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兒子完成寫的作業後,就開始背誦學校發的《中華經典》,其中有《笠翁對韻.三江》的內容「顏對貌,像對龐。步輦對徒杠。停針對擱竺,意懶對心降。燈閃閃,月幢幢。攬轡對飛艎。柳堤馳駿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醺瓊杳頰,香塵沒印玉蓮雙。詩寫丹楓,韓夫幽懷流節水;淚彈斑竹,舜妃遺憾積湡江。」我摘了這一段,說實話,裡邊有些字我也是藉助字典才認識,兒子上小學,很多字都不認識,發音又拗口。所以光是把課文讀下來就用了很長時間,等到磕磕絆絆的背會後,已經是深夜快零點了。早晨我問他背古文明白含義嗎?他說:「不知道,老師讓背誦的就背誦了。」其實想想,連字都讀不通順的文章,又怎麼能明白意思呢?想想平時背誦的那些古詩,兒子還可以在某些景點有感而發的來幾句。可是這些拗口的古文,真讓大小都頭疼。

這些年來學國學背國學的學風越來越濃,提倡國學,推廣國學也是延續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能把《三字經》、《弟子規》背的爛熟,真是讓人佩服。甚至有些學校從幼兒園甚至小學就開始讓背誦《詩經》等大篇大篇的古文。這真的有意義嗎?且不說這些孩子能不能理解他們背誦的古文,甚至他們和家長都不知道背誦這些古文的意義在哪裡?生吞硬咽,囫圇吞棗式的只求背誦不講理解。而且很多要求背誦的古文既不是精美的古詩詞,也不是經典優美的文學名著。甚至一說背誦國學,一講學國學就是拿出來孔孟之道甚至是生澀的難懂得封建的那些理論出來讓背誦,甚至連篩選都不篩選的就拿出來讓孩子學,三綱五常、貞潔烈女、君君稱臣等類的東西也開始大行其道。很多推廣國學的人和機構連取其精華,棄之糟泊也不管了,最終孩子豈不是會失去自我,只知道順從,變成一個「奴才」。

讀唐詩詠宋詞,賞漢賦看明清小說,諸子百家,各有千秋。這本是很享受的事情,可是一旦強推給孩子們,就成了一種擺設,而真正需要去學習這些的中學和大中專學生反而因為應試的需要又不能去好好的琢磨了。
河南某地有一國學培訓機構,據說在很多地方都有連鎖的分部,招收的學生只學孔孟之書,聖人之言,每日拜孔聖畫像,犯錯戒尺抽打,很多孩子從幼兒學到少年,數理化不懂,英語不知。

「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