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一共波及了61個國家,美國的參戰對於整個戰爭的局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它參戰的導火索,正是1941年12月7日日軍對美國海軍天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進行的偷襲。
這一仗日本謀劃已久,也有另外一個事實讓人感到關注,二戰前兩國實力如何?1939年,美國的工業佔據世界的39%,而日本只有4%,美國的人均收入同樣也超過了日本7倍。
這或許讓人感到好奇,日本不是傻子,明知自己不會是美國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有偷襲珍珠港呢?其實他們的野心有要比想像中的還大。
首先在戰前,雖然美國國力比起日本要強,但是他並不是處在戰爭狀態,常備軍只有10萬人,而日本此時開啟了侵華戰爭,軍隊人數已經提升到了500萬以上,並且久經戰場,這也給予了一些日本軍官自信,錯誤判斷了美國的戰爭動員能力。
在他們看來,只要弄一次大襲擊,破壞美國的主要艦隊,那麼美國就會元氣大傷,實際上在戰爭爆發後,美國人下航母比下餃子還快,這是日本人沒有想到的。在中國陷入戰爭相持階段之後,美國繼續限制對日本的原油供應,因此日本軍部有了兩個作戰計劃,第一個是進攻蘇聯,並且和德國人會師,第二個便是南下太平洋,然而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也就意味著他們徹底要和美國翻破臉。
不少人認為,日本人不進攻西伯利亞,是因為諾門檻戰役中被蘇軍嚇破了膽,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諾門檻戰役是日本關東軍自發的行為,未經過當時的日本大本營同意,無論是兵團的質量還是裝備,都不是最精銳的,然而蘇軍卻調動了十萬人以上的優勢兵力,才艱難的取勝,傷亡比起日軍還要大。
很顯然,比起攻打蘇聯,偷襲美國是一個更加冒險的決定,打蘇聯的話,納粹德國能提供支援和牽制,而且歷史上日本也有針對俄國作戰的經驗,但是對美國這個對手,他們是一無所知。為何還要進攻美國呢?原因無非一點,那就是石油。
西伯利亞凍土雖然有著豐富的石油儲藏,然而當時卻沒有高科技進行開發,蘇聯當時的主要油田,也是在高加索地區。
日軍無論是開採,或者是運輸,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然而東南亞產油地,美英法等國家已經開發好現成的油井,包括婆羅洲東部的峇里巴板百油田、蘇門答臘島油田都是重要的產油地,而且方便運輸,日本也就選擇和美國開戰了。
更為重要的在於,在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當中,佔領東南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還能夠切斷中國在海上的援助通道,這也就是他們為何要向美國發動進攻的主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