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年一木
說到商界傑出女性,你首先想到的是誰?
董明珠?彭蕾?甚至是陶華碧?
然而,在《福布斯》發布的「2018 中國最傑出商界女性排行榜」上,有一個女人,居然領先董明珠,一舉奪冠。
她的名字,叫孫亞芳。
孫亞芳,何許人也?
她是華為公司前董事長,被譽為「華為女皇」,是華為公司營銷團隊的「帶頭大姐」,《福布斯》是這麼評價孫亞芳的:
「孫亞芳建立了華為的『狼性銷售』模式和嚴格的人力資源體系,以女性的細緻不斷精益求精,她在商場上的運籌帷幄不輸男性,奠定了華為在國內通信製造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孫亞芳雖然不是華為公司的創業元老,但是,她卻是陪伴著華為一起成長,不離不棄,僅用7年時間成華為董事長。
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孫亞芳力挽狂瀾,「三救華為」,以自己的實力和威望,給華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
說到華為,人人都知道任正非,而「2號人物」就是孫亞芳!
作為任正非的副手,孫亞芳與任正非一起共事20年,雖然兩人性格迥異,卻一直配合默契。
任正非個性張揚,敢想敢幹,就好比一個衝鋒陷陣的將軍。而孫亞芳則稍顯神秘,低調敬業,就好比籌備「兵馬錢糧」的丞相。
也正因為如此,業內一直有「左非右芳」的美譽。
可以說,華為能有今天的成就,孫亞芳功不可沒。
那麼,孫亞芳在華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三救華為」又是怎麼回事?
本文抽絲剝繭,為您詳細解說,其中蘊含的企業管理智慧,也值得每個人深思和借鑑。
認真讀完本文,相信您會受益一生。
-01- 「任總,先把員工的工資發了吧」
1982 年,孫亞芳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這年她27歲。
走上社會後,孫亞芳幹過很多行業,做過技術員,當過老師,也幹過銷售。
1992年,孫亞芳進入華為,擔任市場部工程師,簡單地說,還是業務員。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新人,居然在關鍵時刻,救了華為一把。
當時的華為公司,規模小、實力薄弱,為了快速打開市場,採用了「賒銷」的做法。簡單地說,就是先把貨賣給你,過段時間再收錢。
然而,這種做法,差點將華為拖垮,因為經常出現貨物賣了很多,卻收不回錢的尷尬局面。
時間一長,華為的現金流斷裂,扛不住了。
幾乎所有員工,連續幾個月沒領到過工資。可想而知,員工士氣低落,甚至不少人已經準備收拾東西,要辭職不幹了。
據當時一些員工的說法:
「長痛不如短痛,乾脆辭職算了。」
正在華為公司人心浮動,差點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收到了一筆貨物回款,有50萬元。
當時,任正非把華為的高管們聚在一起商量,這筆錢該怎麼用。
有的人說,應該先把欠供應商的錢還了,不然他們不供貨了。
也有人說,應該把資金投入到研發生產上,這樣才能賺更多的錢。
任正非也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這時候,才進公司3年的孫亞芳果斷站了出來,說了這句話:
「任總,我覺得應該先把員工的工資發了。供應商沒了,還能再找;研發生產今天明天都行,不急在一時;員工走光了,公司就真的垮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最終,任正非採納了她的意見。
很快,員工領到了工資,幹勁十足。而此前華為內部的各種問題,因為工資到位,得到解決,新產品研發也很快取得成果,華為也走出了困境。
「看問題精準,一語擊中要害」,經過這件事,孫亞芳開始受到任正非的重用。
-02- 孫亞芳:華為「狼性」市場體系的搭建者
在任何一家企業中,各部門的分量,是有著輕重區別的。儘管嘴上不說,但事實卻是存在的,華為也不例外。
在華為,市場部、研發部、人力資源部,這3個部門對華為的貢獻最大。
然而,誰能想到,這3大部門,其中就有2個部門是孫亞芳一手搭建起來的,市場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都是出自孫亞芳之手。另外的研發部,則歸有著「華為太子」之稱的李一男主管。
1996年,主管市場工作的孫亞芳認識到,在通信市場,華為的研發技術跟競爭對手比,不相上下,想徹底拉開差距太難了。如果想要取得壓倒性優勢,必須「另闢蹊徑」,這時候,孫亞芳首次提出了一個觀念:「狼性」文化!
孫亞芳認為,搭建「狼性」市場體系,能讓華為彎道超車,出奇制勝。
華為公司的業務員,全方位壓倒競爭對手:數量多,素質高,分布廣,收入高……
最為關鍵的是,華為的業務員,基本上都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進入華為後還進行了一套系統的「華為式訓練」,所以,談業務的時候,只要是他們想見的客戶,幾乎沒有見不到的。
關於華為員工的使命感,孫亞芳是這麼說的:
「什麼叫使命感?要真正拿心去做才是有使命感,心中裝著客戶才叫有使命感。」
以客戶為導向,在這種「狼性」文化的驅動下,華為的員工一個個「嗷嗷叫」,養成了百折不撓的精神,在通信領域為華為公司「衝鋒陷陣」,拿下一個又一個的訂單,在成就華為的同時,自身也成長為行業精英。
這時候,通信行業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看看那些出差「呼朋引伴」一大波人的,肯定是華為公司的業務員;而出差只有「孤身一人」的,是中興公司的業務員;不出差談業務,「坐等上門」的,是北電和大唐電信的……
看看這對比,高下立判,誰能成為通信行業的「王者」?結果不言自明!
-03- 主動辭職,大力推行人力資源改革
華為的員工為什麼能夠拼命工作?為什麼沒有人因為加班而抱怨?這得益於孫亞芳搭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這套體系,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人力資源儲備、員工持續激勵,以及優秀的企業文化。
1996年,因為對當時的組織架構不滿,孫亞芳做了一件很瘋狂的事:市場部高管集體辭職!
這件事,孫亞芳以身作則,帶頭先辭職!
這是華為公司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人事改革,對於華為,意義重大。
第一:讓華為的管理層從以往的「只能上,不能下」,變為「能上又能下」。
第二: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強行推動華為的市場策略改革,實現了從「公關型」到「管理型」的過渡。
後來,任正非說起這件事,對孫亞芳豎起了大拇指:
「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對構建公司今天和未來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遠大的。如果沒有大辭職所帶來的對華為公司文化的影響,任何先進的管理體系在華為都無法生根。」
在執掌華為人力資源部門期間,孫亞芳重新定義了各部門接班人的選擇標準:要認同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還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孫亞芳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華為的各級高管,要選擇那些人品好、有擔當的人。對於那種沒有責任心,業務能力也不好的人,要果斷清除掉。對不同級別的管理人員,要實行權重不同的合理架構,分別關注長期、中期、短期的利益,還有相適應的激勵規則。」
孫亞芳的厲害之處在於,她在組織構架改革和高管選用上,摒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講究彈性策略。
1997 年,孫亞芳力推華為引進全球知名的 IBM 管理體系,花了20億元的諮詢費。
這筆錢,沒有打水漂,而是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效果,讓華為公司在吸引並留住人才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改善,並且遙遙領先競爭對手,迅速崛起為國內外通信行業的標杆企業。
-04-成為任正非的搭檔,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華為公司初期,一切事務,都是由任正非一個人當家作主,沒有董事長這個職務。
然而,這種「一支筆」的做法,缺乏透明度,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和漏洞。
1998年,華為的這種管理方式,終於暴露出問題:華為的銷售戰術、股權分配、貸款申請等,受到外人的質疑。
這個時候,任正非積勞成疾,心力交瘁,開始考慮放權。
可是,該選擇誰來作為自己的副手呢?
徐直軍?鄭寶用?還是李一男?都不是!
因為,還有一個更出色、更合適的人選……
任正非看中了孫亞芳,提議由孫亞芳擔任華為董事長,而任正非自己,則繼續擔任總裁這個職務。
也就是從這天開始,華為公司開始形成了「左非右芳」的核心管理層格局。
據說,當時在提請董事長一職的時候,孫亞芳以全票當選,任正非很高興,在慶祝晚宴上,從來不喝酒的任正非,也不停地向大家敬酒。
後來,孫亞芳果真沒有讓任正非失望。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那些成功的企業,企業創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得力的助手,成為他的「左臂右膀」,不信?我舉幾個例子:
馬雲背後有彭蕾,同為阿里18金剛之一的老公孫彤宇被「辭職」,她寧願不要老公,也堅定跟著老板;
李嘉誠背後有周凱旋,她作為紅顏知己,無名無份相伴27年,默默支持李嘉誠;
而任正非背後的孫亞芳,則絲毫不輸於上面的兩位。
如果說任正非是華為的「君王」,那麼孫亞芳則是運籌帷幄的「丞相」。
孫亞芳在華為,能做到比肩任正非的地位,除了自己本身聰明能幹,還有自己對任正非的脾氣、戰略思想的領悟,這正是別人做不到的。
任正非對孫亞芳,很滿意,也很尊重,在公開場合,稱呼孫亞芳為「孫總」。
據說,在華為公司發布的文件上,能夠直接籤署「某總」而不是全名的,除了任正非,只有孫亞芳!
在華為,孫亞芳的威望,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華為公司的員工尊敬她,更怕她,卻也對她心懷感激,因為正是孫亞芳「外柔內剛」的管理方式,督促著每個員工的成長進步。
-05- 學習孫亞芳的經驗和智慧
任正非經常自嘲,說自己是「土老帽」,說起話來,從不繞彎彎。而孫亞芳,長相儒雅,口才好,有著很強的溝通能力和辦事技巧。
所以,在很多時候,孫亞芳成了任正非的小助理和幕僚。
在華為與某科智慧財產權大戰中,華為巧妙調動媒體情緒,獲得輿論的支持,這都是孫亞芳背後的努力。
任正非是個暴脾氣,有時候遇到下屬辦事不力的情況,忍不住爆粗口。但是,任正非對孫亞芳,卻極為尊重,從來沒有說過什麼過分的言語。
在華為每一次遇上危機的時刻,孫亞芳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贏得了各界的廣泛讚譽。
《財富》雜誌曾經如此評價孫亞芳:
「她口才和風度俱佳,但行事低調,不折不扣的執行力奠定了華為高效的執行文化,更以女性追求細節完美的天性,推動華為內部管理精益求精。」
2018 年 3 月, 孫亞芳正式卸任董事長職務,這一年她63 歲。
卸任後的孫亞芳,將繼續在華為管理體系的進一步建設與完善中「發光發熱」。
很多人說:「那麼多年富力強的副總裁群策群力,不如孫亞芳片刻的思考。」
對華為孫亞芳,你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