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少不看紅樓老不讀三國?意思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2020-11-21 喜歡歷史學習歷史

我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讀紅樓夢,讀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其中發生的一些故事,我們都能娓娓道來。但是老一輩的常說年少不看紅樓年老不讀三國。但是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有什麼含義嗎?為什麼這麼說?但是我問長輩,長輩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是老一輩這樣傳的。

嘆紅樓,多情少年無情郎。觀三國,華發不再空悲傷。我們高一語文老師曾說過,《紅樓夢》及其前身《石頭記》,要知道舊社會,男女之間是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的,必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如果看了《紅樓夢》就有自己找對象, 追求戀愛自由的片段,所以就有了少不讀紅樓的說法。為了使古代少女思想被禁錮,專門學習女子三從四德的品格。

《三國演義》幾乎整本書都是謀略,年齡小的人看了,會起到增長見識,避免給壞人用奸計算計的作用,是起到正面教育及正能量作用的。但如果上了一定年齡,社會閱歷又非常豐富,且已經在社會上吃過很多虧的中老年人來讀的話,他們就有可能運用書中的計謀來算計別人或用來進行打擊報復,所以說老不讀三國也是有根本依據的。老年如夕陽紅的時刻,回看與細讀三國之時,每每想起當初青年或中年時刻,處理這事情,對待人與接物的時候是多麼不妥當。那就只會「拍大腿」的時刻,難免有一些後悔遺憾的情形,也給自己徒添傷悲。

「紅樓夢」就是大觀園裡家族多代人的愛恨糾葛史。更多熟記「林賈之間的憂傷類似愛情故事」。女性如果沉迷陷入其中,那就會覺得家庭生活,戀愛過程,婚姻生活,夫妻相處是多麼的糟心,為什麼不能像那人家「賈寶玉式」哥哥那樣暖人心。生活中我們沒有「林黛玉式」待遇,卻一直幻想有著這樣的情結。就像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沒收一些言情小說一樣,不要痴迷於這些愛情小說,努力學習其他東西,才是根本。

《三國演義》裡最突出的是計謀的運用,這裡的計策真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象美人計,離間計,空城計等等。人是在學習中成長,不斷的成熟,年齡大的人,由於閱歷深,所以相較年齡小的人心機要深。老年人學了這種計謀後,會很不招人待見。

年少時看紅樓,可能會導致提早看破紅塵,老時看三國,已經沒了那份雄心壯志了。小編這下懂了,但是作為女孩子的我年少時最愛讀紅樓了。

相關焦點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少不讀水滸這是因為少年閱歷淺,看不懂梁山好漢的貌合神離,也品不出利益角逐的人物悲哀,比如梁山排座次,心腹之人和有背景權勢之人得到宋江重用,不聽話、有自己想法的下屬則被宋江提防,這些厚黑的權謀之術,都是老狐狸最擅長的,十幾歲的孩子再厲害,也很難品出。
  •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滸,男不讀西遊 女不看紅樓」
    俗話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滸,男不讀西遊 女不看紅樓」是指在老者不適合讀《三國演義》,少年不應該讀《水滸傳》,男性不提倡看《西遊記》,女兒家不宜讀《紅樓夢》,究其原因其中到底有何含義?「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話出自大才子金聖歎之口,同時他也闡釋了原因,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尤其三國裡比較多的用到權術與謀略,老年人歷練豐富,老於事故,看了三國之後,更加心領神會,如果把權謀用在生活中會增加不穩定困素,更加老奸巨猾,其中孔明壯志未酬身先死,讓人感慨萬千,大有雖欲再創事業卻有心而無力,容易想太多鬱抑消沉,對老人的健康心態也有影響。
  •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自古有之,在我上中學的,歷史老師還告訴我們一句話: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做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最傑出代表,有"四大名著"之稱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什麼不讓特定年齡的人看呢?
  • 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說法,我們的教育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或者說是推卸責任,喜歡把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鮮為人知
    也正是因為這四本書的讀者極多,所以慢慢地便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一話流傳也極廣,被很多人引以為至理名言,但其實此句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是卻鮮為人知,而知道其中道理的人就更少了。
  • 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文化造詣,這四本書作為古代章回體小說的典範,為無數人稱頌翻閱,但是民間始終傳頌一句話,那就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什麼意思呢?青少年的模仿行為能力是非常強的,青少年看了裡面讓人熱血沸騰的情節,可能會可以去模仿,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來,所以說「少不讀水滸。」
  •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為什麼?
    那麼、為什麼會有「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的說法呢?其中又有啥值得三思的道理呢?《三國演義》的時代背景是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時期,當時皇權式微,諸侯割據,天下大亂,最後以曹操、劉備和孫權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對峙局面。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是為何?
    都說世事無絕對,然後有些警世名言還是值得細細體會的,比如這句「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就很有道理。一、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小說,書中人物鬥智鬥勇,各自精彩,情節很是引人入勝,對於青少年來說,仔細閱讀,體會個中謀略,激發建功立業之志,也是好的,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還經常閱讀此類小說,恐怕弊大於利。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四大名著包羅社會百態、人間萬象,自誕世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這梗咋來的?
    民間一直流傳著「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還有很多演繹版本。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大才子金聖歎,遍讀名著後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認為,人年紀大了,要是還讀《三國演義》,照著樣子學,必然使人與人之間設防,彼此失去信任,為了利益勾心鬥角。這句話很著名,金聖歎之後,民間出現很多演繹版本,又增加了新內涵,比如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 《紅樓夢》一書儘是兒女之情,而且女子都特別美。
  •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何意?下半句十人九不知,
    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在農村廣為流傳,裡面的人物故事,許多農村老人都能夠娓娓道來;並且農村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下句十人九不知,讀書背後有何玄機?完整的一句話應該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為什麼農村老人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讀書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嗎?答案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金聖歎所說,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他不僅評論過《水滸傳》,還評論過《西廂記》等很多著作,甚至我們今天看到的《推背圖》也有他的手筆,足以看出這個人看事物之透徹。那麼為什麼"少不讀水滸"呢?這是根據少年特點來說,成年人都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能夠獨立思考問題。而對於青少年來說,沒有走過社會,經歷過的事情少,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這本書會對他們有一定的誤導和迷惑性。首先,《水滸傳》這本書是反映農民起義的一本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一本禁書,在封建社會中,別說造反了,任何行差言錯都會有性命之憂。
  •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1、老不看三國:這人啊,一旦老了,就喜歡回憶往事,評價自己這一生遇到的人和事。人一旦到了一定歲數,就會自然的有一種看破人生的感覺,喜歡教育一下後生。但是看了三國以後,突然明白這裡面太多的陰謀詭計了,就跟老版《三國演義》主題曲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想得多了,難免老淚縱橫,不利於身體健康。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但是,民間卻流傳著「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這句話是誰說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寓意呢?金聖歎先生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何解?所以,人們不鼓勵少年人讀《水滸傳》,希望他們能夠安守本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而「老不看三國」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少不看水滸」正相反。
  •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那還有什麼書可看?
    論壇裡有關於「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討論,有朋友問:這是什麼道理?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很早的時候就聽過,具體什麼原因,其實我也沒有真正去研究過,看了朋友們的發言,我受了些啟發,說說我的想法:少不讀水滸,大概說的是年輕人血氣方剛、喜歡好勇鬥狠,水滸看多了,容易在外邊惹出事兒來。等年齡大些再看,經歷些世事的磨礪了,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自然就要好得多。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是誰說的你知道嗎?其實後面還有兩句
    其中趣味自然懂,但長大能有幾人能耐心去讀原著,懂裡面的酸甜苦辣、勾心鬥角、寫意風情喝金戈鐵馬等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我們時常聽起看到,沒詳細了解,卻莫名認為有點道理,可是連這是誰說的都不知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奇人金聖歎所說的,他笑轉科舉玩轉刑場,快意人生。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有何道理呢
    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從字面上我們就能夠直白地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但一直不知道這種說法的依據在於何處,為什麼少年不宜閱讀《水滸傳》,老年不宜閱讀《三國》。一、少不讀水滸水滸的一大特點,極其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這種真實不是那種現實主義的簡單的寫實,而是把這個世界扒了一層皮,進行刻骨描寫的真實。水滸的真實到什麼地步了?它寫盡了人性中的醜惡,而且是一針見血的那種。
  •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這四部名著能從恆河沙數的文學經典中脫穎而出,自然有其道理,它們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價值極高,可民間卻還有俗語說道,「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而不管是在何時,總不可能事事讓人順心,年少人不知輕重,本就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如果再看了這部鼓勵人反抗的《水滸》,指不定就能鬧出什麼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