984年因感染病毒而亡,1995年「續弦」,但「嫣嫣」在2007年3月也先它而去。這兩段「姻緣」均未能開花結果。
柏林市長穆勒、柏林自然博物館館長弗格爾、柏林動物園園長克尼裡姆等出席了展覽開幕式。弗格爾說,博物館請來動物標本製作專家,把柏林人心愛的大熊貓製成標本,使它們得以「永生」。
爬在樹枝上的大熊貓「寶寶」目視前方,好像在靜靜欣賞遠處的風景;坐在地上的「嫣嫣」右臂微抬,仿佛要去夠前方的竹子。兩個標本栩栩如生,均出自標本製作專家馬茨克之手。
據馬茨克介紹,標本製作前後共花了6個月,其中最有難度的部分是眼睛,這一項就花費了10天時間。「如果眼睛做得不傳神,整個標本就不會達到預想的效果,」馬茨克說。
為了解大熊貓的習性,馬茨克觀看了大量照片和電影,從而確定了兩隻大熊貓標本的最後「造型」。
這場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展覽由柏林自然博物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柏林動物園合辦,不僅是懷念陪伴了德國民眾多年的「寶寶」和「嫣嫣」,還講述了30個關於大熊貓的有趣故事。展覽項目經理嘉麗說:「通過本次展覽,人們不僅可以獲得更多有關大熊貓的知識,還可以了解到大熊貓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負責人霍梅斯說,大熊貓不僅僅是一個瀕危物種,它還象徵著人類如何對待大自然的方式。他指出,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得以穩定在一定水平,這為人們保護幾近滅絕的物種注入了新的希望。
身著黑白熊貓連帽上衣前來參觀的瑪麗亞說:「大熊貓是我最喜愛的動物,它們總是那麼可愛。我每個月都為保護大熊貓向世界自然基金會捐款。」
在柏林自然博物館舉辦的大熊貓展覽將持續到7月31日,預計參觀者將達到20萬至30萬人次。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