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沒有風格,就是我的風格」
創新精神,是嶺南畫派前進的動力,也是嶺南畫派歷久不衰的奧秘。作為嶺南畫派第二代的傑出代表人物,關山月重寫生、重藝術實踐,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思想。其藝術生涯幾乎與整個20世紀同行,藝術主題也幾乎與時代同行——從20世紀30年代的抗日戰爭到1999年的澳門回歸祖國大陸。他創作的《俏不爭春》、《江山如此多嬌》等許多重要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並載入文化史冊,這種現象在20世紀的中國美術大家中實不多見。
南北認知有差異
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認為,在社會重大題材的開拓和超越方面,關山月在嶺南畫派第二代畫家中做得最好,特別是在對重大題材的開拓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上,使中國畫走出了昔日狹隘視野而為現代民眾所普遍接受和喜愛,並有效地拓展了傳統筆墨的可塑性。「可以這樣說,關山月的藝術肇始於民國,成熟於新中國前30年,影響延續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在藝術上不僅超越了高劍父,也不斷地超越自我,在嶺南畫派的繼承和發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近年來,關山月作品市場價值一直呈上升趨勢,報價通常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一平方尺不等。精品山水在40萬元至50萬元一平方尺,精品花鳥在20萬元至30萬元一平方尺。陳湘波表示,關山月在世時不怎麼賣畫,所以私人藏家手裡的精品不多。目前,關山月作品報價較高的地區是廣東。「北方地區的一些藏家對關老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市場上仿他的贗品很多,有人會說關老的水平也不過如此。我建議他們去關山月美術館看關老的精品,拿市場上那些應酬之作或假東西來評判關老的水平,而不是問道於盲。」
作為嶺南藝術的兩座高峰,關山月的存世作品比黎雄才要少得多,在4000件至5000件。目前,收藏關山月作品最集中、最多的是位於深圳的關山月美術館,館內收藏了關山月生前捐贈的813件作品,廣州藝術博物院的關山月藝術館收藏了關山月生前捐贈的105件作品,廣州美術學院的嶺南畫派紀念館收藏了關山月作品145件。此外,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務院紫光閣、中央軍委辦公樓、政協禮堂以及一些駐外使館也收藏了關山月的一些精品之作,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東博物館、遼寧博物館、深圳博物館、廣西博物館等國家藝術機構也保存了部分精品之作。
關山月現存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實景寫生,這類作品包括類似速寫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由嶺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共5本《萬裡行蹤·關山月寫生選集》,以及由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編輯出版的《關山月山水寫生集》中;二是在實景寫生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複製的作品,這類作品主要收集在《西南西北旅行寫生選》、《南洋寫生選》、《傅抱石關山月東北寫生選》等畫冊中;三是完全憑記憶加以創作的作品,主要是關山月後期的作品,包括他早年的《新開發的公路》、《山村躍進圖》、《江峽圖》、《龍羊峽》,以及晚年創作的《祖國大地組畫》以及《尼加拉大瀑布》等系列海外風情畫作品。
寫生貫穿藝術生涯
寫生活動一直貫穿關山月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他曾說:「不動我便沒有畫,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沒有畫。」他的第一個畫展「抗戰畫展」,就是當年在逃難途中所見的實錄。抗戰勝利後,關山月又到南洋寫生半年,畫了一批異國情調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他更是深入生活,幾乎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上世紀50年代他常常帶學生到農村、工廠、建設工地寫生,還利用應邀到朝鮮慰問志願軍、到波蘭訪問以及受國家委派到歐洲主持「中國近百年繪畫展覽」時畫了大量反映異國風情的寫生。60年代初,和傅抱石結伴到東北寫生,在參觀撫順煤礦區之後,「善變」的關山月主動嘗試前人沒有畫過的題材,以礦區為主題創作了《煤都》,畫面強調寫生,沒有沿用任何既成的皴染之法,成功地表達了壯觀的勞動場面。70年代,他雖然年近古稀,仍然越天山、上井岡,並且重遊青海、再訪敦煌。80年代後,關山月還多次到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寫生。長期的寫生使關山月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每一幅作品中,都會極力表現自己對時代和生活的新認識和體會,以及自己審美觀念的更新。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概述關山月的藝術創作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是抗戰時期,這一時期是以現實關懷社會變革為主題;第二個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弘揚主旋律為主題,政治色彩比較濃厚;最後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創作題材以山水畫為主,同時有花鳥畫,還有以梅花為題材的一些作品,很多傳世佳作創作於這一時期。
提到關山月,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山水畫或者是梅花,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對關山月先生藝術成就全面、準確的把握。其實,關山月在不同的年代都留下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花鳥畫作品。陳湘波介紹,早期畫花鳥畫是關山月學習中國畫的一種方式,同時由於花鳥畫喜歡的人多,也是他謀生以及朋友間饋贈的手段。在40年代,很多人喜歡他畫的玫瑰,關山月不得不天天依樣畫玫瑰,還完這些畫債後,他發誓永遠不畫玫瑰。此後,玫瑰畫在他的畫集和展覽中消失了。這段時期的花鳥畫作品大都散失,關山月自己保存很少。
「從我館收藏的《玫瑰之二》(1943年作)、《紫藤》(1947年作)來看,這個時期的作品,造型生動優美,是以中國傳統筆墨為骨架,用筆蒼茫中含有娟妍的韻味,而且多用半生熟或熟紙,也有用絹,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早年花鳥畫與嶺南畫派的淵源。」陳湘波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山月在澳門創作的《侵略者的下場》(1940年作)是在國難當頭的年代,以花鳥畫呼應時代的要求,反映殘酷社會現實的難得探索。
關山月最引人注目,又為人們所熟悉的花鳥畫作品,是上世紀60年代初以毛澤東《詠梅》詩意為主題的《報春圖》,用倒掛的梅枝與冰峰雪嶽形成視覺衝突,結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認為「攻擊社會主義倒黴(梅)」。70年代復出後,關山月為了不受批判,作品中的梅枝全部向上,創作於1973年的《俏不爭春》以枝幹如鐵,繁花似火的形象,一洗前人疏枝瘦萼、孤高絕世的格調,為梅花樹立了一種體現新時代要求的新形象。
真品有股「氣」 梅花偽作多
人物畫在關山月的藝術創作中也佔有很大的比重。陳湘波認為,關山月的人物畫創作對其山水畫創新的實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他在山水畫創作中的點景人物處理上,除了注重人物與典型環境的有機聯繫,更能夠自如簡潔地表現人物的生動形態和特徵,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同時把眾多的人物與山水相結合,使人物的精細與山水的壯闊融為一體,往往能造成構圖宏大的巨構。這些特色在其早期創作的《從城市撤退》、《都江堰》和後期《山村躍進圖》、《快馬加鞭未下鞍》等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如何才能讀懂並鑑識關山月的作品,關山月的女婿、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陳章績認為:「最重要的是看作品是否有一股氣,這種氣就是大家的氣度,這是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模仿很難達到。」關山月之女、畫家關怡則從構圖、筆墨、顏色、印章這幾方面去鑑定父親的作品,「特別是父親在畫梅花時的構圖,他會留大中小的空白,即使有些他畫得比較滿,也能看得出那些大中小空白,拉遠了看,能看出深入的層次。有些偽作一看就能看出構圖的差距,如果構圖臨摹得相近了,我再考慮筆墨,但父親筆墨中那種力度,也很難臨摹到位。」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關山月精品不多,大尺幅的梅花作品頗受市場追捧,但存在大量偽作。陳湘波提醒藏家,關山月善於用逆向筆墨出枝,著力表現枝幹的剛勁和力度感,梅花多用硃砂來畫,色澤飽和厚重。而贗品多用支裝的國畫顏料來畫,用筆生澀無力,缺乏梅花清貴之韻味。此外,梅花花蕊的勾勒是鑑定的一個要點,「關山月的某些梅花作品並不是每朵都去勾,有的可能是忘記了勾點。如果每一朵梅花的蕊都有勾點,就要留意。書法上,關山月善用中鋒,喜親手磨墨書寫,行筆連貫、沉雄舒張、力透紙背、墨韻有變化。」
有些人認為關山月的畫不定型,其實這正是他堅持使自己的作品洋溢時代氣息、不懈創新的表現。無論是畫論還是創作,關山月畢生都在強調一個「變」字。他曾說:「更新哪問無常法,化古方期不定型。沒有風格,就是我的風格。」這也的確是他終身變革的宗旨。(記者 李亦奕)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