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吃一頓「野味」對有的人來說僅僅是炫耀的談資。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人們方才驚覺,撒向野生動物的獵網,困住的不僅僅是它們,還有人類自己。集非法撲殺、買賣、濫食於一體的「野味產業」,已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了重大隱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那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該抓哪些關鍵詞?
關鍵詞一:「禁限用」
在南京市江寧區經營12年「大別山野味居」的楊老闆,這幾天申請了變更營業執照名稱,把飯店名字從「大別山野味居」變更為「大別山風味居」。
「今後不再做野味生意了。」楊老闆說,「畢竟這裡面的衛生安全隱患太多。」在提出申請的當天,他便從南京市江寧區市場監管局領取到新的營業執照。
目前,江蘇省從登記源頭把關,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將「野味」「野生動物」等字樣加入全省禁限用字詞庫:對市場主體申請辦理設立登記或變更登記業務時,名稱和經營範圍中使用「野味」「野生動物」等字樣的,登記機關應重點關注,依法從嚴控制,可作出不予登記的決定。
採取同樣措施的還有雲南省。3月3日,雲南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馬翔公開表示,將採取有力措施加強野生動物市場監管,開展市場主體名稱清理規範,嚴格市場主體名稱審核,將「野味」「野生動物」字樣加入全省市場主體名稱禁限用字詞庫,在登記註冊中含「野生動物」「野味」字樣申請一律不予核准通過;對於已經登記的,應當及時予以變更。
上海、雲南、廣東、浙江等地還對廣告中涉及「野生動物」的關鍵詞進行嚴格監測,禁止發布含有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以及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內容的廣告,不得為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製品提供廣告服務。
關鍵詞二:「篩查暗語」
「香子」「棒子」「塑料」……如果不加解釋,普通人恐怕很難將上述詞語同麝獐、獵隼、象牙等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聯繫起來。然而,這些「暗語」已經悄悄出現在一些線上交易當中,成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偽裝網」。
「不管是『暗語』也好還是傳統名稱,都會進入我們的監測範圍,納入電商平臺篩查的敏感詞或者關鍵詞庫,受到監測和處理。」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負責人表示。
連日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迅速行動,上海加強網上野生動物交易監管,下線涉嫌野生動物經營商鋪14家,督促下架(刪除、屏蔽)疑似野生動物交易信息4053條。浙江共檢查電商平臺155個次,檢查網點4766個次,屏蔽涉及野生動物交易信息1012條。雲南監測電商平臺(網站)2.3萬多個(次),發現並核查涉及野生動物交易信息16條。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7日,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共監測電商平臺(網站)152.7萬個次,發現野生動物交易信息18.6萬條,督促下架(刪除、屏蔽)野生動物交易信息17.3萬條。
關鍵詞三:「聯合監管」
2月14日,四川省達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對全市網絡交易平臺定向監測中,發現一家名為「戶外夾套電媒裝備店」的淘寶店鋪涉嫌發布野生動物捕獵工具交易信息。
當地市場監管局聯合林業、公安等部門,對該淘寶店實地經營場所突擊檢查,現場查獲絆腳圈1副、絆腳排6套等捕獵工具和3隻活體七彩山雞。
經查,當事人現場無法提供馴養證明,涉嫌無證馴養野生動物和違法發布獵捕工具廣告。達州市市場監管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查扣涉案捕獵工具和野生動物。目前,該案已依法移交公安機關。
上述行動是各地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案例之一。連日來,各地市場監管、農業、林草等部門協同打出線上線下「組合拳」,加大對農貿市場、電商平臺檢查力度,開展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從源頭做好疫情防控。
廣東省開展了清理整治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重點區域聯合行動,檢查農貿市場5139個次,檢查活禽經營者10349家次,檢查餐飲服務單位29299家次,重點檢查蛇類、梅花鹿等養殖場。浙江省檢查涉野生動物交易場所8936個次。江蘇檢查各類經營場所8611個次。上海對涉嫌銷售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斑蛙、在App平臺銷售豪豬野味等2起案件立案調查。湖南永州查獲某個體工商戶經營的野生竹根鼠、野生蛇等,依法扣押相關涉案產品並立案調查。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832.2萬人次,檢查經營場所497.6萬個次(其中農貿市場115.8萬個次),檢查經營戶1378萬戶次(其中市場內經營者631.1萬戶次)。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全國12315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統一投訴舉報服務,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問題線索優先處理、從嚴查處。
關鍵詞四:「完善法治」
從源頭控制風險,當務之急是以雷霆之勢強化法律責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為保護野生動物和疫情防控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對此,社會各界同聲支持,並提出相關建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實施的《決定》,解決了野生動物交易監管中存在的野生性質認定難、處罰標準決定難、源頭管控難等問題,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鏈條打擊提供了法律依據。」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執法指導處處長陸立權說。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麥教猛表示,最近廣東省人大已依據《決定》啟動修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工作,省市場監管局積極參與,希望以此為契機,儘快通過法規形式出臺野生動物經營的「白名單」,明確合法經營野生動物的條件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認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範圍僅限於「珍貴、瀕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其他普通野生動物則不在法律的保護範圍之內,範圍顯然過窄。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蔡學恩建議,我國要及時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上收管理權限,進一步限制出售、食用、利用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外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建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建立野生動物利用黑名單制度。
針對目前執法實踐,江西省市場監管局執法稽查局主任科員王飛建議,在健全野生動物相關法律制度時,明確具體部門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職責,增加相關強制措施規定,提升對出售、收購、利用、運輸、寄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等處罰條款的可操作性。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建議,通過增加公眾參與機制,加強公眾監督,讓全民融入監督機制中,有關部門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有獎舉報措施,鼓勵大眾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監管缺位等問題進行舉報。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是思想觀念的轉變,也是方式方法的深刻變革。明確禁絕「野味」的4個關鍵詞,是為了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切實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及其生態環境,也是為了革除濫食野生動物之陋習,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 李晶 倪泰
採寫手記
擎法治利劍 斬黑色交易
「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猶如一張大網,每個物種都是網上的一道經緯,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會使這個大網上出現孔洞,任何一個孔洞對人類來說都是絕對危險的。」著名歷史學家梁從誡曾經的告誡,在當下尤為令人深思。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決定》的通過意義深遠、十分重要。
斬斷獵殺的手,管住濫吃的嘴,必須要有法治保障。《決定》為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提供了法治保障,明確提出違反野生動物保護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加重處罰」。同時,《決定》倡導社會各界在移風易俗上共同努力,提出全社會成員要自覺增強生態保護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法治利劍業已鑄造,監管力量逐漸充實,社會共治的合力正在凝聚。在近期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在介紹依法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工作情況的同時,不約而同提到了引導大眾飲食觀念的變革。市場監管總局按照《決定》精神要求,廣泛開展宣傳教育,面向社會公眾倡導健康飲食消費。國家林草局積極發動社會團體、志願者、公眾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行動中來,樹立生態文明新風尚。同時,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禁食野生動物,爭做自律青年」等一系列倡議活動在線上線上啟動,廣大群眾積極響應、廣泛參與。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從立法立規、嚴格執法,到移風易俗、革新風氣,一系列有力舉措紮緊了需求側的口子,剎住非法交易、濫食野生動物的風氣。隨著一項項有力舉措的實施,曾經圍捕野生動物的黑色「獵網」正被撕碎,依法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恢恢「天網」已經布控。敬畏自然,摒除陋習,為了它們,也是為了人類自己。(礪 巖)
圖片製作:倪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