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超過7700萬的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會上升到9200萬人。
不論數據的真實性,反正從身邊的例子來看,大把的大齡剩男和剩女,即使數據不精確,也反應出了一些社會問題的虛實。
為什麼數據如此驚人?
我想應該有兩方面原因,一、被迫單身。其中有大的原因,男女比例失調,有小的原因,偏就是矮矬窮,找不到對象。
二、主動單身。我一個人生活得好好的,瀟灑自由,生活質量不低,幹嘛找個人來分享我自己的勞動成果?
01 這一屆的年輕人,越來越習慣單身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巨嬰」,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巨嬰,反而在一些方面很「成熟」。
就拿婚姻這件事兒來說,他們早已「看透」!
前幾年的「佛系」是怎麼來的?
看似是怎麼都行、看淡一切,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追求、沒有欲望,
而是對這種疲勞、無奈、失落的不完滿現實狀況的逃避。
現在的生活壓力多大啊~
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讓人身體疲勞,高不可及的房價、擁堵的交通、工作的壓力又會使人心理焦慮。
買不起的房子,付不起的學費,穿不起的體面......唯一吃得起的外賣,還經常被爆出健康問題!
在這種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希望得到「治癒」和「撫慰」。
很多事情,他們都懂,只不過都是在極盡力的用一種外在誇張的形式在偽裝!
一說起婚姻,很多人就拿圍城作比,」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這一屆的年輕人,他們連進都不想進了。
婚姻,是避風港嗎?
顯然不是,離婚率暴增。
婚姻,意味著責任。
除非你離婚,否則對方偷懶耍滑,推卸責任,空有一個名分,卻不履行義務,他那一份擔子,你就得幫他扛。
婚姻生活相比單身生活,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努力,要承擔更多責任,從衣食住行到父母老小,全都壓在肩頭。
凡事都要從整個家庭去考慮,自我被排在次要位置。
他們學會了評估其中的風險和代價,衡量利弊,我還是單身好了。
02 單身的快樂,你意想不到
曾看到過一則報導,7位單身奶奶搬進了一間公寓裡,開啟了「共同養老」的生活。
她們會在客廳舉行茶話會,說自己的過往,講自己心得。
還會一起結伴旅行,每天把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收拾得靚靚的!
對比,同齡的老人,為了看孫子和婆媳關係,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哪個更瀟灑,哪個更快樂,一目了然。
前段時間,楊麗萍上了熱搜,有條評論赫然入目,獲得了萬條以上點讚——「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不禁讓人唏噓。
真正的「失敗者」正是熱衷於用狹隘的眼光打量別人的人生的人。
拿著一套陳舊落伍的觀念,去綁架他人必須從眾。自己貼著地面步行,但絕不允許他人在雲端起舞~
其實,哪朝哪代都不缺特立獨行的人。
只不過資訊時代,把這些「世俗反叛者」的生活曝光在大眾的面前,讓更多的人知曉。
當然,你也不需要世俗地投去同情的目光,因為人家活得很快樂啊~
但一些人要硬說自己是帶著腳鐐起舞,也沒有人反對。
在沒有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度過一生的權利,不是嗎?
03 單身生活必須高配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戀愛多年我卻恐婚,現在有一瓶『去恐婚水』,我要喝嗎?」
邱晨的一段話,非常打動我。
一味慫恿別人單身和催婚逼婚的人,同樣可惡!
你見過孤寡老人一人生活的悽慘場面嗎?
你見過無人送終,連參加葬禮的都是出自旁支,面子上去應付的「喜慶」葬禮嗎?
那些活著的空巢老人,其實生命進入一種社會性死亡的停滯狀態。
那些死了的,就像灰飛煙滅一樣,空洞、沒有任何存在過的痕跡。
9200萬單身數據的背後,其實該是人們對中國日後的老齡化問題的擔憂。
目前中國城市空巢率已經接近50%,農村老人空巢率也達到了38.3%。
預計到2050年,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將佔老年人口54%以上,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
如果不深入老年人群體,很難想像一個空巢老人的生活危機。
不管俗還是不俗,高配,都是單身的必要條件!
把生活過成高級模式,各項指標均已達到頂級配置,一個人並不孤單,反倒是多一個人會略顯冗餘,自我幸福感十足。
年老行動不便之後,也有各種福利設施跟上,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叫「安享晚年」。
而對這樣一群有經濟實力的人來說,感覺之於愛情,就像隨便之於點菜——看起來似乎要求很低很低,實則要求最高。
對於高配的單身一族來說,他們已經成為生活上的勝者,不太急需誰來營救,更不太熱切渴望誰來增色添彩,獨自一人便是最好的風景。
一人已知足,何須他人參與?
(作者:墨落)
高配的單身生活需要另一半嗎?你怎麼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