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市場傳出新加坡淡馬錫準備賣出屈臣氏10% 股份的消息,價格約30億美元,近年喜歡收購線下店的騰訊、阿里都有可能競購。
換算下來,屈臣氏估值達到300億美元,約合2000億人民幣。跟中國聯通在A股上市的部分差不多高。
屈臣氏從1989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連鎖形式賣品牌保健品、美容產品、香水、化妝品等。2009、2011年開設內地第500、1000 家門店。到 2017 年底,在內地 454 個城市開設了 3271 家門店。從選址來看,此前屈臣氏開店主要是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的地區,近年來則像低線城市擴張。
從門店數量來看,屈臣氏已經是亞洲和歐洲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
2014 年 3 月,新加坡淡馬錫與香港和黃(後重組為長和)設立屈臣氏業務策略聯盟,以 440 億港元(當時約 376 億人民幣)收購屈臣氏 24.95% 股權。
但就從 2015 年開始,屈臣氏發展開始減速。
2014-2017 年,屈臣氏在中國區的店鋪數目仍保持高速增長,從 2088 家增加到 3271 家,增幅高達 57%。但是,整體營收一直維持在 210 億港元左右。2015 年,屈臣氏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5.1%,2016 年即使門店數量繼續擴張,屈臣氏中國全年營收仍然下降了 3.82%,首次出現負增長。從 2014 年以來,單店年均收入從 977 萬港元下滑到 666 萬港元。
圖:屈臣氏中國區經營情況
顯然,屈臣氏也受到了電商、網購的衝擊。
根據Euromonitor對中國化妝品銷售渠道的統計,從 2014 年到 2017 年,像屈臣氏這樣的日化專營店的市場份額維持在 19%、20% 左右,也就是說,是一個穩定的存量市場了。而電商渠道的佔比則從 16% 增長到 23%。
圖:化妝品銷售渠道佔比變化
在經歷了 2015、2016 年同店收入加速下滑的低谷之後,2017 年屈臣氏中國換了CEO,還加快了經營策略的調整。
例如,把部分銷量不好的國產品牌、自有品牌下架,改為引入更暢銷的品牌;又推出了一款名為「萵筍」的APP,打造一個美妝問答購物平臺,除了常規的線上售賣,產品中還專門設有 「Ask me」 視頻美妝諮詢板塊,用戶可以通過和美妝諮詢師在線問答的方式了解相關的美妝知識;入駐了美團、餓了麼、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甚至還聯合俏貓推出了上門化妝的服務。
今年 1 月,屈臣氏跟網易嚴選還合開了一家零售店。按照屈臣氏的說法,與嚴選合作是想實現「個護健康和居家日用兩大重點品類的互補」。
從?2018 年的半年報來看,這些措施應該是有效的。屈臣氏中國在 2018 年上半年收入 125.53 億港元,同比增長 17%,利潤也同比增長了 13%,同店收入也扭轉頹勢,同比增長 2%。
如果對應 2017 年營收 1328 億、盈利 126 億元人民幣,屈臣氏的市盈率為 15 倍。
乍看上去價格是很高,畢竟中國聯通也就 2200 億的市值,其中還得感謝A股最近的好行情。但跟業務相似的公司比較一下,其實並不貴。
圖:同業經營情況比較
跟屈臣氏比較接近的公司,例如資生堂。當然,資生堂的門店全賣自己的產品,2018 年營收 673 億、盈利 38 億人民幣,都創了歷史新高,目前市值 1800 億,市盈率 47 倍,3 倍於屈臣氏。即使考慮到資生堂是自有品牌、享受一定溢價,應該也是貴了的。
而 A股上的膜法世家,單品賣面膜,線上銷售渠道包括唯品會、天貓、淘寶、京東、聚美優品等電商平臺,線下也有直營店、商場、超市渠道,截至 2017 年 10 月 31 日有 158 家門店,但超過 80% 收入仍然來自電商渠道。2017 年 1-10 月收入 7 億、盈利 2.2 億,估值 56 億,市盈率 21 倍。
還可以跟連鎖藥店比。藥店保健品、藥品的品類豐富,客單價比較高,應該是最接近屈臣氏的情況等。A股上的上海醫藥,截至 2017 年底有 1892 家藥店,藥品銷售收入 52 億,只佔其總收入的 4%。從整體上說,上海醫藥 2017 年盈利 41 億,市值 617 億,市盈率 15 倍左右,確實跟屈臣氏的估值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