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7:31 |大潮客戶端
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這是對錢塘江大潮的生動寫照。
然而,在欣賞壯美江潮的同時,卻少有人關注潮水的源頭
錢塘潮的起潮點在哪?有什麼規律?帶著這些問題,9月3日至9月5日浙江省錢塘江湧潮研究會組織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綠色浙江、海寧市檔案館等單位一批湧潮研究專家實地考察錢塘江起潮點,認識其運行規律。
這是近30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錢江潮探源行動,湧潮科考隊錢塘江探源。
9月3日上午,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地點,湧潮科考隊一行跨越嘉紹大橋,來到錢塘江南岸的紹興上虞境內的新東進閘。「快,趕緊上車,今天的潮水比預計的要早。」科考隊一行從新東進閘向東出發,沿著錢塘江標準海塘,一路向東,穿過上虞世紀新丘保淤坎堤,前往餘姚臨海浦閘。
「看,潮水已經起來了。」在餘姚橫塘北順堤,科考隊一行剛剛下車,只見東面大約一裡處的江中心,湧起一段灰黑色的線,長約10餘米,並不斷延長,緩緩向西方向移動。
在灰黑色線北面,與它一起移動的還有零散的幾朵白浪。不一會,前方的潮頭迅速湧起,捲起一米多高的浪牆,氣勢陡然兇猛起來,潮頭越來越近,像一支殺伐果斷的軍隊,越戰越勇。聲音也越來越響,「轟隆轟隆」像大地壘起了戰鼓。
「快,追上去。」 隨著潮頭迅速向西,越過科考隊所站的位置,人群中發出一陣急促的聲音。
科考隊繼續西行,在經過曹娥江大閘、錢江碼頭、東江閘等六個站點時,來到二十工段閘。此時,距離橫塘北順堤已經有35公裡,站在江堤往北看,就能清晰的看到海寧丁橋的梁家墩,新倉等位置。在二十工段閘下遊2.5公裡,錢塘江江道由彎變直,潮湧也將發生變化。
「到二十工段閘,潮水的流向沿著江道偏北,形成一個大的拋物線型,頂點在江中,開口向東,南側部分繼續向西前行,北側部分衝向北岸海塘,實現第一次較大的分流。」 駐守錢塘江邊三十多年的省錢塘江湧潮研究會理事、高級工程師任火良,談起江潮,如數家珍。
任火良在江堤上用石子畫了一張草圖,形象地向大家介紹,「潮頭分散以後,衝向北岸的南潮與北岸的東潮兩股勢力如果相會,就可能形成交叉潮。」過了二十工段閘,錢江潮繼續西行,經過海寧鹽官,形成著名的「一線潮」,到老鹽倉形成「回頭潮」,再過蕭山,一直到杭州以西。
錢江潮源頭每天都在變
「郡亭枕上看潮頭。在唐宋的時候,杭州一帶觀潮之風最盛,明清後來才到海寧鹽官。所以錢江潮的源頭一直在向下遊移動,這是自然規律,我們要研究它,分析原因,這就是我們這次科考的目的。」 徐有成介紹說,在這之前,沒有針對錢江潮源頭組織過成規模的考察,對「潮源」的動態變化掌握不夠,時間最近的一次對「潮源」確切記載是近期正在編修的《浙江通志》,提到2010年錢江潮源頭的位置海寧高陽山和餘姚西三閘連線一帶。
任火良回憶,上世紀90年代,當時人們大致確認錢塘潮的源頭在海寧大尖山一帶,之後就一路東移,相比現在,大約移動了15公裡。
「錢江潮源頭每天都在變,它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片大致的區域,越是大潮,源頭的位置就約往下移,大約是1-2公裡範圍之內。」任火良說,「主要是錢塘江喇叭口的位置往東移了,錢江潮源頭也隨之移動。」
9月4日,科考隊又在錢塘江北岸海寧一帶再次從起潮點沿著錢塘江一路觀測,而一部分隊員則在餘姚境內連續蹲守。
實地考察結束後,大家又經過認真的討論,基本確認:現在錢塘江潮的源頭位於海鹽黃沙塢排澇閘和餘姚臨海浦閘一線以東的位置,與2010年相比,10年時間向東移動了約5公裡!
不過,由於起潮點除了受月球朔望周期性變化的影響外,還受上遊徑流、江道地形、風等多種因素綜合變化的影響。因此,錢塘江南北湧潮起潮點確切位置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15997302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