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黃昊東
錄取專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藝術歷史與理論研究
本科專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珠寶設計專業
初試成績:考研政治:71分(史論系第一),考研英語一:62分
中外工藝美術史及現代設計史基礎:125分(設計史第一)
藝術概論:135分(史論系第一),
初試總分:393分(史論系第一)
複試成績:專業筆試:90分,專業面試:89.8分
總成績:83.14分(史論系第一)
在2015年的高考中,我報考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得了設計類的專業合格證書。高考後,參照往年清華美院本科的綜合分數線,我是能夠上清華美院的。但是高考的競爭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激烈,最終我以微弱的差距與清華美院失之交臂。
讀大學之後,大一的時候我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輾轉反側,對於清華,不願去想,但又忘不掉。我認為高中階段沒有竭盡全力,不同院校之間徘徊不定,對於這個學校沒有足夠的渴望與付出,自然就不配得到她。於是,我下定決心,考研竭盡全力,只考清華。就這樣,大一的時候我來到了夢想清華,諮詢了老師們,確定了當時的考研方向,延續我本科學的珠寶首飾設計專業,報考清華美院工藝美術系金屬首飾方向。
在夢想清華老師的指導下,我在大一的時候就率先開始了中外工藝美術史和現代設計史的學習。儘管我對歷史從小就很有興趣,但初次接觸中國工藝美術史,我和大家的感受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毫無頭緒,看了和沒看一樣,感覺重讀字典差不多。這時我想,趁時間寬裕,乾脆先放下厚厚的教材,想辦法在某一門類激發興趣,先樹立一個學科優勢,然後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
於是我又撿起了中小學時代愛看的《百家講壇》欄目,看的就是馬爺的《馬未都說收藏》。《百家講壇》的一個優勢是對沒有任何學術背景的觀眾十分友好,而且主講人都是千挑萬選,講話風趣,非常有個人魅力,畢竟欄目需要收視率。看完百家講壇之後,我買了《馬未都說收藏系列》的紙質書,之後又買了馬爺的其它書,如《瓷之色》《瓷之紋》《玉之器》《醉文明7部》《茶當酒集》等,並幾乎都是一口氣看完的。大一的時候,除了讀書之外,我還辦了故宮的年卡,周末就跑去故宮,國博,首博去看文物,跟書中學到的知識加以對照,每次去看都會有新的感受,我認為這就是知識和文化給人帶來的快樂。之後再讀教材,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時你就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更深入地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因果緣由。到了大三的時候,由於對設計歷史非常有興趣,在課餘讀了不少書,沒怎麼準備過的試考史論也考到了117分,於是我就決定跨專業,遵從自己的興趣,報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
下面我就分科介紹一下我的考研歷程與經驗。
備考經歷
政治
政治我考了71分,分數還可以,但與我的目標還稍稍有點差距。政治我是六月份開始備考的,去年我參加了一次試考,備考一個半月政治考了62分,因此我覺得我政治是可以成為我的一個優勢學科,決定這次考研究系統認真學習一遍。政治全程跟的是兩個老師,肖秀榮和徐濤老師,基本上都是用肖秀榮的書和題加徐濤的課。
6月至9月份,每天學習兩個小時,我是拿肖秀榮的精講精練配徐濤老師的視頻課,課後做相應章節的《1000題》。肖老的書比較厚比較全,用徐濤老師的課劃一下重點,理清一下思路,做到優勢互補,我認為比較有效。九月份開始做真題,然後再看一遍精講精練。
10月份二刷《1000題》,之後把第一遍和第二遍刷的《1000題》錯題整理出來,尤其是兩遍都錯的題,徹底搞清楚為什麼會錯。還有第一遍沒錯但第二遍卻錯的題,說明第一遍的在做的時候,對某個知識點理解的不夠清晰,不夠到位。十月下旬徐濤《背誦筆記》和《疾風勁草》出版,再把基礎重要知識點梳理一遍。我個人特別喜歡對同一類知識去看不同著者的書,史論也是這樣,因為不同著者在書中都提及到的內容,那就一定是重點,以不同方式表述,會加進一步加深理解與記憶。而不同著者各自提到的內容,則可以作為補充,拓展更多的思路。
11月份,我開始刷市面上的套題選擇。我用的是《肖秀榮八套卷》《徐濤八套卷》《腿姐四套卷》《考研政治終極衝刺五套卷》,保持每天做一套,然後仔細分析錯題。經過前面基礎知識的反覆學習,錯題的反覆回顧,我做這一些試卷的感覺還不錯。肖八選擇題平均分是在42分,徐濤八套卷選擇題平均分是在37分,腿姐四套卷選擇題平均分是在41分。在十一月,建立起一科的優勢真的很重要,它會給你信心和動力。試想如果到了十一月,政治選擇錯一片,英語閱讀單詞還有很多不認識,史論背的半半卡卡,手繪沒練幾張,首先從心態上就會崩潰。十一月在每天刷選擇套題的時候,我也同時開始進行政治大題的整理。我習慣於記憶自己整理好的筆記,同整理史論一樣,在不改變句意的情況下,去除那些拗口,瑣碎的內容,改寫那些不符合自己說話習慣的句子,做到語言簡明,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因為前期我的專業課設計史論和藝術概論記憶的輪數較多,考前我政治大題同時背了《肖四》和《小黃書》,不過都是我整理簡化版的。
英語
英語這一門對我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儘管大學期間逼著自己沒有斷下,躺過了四六級,但我深知考史論系這種文化課硬碰硬的專業,英語絕對不能拖後腿。
我簡要說一下我英語的學習方法,我英語報的是新東方在線考研英語的全程班,前期七月份之前以單詞為主,我聽得是朱偉老師的《戀練有詞》網課配《戀練有詞》單詞書,新版和老版各聽了一遍。新版內容較多,耗時也較多,如果時間緊的同學可以去找老版視頻來看。單詞軟體我選用的是《墨墨背單詞》,記憶的訣竅就是重複,這而款軟體的優點是會按照記憶規律定期進行複習。
七月份之後,我從朱偉轉向唐遲,唐叔的閱讀講的真的是很好,他對考研真題閱讀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行文邏輯分析的極為透徹,而這對我們史論論述題的寫作也會有所啟發,大家可以做一篇閱讀聽一遍閱讀課,你會對考研閱讀有一個新的認知。英語作文我使用的是王江濤老師的考研作文書,考研前期按照他的方法去嘗試熟背背20篇作文,後來發現根本背不下來,尤其史論專業需要記憶的知識已經太多。於是我按照整理史論論述題適用案例的方法,將話題分類,每一話題尋找三四句契合的句子,然後配上一些萬能的套話模板,這樣會減少很多記憶的壓力。其實考研路上會走很多彎路,可能在別人的經驗分享裡是康莊大道,但並不適用於你,到了你這裡就成了荊棘之路,因此考研的備考周期儘量還是長一點好,前期有更多時間去嘗試,去認識你自己,最後找到一條適合你的方法。
設計史論
史論的學習在於積累,如果能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高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裡先推薦一些我覺得對考研有幫助的書籍或音頻節目,供大家參考。除前面提及的馬爺的書,
《古物新知》尚剛著,《中國陶瓷史》葉喆民著,《中國古代設計史》陳瑞林著,《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沈榆著,《外國現代設計史》張夫也著,《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著,《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著,《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著,《外國美術史簡編》張敢著,《現代藝術150年》威爾·貢培茲著,這些書中的內容我在考研都或多或少地用上了。音頻方面,在喜馬拉雅app中,馬爺的《都嘟》《國寶100》都很不錯。王受之老師在喜馬拉雅也做過音頻節目,講的也很生動,之前還講過漫威宇宙的設計布局,不過現在部分內容已經下架了。此外陳丹青的《局部》,高曉松的《曉說》也是擴充藝術人文歷史知識的很好欄目。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平日裡這些內容看似跟考研沒有太關聯,但是長期的耳濡目染,增進人文素養,同樣一道名詞,一道簡答,一道論述,你的思維,理解和層次可能就會和別人不一樣,你只是考前突擊背的別人整理好的資料,還是自己將平日裡的知識儲備都自然地融合到答題中,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7月份之前史論的學習是基礎階段,以讀書,看視頻為主。到了8月份,就應該動手整理筆記了。打字或手寫均可,我在整理階段是在電腦上整理,因為電腦上添加和刪除內容都很方便,而且也可以轉化成語音,後期背誦的時候可以用到。而到後期考前再著重動手去寫,練字、練速度。這裡著重需要提醒大家,整理筆記不是抄書!我見過不少同學筆記整理的工工整整,名詞解釋整理了三四百字,完全是教材的翻版,這樣純粹是浪費時間。清華的老師真的喜歡看到考生直接把書中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考卷上嗎?當然不是,研究生階段學生做研究、寫論文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類,然後按照自己的觀點、思維邏輯去將這些信息進行梳理和整合。因此,大家整理筆記的時候時候要把關鍵的信息提取出來,然後用自己的邏輯重新整合在一起,讓老師能夠看到你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在裡面。
到了9月份之後,就應該開始進行筆記的記憶和背誦了,考前至少應該過三輪以上。這一時期可以背誦和整理同時進行,比如在記憶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時候整理外國工藝美術史,背誦名詞解釋的同時整理論述題。對於考史論的同學,十月中旬之前專業課(包括設計史論和藝術概論)的全部內容應該已經背完一輪了,因為量太大,後期需要反覆地重複,何況還有政治大題和英語作文。
十一月份就進入了衝刺階段,這個時間段大家精神壓力都很大,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有的同學政治選擇題依舊不如意,英語新題型、翻譯、完型還沒接觸,手繪遇到了瓶頸突破等等。這時候千萬不要讓史論這一科目再給你添堵了,因為這一科目的學習工作前期就可以完全做好,重點就那麼些,近五年來清華美院考試至少100分以上的內容都是你之前在真題中見過的,這時候完全應該起一個穩定軍心的作用。這一階段除了按部就班地滾動記憶外,也應該加入論述寫作的練習了,兩三天寫一篇就可以,除了寫一些已考過的真題,也可以給自己出一些偏題,怪題,就按照自己腦子現存的知識,看看自己能否巧妙地靈活運用,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藝術概論
藝術概論我是六月份開始複習的,之前對於美學的內容也很少接觸,所以能考到135分我感覺還是挺意外的。我認為我能夠短期之內拿到這樣一個分數可能是學習方法還算比較得當,畢竟在設計史的學習上,如何去讀書,如何去整理歸納,如何去記憶,我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幾乎沒有走什麼彎路。
備考清華史論藝術概論這門科目,重點就是要把陳岸瑛老師寫的這本《藝術概論》完全吃透,做到沒有一句話不理解!今年的考題證明了這一點,所有的題目,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相應的答案。前期去讀這本書的時候會很吃力,哲學美學的內容不是很好理解。我當時參照當年學習設計史的辦法,一本書讀不通就去讀另一本類似的,但是諸如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葉朗的《中國美學大綱》,葛路的《中國畫論史》並不好讀許多,甚至更加專業。我比較推薦易中天先生今年再版的《美學講稿》,這本書是20世紀80年代易中天在武漢大學講授美學,根據易中天多年教學經驗以及課堂實況加工撰寫,保留了風趣口語的同時,補充了大量頁邊注,十分受眾於學生,可做美學入門級的讀物,再看陳岸瑛老師的《藝術概論》就好懂許多。
藝術概論的難點在於整理,陳老師寫作文採飛揚,閱讀時比較風趣,但卻怎麼不怎麼適合答題。整理的前提是要讀懂,要理解,美學方面的邏輯性比起設計史是更強的,思路必須極其清晰,而且用詞也要特別學術和嚴謹,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藝術概論我認為和設計史的學習相區別的地方在於,設計史後期基本上光背誦筆記就可以,但是藝術概論,一直到考前,背筆記和讀教材必須要同時進行,因為其考察的題目很活,更側重理解以及一些細節的把握。比如今年考題,簡答題的字數要求突然從300字上升到了600字,如果按往年要求下整理筆記,一般在也就在三四百字,這就要求大家在記憶筆記之餘,對書中內容一直保持一個比較熟悉的狀態。書中的論點整理成筆記並背熟從而保證答案的學術性,書中舉得例子多看幾遍,保持有很強的印象,答題中穿插進對應的論點之間,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從而讓閱卷老師看到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而不只是死記硬背。
總結
考研首先方向是第一位的,靜下心想想有自己的優勢在哪,不要覺得自己有時間,能拼,能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天賦和興趣是更重要的,不然學習會一直令你痛苦,我初期錯誤的方向就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既然決定出發,那就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同時不做戰術上勤奮,戰略上懶惰,一定要定出科學的規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而且要對自己的學習的進度狀況一直保持敏感,感覺走了彎路就馬上及時調整,避免越走越遠。
要選擇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一個靠得住的研友,儘量能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就在這些地方學習,緊張的學習氛圍也能令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保持專注。研友就更為重要了,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也不是一個人在絕望,你經歷的苦悶、彷徨,懷疑自己的時刻大家都會經歷,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對於快速調整心態,跟上考研步伐是很有效的。我的研友就是我的舍友,他是理工科寶石材料與工藝學專業的。我其實很感激他,我倆學習中有時就是相互這樣較著勁,早上六點起不來的時候,看他起床了,那我也一定不能落下,晚上十點半,他不離開自習室,那我也一定不能先回寢室休息,我們就這樣一起並肩走完了一年的考研之路,最後他去了北大,我上了清華。
考研是個持久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大學四年有每天去健身習慣,到考前的時候,別的時間我都可以擠,但是健身運動的時間我通常都會保留,或是去健身房或是去遊泳館,這不僅可以讓你增強體魄,減少生病概率,而且也會讓你保持一個很好的精神狀態,提高學習、記憶效率。
考研的壓力來自未知,考研不像高考,一路大小模擬考試走過來,沒人督促你學習,也沒人糾正你錯誤,全靠你自己。有時候文科或者藝術真的是考完之後出了成績才知道自己學的到底怎麼樣。最後上岸的人都是經歷過數不清的絕望的。當時十月份招生簡章一出,史論系招生名額減少了近一半,十二月份考試的時候,發現報考人數增加了快一倍,最後將近50:1的報錄比,史論考試也不像手繪,畫畫周圍總會有幾個畫的一般的,我四周的人都答的密密麻麻的,字也比我好看,當時心底真的很涼。不過我想,既然我對這個學科有興趣,就當考研多讀了幾本好書,拓寬了我的知識儲備罷了,如果今年不行,那就再來,直到考上,只上清華。
「沒有終局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這是電影《至暗時刻》中的一句經典臺詞。縱使歷史上偉大如邱吉爾的光輝人物,面對國勢的沉淪、時局的未知,也會懷疑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所以電影將這個階段稱之為至暗時刻,然而在邱吉爾的回憶錄中,卻把這段時期稱之為自己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祝願2020年的同學們接下來在備考過程中也創造自己的光輝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