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未通知中國的情況下,貿然向盧溝橋進兵,標準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大大增強,野心爆棚,實行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大陸政策」。
特別是到了1937年6月,近衛文任日本首相,採用了關東軍參謀長、侵華狂熱分子東條英機的主張,在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前,立刻擴大對華戰爭。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經過長期準備,有預謀地發動了對華戰爭。
日本當時的氣焰十分囂張,計劃三個月就滅亡中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這是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標誌著中日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中國投入軍隊約60萬,日本投入軍隊約40萬,雙方持續了三個月。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其重大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僅僅在於戰役本身,為中國持久抗戰、凝聚全民抵抗共識,奠定了戰略基礎。
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佔優,但武器裝備不能和日軍相比。中央軍只有十萬人裝備了德械裝備,其餘部隊重武器嚴重缺乏,有的一個軍也沒有幾門也炮。
在淞滬會戰最慘烈的羅店戰場,蔣介石將羅卓英的18軍、胡宗南的第一軍,還有新編的俞濟時74軍等部隊都投入了戰場,中央軍幾乎一天消耗一個師。
其餘裝備簡陋的地方部隊損失就更慘重。楊森的川軍20軍在三小時打光了一個師,東北軍67軍從軍長到基層士兵幾乎全部陣亡,桂系最精銳的六個師損失三分之二以上,被迫撤到後方休整。
此外,中國海軍全軍覆沒,空軍損失過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損失過半,財政部直屬的稅警總團損失三分之二,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指揮官孫立人受傷較重,被緊急送到香港治療,中國軍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著中華民族最後的尊嚴,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反映了中國人團結一致,英勇不屈的精神。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據統計,中方傷亡人數約33萬,日方傷亡人數約6萬,我軍傷亡人數是日軍的5.5倍。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蔣介石參與淞滬會戰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想通過淞滬會戰,得到國際支援,以此限制日本經濟發展,從而限制日本發動對華戰爭。但是,當時的作用並不明顯。
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此戰對中國人民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首先,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使日本陷入了長期的對華戰爭。
其次,淞滬會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士氣,增強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凝聚力,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勝利奠定了基礎。
最後,淞滬會戰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為中國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形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中國人民以極大的傷亡為代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和計劃,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值得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