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的本質就是篩選一批不適合修行的人出來
在《封神演義》的開頭,在三清確定上榜事宜的時候,其實已經間接點明了上榜的區別。封神之戰,除了十二金仙渡殺劫,為昊天的天庭補充364位正神以外,其實也是對良莠不齊的修行界的一次大篩選。
修行本是一件逆天之舉,修成神仙,必然要向天道大量索取,比如吸引天地靈氣,消耗各種靈妙藥、各種天材地寶等,而一味索取不知回報,必然會天地所在不容,每隔一段時間的天地大劫,就是天道對此的回應。
鯨落,回報自然
這個道理用現在的生態平衡理論也是可以解釋的。就像是鯨魚,在一生之中吃了大量的大魚小魚和蝦蟹之類後,在死亡後也會沉入深海形成鯨落,以本身的身體化做養分回饋大海。
而封神之戰實質上也是一種篩選,一種平衡。原著中曾對上榜中人的條件有過描述:福緣深厚者成就仙道,福緣普通者成就神道,福緣淺薄者進入六道輪迴,成就人道。這樣以來首先就在梯次上對仙、神、人有了明確的地位高低劃分。
上榜意識著地位的降低以及受制於人
對於修行的人來說,哪個沒有上進之心,渴盼著就成就大道,最終超脫輪迴,成就大自在?如果沒有一顆堅定的修行之心,恐怕在修行之始就被天道所淘汰。
在三教會商完封神事宜後,通天教主就知會門下弟子,嚴厲警告他們閉關修煉,不得隨意沾染紅塵,以免身死道消,淪落上榜。可見在三清這種聖人的心中,首先就認定了上榜不是一件好事。
對兩教修行的門人弟子來說,一旦上了榜,首先就意味著修行之路徹底中斷,此生的境界就定格在身死上榜的那一刻。再也無望成就大道,追求最高的境界。而且上榜還有一個關鍵的條件,那就是要經歷一番死亡之苦,沒有誰願意去嘗試一番死亡的滋味,畢竟一旦死亡後,可能隨身的資源,法寶都會不再屬於自己了。
而那些有追求的修仙者來說,就好比原本是自己創業的,原本自由自在,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在家睡覺,或者出去旅遊,結果非要自己關閉了公司,去一家流水線充當一名工人,還是管理特別嚴格的工廠,上下班都必須打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息,工作內容絲毫不能出錯,換誰樂意?
落寶金錢
更何況上榜後人際關係還不好處理了,比如曾經用落寶金錢坑了趙公明一把的蕭升和曹寶,結果二人上榜後成了趙公明的手下,這小鞋還不得穿無數個歲月?
上了封神榜後,雖然不死不滅,但由於肉身不在,處處受制於人。想要保持實力,還必須立廟宇接受人間香火,維持實力免遭劫難的重要物資還要受天庭控制,只能小心翼翼,保持不犯錯,哪來的逍遙自在?
當然對上榜的人族中人,如比幹、伯邑考、黃飛虎等人來說,反正在人間也是當臣子,要受人管的,壽命還有限,身死後進入輪迴,誰知道下一世會不會還是人?能上榜成為神仙未必不是好事,反正都是當臣子,上了榜還能免受輪迴之苦,永生不死,也是一件美事。
所以說上了封神榜被封神,究竟情不情願,也是分人的,對趙公明、三宵、金靈聖母這種早已經成就大羅的人來說,上了封神榜修行之路就此斷絕,肯定是不願意的。而對比幹、黃飛虎等這種凡人來說,能上榜反而是件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