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統治廣州灣時期,出現了一批以他們的意圖命名、帶有西方殖民名彩的街名。
如:法國大馬路、克蘭滿索街、巴士基街、麥那街、蘇比街、範爾登街、杜美街等等。
另外,還有幾條以當時的人物名字命名的街道。這些街道出現抗戰勝利後的民國三十五年(1946) , 改法國大馬路為中山路(紀念孫中山)、改原第一大馬路(今民主路)為中正路(中正即蔣介石)、改原木橋街(今新華路)為卓英路(卓英即當時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改原醫院路今中華路為向華路(國民政府將領張發奎字向華)。
以建築物命名的街名,有公局街、學堂街、水仙街(有水仙廟)、關廟街(有關帝廟)、港口街、木橋街、井街等。
以物業、風情命名的街名,這類街名甚多,反映了赤坎埠當時的工商行業和風俗。例如鎮臺街(今三和街), 因本地遊神,必先一日以人扮鎮臺(清朝官職名稱)為神清道,扮鎮臺的人居住在此街,故名鎮臺街。
反映行業的街名更多,有汽車街、米行街、竹欄街、牛皮街、豬笠街、番薯街、雞行街、和尚街(多有執道士業者居此)、大成街(福建街有大成行,因得此別名)、三和街(有三和酒米店)、醫院路、藥房街、救火街等等。
用行業或者物產來稱呼一條街,不只在歷史上才有,到了現在,大夥也沿用這種親切的習慣,如「菠蘿街」(幸福路)。
這些街名,雖然現在多已改變,
僅留於赤坎老街坊傳聞記憶之中,
但這些古老的舊街名,
是見證古商埠悠久歷史的珍貴資料。
這些街道名字,你覺得哪個最有意思呢?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湛江街名的故事呢?
留言區跟我們分享吧!
資料來源:《赤坎古商埠》(湛江市赤坎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