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英勇抗日,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2020-12-13 美食生活健康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未通知中國的情況下,貿然向盧溝橋進兵,標準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大大增強,野心爆棚,實行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大陸政策」。

特別是到了1937年6月,近衛文任日本首相,採用了關東軍參謀長、侵華狂熱分子東條英機的主張,在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前,立刻擴大對華戰爭。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經過長期準備,有預謀地發動了對華戰爭。

日本當時的氣焰十分囂張,計劃三個月就滅亡中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這是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標誌著中日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中國投入軍隊約60萬,日本投入軍隊約40萬,雙方持續了三個月。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其重大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僅僅在於戰役本身,為中國持久抗戰、凝聚全民抵抗共識,奠定了戰略基礎。

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佔優,但武器裝備不能和日軍相比。中央軍只有十萬人裝備了德械裝備,其餘部隊重武器嚴重缺乏,有的一個軍也沒有幾門也炮。

在淞滬會戰最慘烈的羅店戰場,蔣介石將羅卓英的18軍、胡宗南的第一軍,還有新編的俞濟時74軍等部隊都投入了戰場,中央軍幾乎一天消耗一個師。

其餘裝備簡陋的地方部隊損失就更慘重。楊森的川軍20軍在三小時打光了一個師,東北軍67軍從軍長到基層士兵幾乎全部陣亡,桂系最精銳的六個師損失三分之二以上,被迫撤到後方休整。

此外,中國海軍全軍覆沒,空軍損失過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損失過半,財政部直屬的稅警總團損失三分之二,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指揮官孫立人受傷較重,被緊急送到香港治療,中國軍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著中華民族最後的尊嚴,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反映了中國人團結一致,英勇不屈的精神。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據統計,中方傷亡人數約33萬,日方傷亡人數約6萬,我軍傷亡人數是日軍的5.5倍。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蔣介石參與淞滬會戰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想通過淞滬會戰,得到國際支援,以此限制日本經濟發展,從而限制日本發動對華戰爭。但是,當時的作用並不明顯。

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此戰對中國人民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首先,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使日本陷入了長期的對華戰爭。

其次,淞滬會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士氣,增強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凝聚力,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勝利奠定了基礎。

最後,淞滬會戰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為中國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形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中國人民以極大的傷亡為代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和計劃,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值得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中日第一次大型會戰,徹底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終於在1937年7月7日,日本按耐不住,在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謊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當地駐軍嚴詞拒絕後,日軍立即出兵包圍宛平縣城。並強佔宛平東北沙崗,打響了攻城第一槍。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中日戰爭正式爆發。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破壞日軍由北向南進軍的計劃,在上海主動發起反擊戰役,引導日本由東向西的進攻方向,依託長江有利於長期作戰。
  • 慘烈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一時間日本的主力師團集結於中國的華北地區。企圖由北向南進攻中國軍隊,進而打敗中國,迫使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投降。 日本方面對中國軍隊的部署也有察覺,他們首先向當時時任上海市市長俞鴻均提出抗議。指責中國軍隊違反了1932年籤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於是派出一部分精銳部隊換上保安制服,秘密開進上海的虹橋機場,修築戰備工事。 大量的中國軍隊進入上海市區,畢竟紙裡包不住火。
  • 【最後的勝利】淞滬會戰: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 湘軍做出...
    :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 湘軍做出重大貢獻  【最後的勝利】四行倉庫成上海唯一戰爭遺址類教育基地    館長唐磊:淞滬會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久、參戰部隊數量最多的一場戰役,它粉碎了日寇三個月要滅亡中國的這種企圖和妄想。」唐磊介紹說。該戰役匯集了中央軍主力及各省地方部隊共70多萬兵力,與28萬來犯日軍浴血奮戰,重創日軍,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
  • 淞滬會戰老照片:日軍狂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被打臉
    為什麼會有此結論,當時日本人分析中國的局勢後認為,日本陸軍有能力在三個月佔領南京,就是當時的中國首都,然後中國政府就會向過去半個多世紀那樣選擇苟合,從而達到日本徵服中國的目的。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狂妄提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一全 面侵華開始,提出口號:三個月內滅亡中國。1937 年8月13日,日本發動八一三事一進攻上海,威脅南京。接著,侵佔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片中國領土。中國全面抵抗,國民黨的正面戰場、中共的敵後戰場互相依存、互相配合,英勇抗戰。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狂妄提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一全 面侵華開始,提出口號:三個月內滅亡中國。1937 年8月13日,日本發動八一三事一進攻上海,威脅南京。接著,侵佔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片中國領土。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參加了太原會戰,取得了平型關等大捷。 開闢敵後戰場:平型關大捷前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政後,廣泛開限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歷時3個月。馮玉祥、蔣介石先後任總指揮。
  • 一座城,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寧願死,不退讓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為抗擊日軍進攻上海以及整個淞滬地區,而展開的戰略決戰,會戰歷時3個月。會戰先後投入6個集團軍、75個師,號稱75萬兵力,實際到達戰場投入戰鬥40萬人以上。我空軍約200架飛機參戰,海軍40餘艘艦艇投入戰鬥。日本軍隊投入總兵力為9個師團,共約30萬人,以及海軍艦艇30餘艘,其中,航母3艘,空軍作戰飛機390架。會戰以中國軍隊作戰失利,付出重大傷亡後退出上海以及外圍陣地而告終。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 電影《八佰》:淞滬會戰是國軍的大潰敗嗎?
    很多人對淞滬會戰有誤解,說淞滬會戰是國軍的大潰敗;說蔣介石不抵抗,主要是19路軍在抗日;說蔣介石覺得直接逃跑太丟人,才把八百人扔到那個絕地,只是為了表演給洋人看,等等。關於淞滬會戰的真實歷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當時日軍妄想「三個月滅亡中國」。7月29日就拿下了中國的北平和天津。按照正常的思路,日本應該從北向南打。
  • 淞滬會戰鏖戰三個月,30萬中國軍人的鮮血染紅了黃浦江
    在這場震驚中外的大會戰中,中國軍人付出了巨大犧牲,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1932年1月28日,受到九一八事件的刺激,狂妄至極的日本軍隊大舉進攻上海,粵軍第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下重創日軍。在一二八事變後期,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將軍率領所部87師,88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支援19路軍,打退了日軍的進攻。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四個階段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當日下午3時,在重炮團的一番炮火準備後,87、88師迅速向此時盤踞在上海的近八千日本海軍陸戰隊及武裝僑民發起了進攻,並於當日收復13日所有失地的同時,佔領了日軍包括日本海軍俱樂部在內的所有外圍陣地,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壓力,日軍一封封告急電報從虹口飛向東京。這一日,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為鼓舞士氣,在前線親自督戰,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成為淞滬會戰打響以來第一位陣亡的高級將領。
  • 三個月滅亡中國——日本軍隊的妄想!中國軍人的鐵血反擊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日軍開始全面侵華,與此同時,日軍開始將戰略進攻的重點南移,企圖從上海「開刀」,南北夾擊,逼迫南京政府投降,以達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的。上海戰雲密布上海的地位,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太重要了。
  • 淞滬會戰: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妄想
    原標題:淞滬會戰: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妄想   「槍掩吳淞月,炮掀黃浦波。發揚我民族英威,掃蕩敵人侵略的罪惡……」一曲雄渾悲壯的《淞滬戰歌》,今人唱起來依然會泣不成聲。
  • 淞滬會戰有什麼意義?
    如果從日本的角度來說,淞滬會戰意義真的非常重大——大大便利了日軍進一步侵略中國。如果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淞滬會戰就是一次根本性的嚴重錯誤決策,差點斷送了中國持久抗戰的前途。日軍能利用長江從容進行戰略投送,隨時威脅中國軍隊的陸地後方。後來的武漢會戰、歷次長沙會戰,日軍都曾利用長江(以及連著長江的洞庭湖)水路輸送兵力,隨時威脅中國軍隊側翼,造成巨大麻煩。而這一切都肇始於中國軍隊輕率發動淞滬會戰,導致在開戰伊始就丟掉了長江口,把長江水道從一開始就送給了日軍。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 軍事-《八佰》之淞滬會戰
    電影《八佰》講述的事情屬於淞滬會戰的一部分。 淞滬會戰在抗戰期間的會戰中規模第二大的會戰,第一大的是武漢會戰。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到1937年11月12日結束;是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7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這場戰役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 粉碎「三月亡華」計劃,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一九三一年,日軍方面意在挑起事端,炸毀了自己在柳條湖所修的鐵路並且轉移矛盾給我們的軍隊,以此為威脅發起了佔領東北的侵略戰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後的一九三七年,日本又以其士兵失蹤為理由炮轟宛平城,自此展開了「七七事變」,同年的8月13日,中日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會戰,也是歷史上最為壯烈的一次中日海空大戰,淞滬會戰就此打響。西方將其稱為「東方凡爾登」。
  •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是有什麼目的嗎?
    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的策略,發動了淞滬會戰,在這場戰役中,中國和日本兩方投入了非常大的兵力,共計約有一百萬人,死傷人數也非常多,成為整個戰爭時段最慘烈的戰役。這場戰役前後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也並不是什麼巧合,那麼,持續三個月是有什麼樣的目的呢?
  • 日本人真的說過「三個月滅亡中國」嗎?並不是,事實上更狂妄
    日本在侵略中國的時候,曾喊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歷史書上也有過這樣的記載,相信這句話會深深刺痛過每一個中國人。然而實際上的日本遠比這個狂妄,叫囂一個月便結束侵華戰爭。甲午海戰之後,日本佔領旅順大連,後來通過九一八事變,便輕鬆佔領了東三省。
  • 淞滬會戰的背景介紹 淞滬會戰的意義是什麼
    談到淞滬會戰的背景首先要從當時中國的國內情況說起,之前日本企圖通過偽滿洲國這樣的行徑可以完全控制中國,並從中獲得巨大而完整的利益,但是全民抗日如火如荼的展開了,日軍的計劃很快被打破,這樣一來日本在中國境內的利益就受到了很大損失。那麼日軍淞滬會戰的背景是什麼呢?
  • 郵票上的中國抗日戰爭【10】—淞滬會戰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其中上海市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日本統帥部認為,佔領上海「使其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切斷其對外聯繫」,能使中國「軍隊和國民喪失戰鬥意志」,迫使中國政府儘快屈膝投降。因此,日本軍部在入侵華北的同時,擬在華東地區進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