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越來越多但收入增長停滯的屈臣氏,為什麼還能估值 2000 億?

2020-12-17 網易新聞

3月20日,市場傳出新加坡淡馬錫準備賣出屈臣氏10% 股份的消息,價格約30億美元,近年喜歡收購線下店的騰訊、阿里都有可能競購。

換算下來,屈臣氏估值達到300億美元,約合2000億人民幣。跟中國聯通在A股上市的部分差不多高。

屈臣氏從1989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連鎖形式賣品牌保健品、美容產品、香水、化妝品等。2009、2011年開設內地第500、1000 家門店。到 2017 年底,在內地 454 個城市開設了 3271 家門店。從選址來看,此前屈臣氏開店主要是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的地區,近年來則像低線城市擴張。

從門店數量來看,屈臣氏已經是亞洲和歐洲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

2014 年 3 月,新加坡淡馬錫與香港和黃(後重組為長和)設立屈臣氏業務策略聯盟,以 440 億港元(當時約 376 億人民幣)收購屈臣氏 24.95% 股權。

但就從 2015 年開始,屈臣氏發展開始減速。

2014-2017 年,屈臣氏在中國區的店鋪數目仍保持高速增長,從 2088 家增加到 3271 家,增幅高達 57%。但是,整體營收一直維持在 210 億港元左右。2015 年,屈臣氏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5.1%,2016 年即使門店數量繼續擴張,屈臣氏中國全年營收仍然下降了 3.82%,首次出現負增長。從 2014 年以來,單店年均收入從 977 萬港元下滑到 666 萬港元。

圖:屈臣氏中國區經營情況

顯然,屈臣氏也受到了電商、網購的衝擊。

根據Euromonitor對中國化妝品銷售渠道的統計,從 2014 年到 2017 年,像屈臣氏這樣的日化專營店的市場份額維持在 19%、20% 左右,也就是說,是一個穩定的存量市場了。而電商渠道的佔比則從 16% 增長到 23%。

圖:化妝品銷售渠道佔比變化

在經歷了 2015、2016 年同店收入加速下滑的低谷之後,2017 年屈臣氏中國換了CEO,還加快了經營策略的調整。

例如,把部分銷量不好的國產品牌、自有品牌下架,改為引入更暢銷的品牌;又推出了一款名為「萵筍」的APP,打造一個美妝問答購物平臺,除了常規的線上售賣,產品中還專門設有 「Ask me」 視頻美妝諮詢板塊,用戶可以通過和美妝諮詢師在線問答的方式了解相關的美妝知識;入駐了美團、餓了麼、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甚至還聯合俏貓推出了上門化妝的服務。

今年 1 月,屈臣氏跟網易嚴選還合開了一家零售店。按照屈臣氏的說法,與嚴選合作是想實現「個護健康和居家日用兩大重點品類的互補」。

從?2018 年的半年報來看,這些措施應該是有效的。屈臣氏中國在 2018 年上半年收入 125.53 億港元,同比增長 17%,利潤也同比增長了 13%,同店收入也扭轉頹勢,同比增長 2%。

如果對應 2017 年營收 1328 億、盈利 126 億元人民幣,屈臣氏的市盈率為 15 倍。

乍看上去價格是很高,畢竟中國聯通也就 2200 億的市值,其中還得感謝A股最近的好行情。但跟業務相似的公司比較一下,其實並不貴。

圖:同業經營情況比較

跟屈臣氏比較接近的公司,例如資生堂。當然,資生堂的門店全賣自己的產品,2018 年營收 673 億、盈利 38 億人民幣,都創了歷史新高,目前市值 1800 億,市盈率 47 倍,3 倍於屈臣氏。即使考慮到資生堂是自有品牌、享受一定溢價,應該也是貴了的。

而 A股上的膜法世家,單品賣面膜,線上銷售渠道包括唯品會、天貓、淘寶、京東、聚美優品等電商平臺,線下也有直營店、商場、超市渠道,截至 2017 年 10 月 31 日有 158 家門店,但超過 80% 收入仍然來自電商渠道。2017 年 1-10 月收入 7 億、盈利 2.2 億,估值 56 億,市盈率 21 倍。

還可以跟連鎖藥店比。藥店保健品、藥品的品類豐富,客單價比較高,應該是最接近屈臣氏的情況等。A股上的上海醫藥,截至 2017 年底有 1892 家藥店,藥品銷售收入 52 億,只佔其總收入的 4%。從整體上說,上海醫藥 2017 年盈利 41 億,市值 617 億,市盈率 15 倍左右,確實跟屈臣氏的估值接近。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責任編輯:姜曉雯_NQ1932

相關焦點

  • 估值沒談攏,淡馬錫擱置出售屈臣氏股權
    今年1月,據知情人士透露,淡馬錫在收到幾名潛在收購方的意向後,決意出售所持有的屈臣氏股份,可選方案中包括出售所持全數25%的股權。到3月20日,又有外媒報導稱騰訊及阿里巴巴有意競購淡馬錫所持的屈臣氏10%股權,估值約為30億美元。阿里、騰訊均未對該消息作出置評。
  • 家樂福被接盤,下一個輪到麥德龍屈臣氏?
    原創:陳鄧新文 | 鋅刻度記者 陳鄧新1.2015年,麥德龍集團營業收入尚能保持592.19億歐元,到了2018年營業收入降為365.3億歐元,相比歷史巔峰時刻少了約44.25%。
  • 喜茶估值超160億;羅永浩6000萬牽手抖音;屈臣氏門店業績回升;叮咚...
    出品 | 零售老闆內參 微信ID:lslb168喜茶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由高瓴資本和Coatue(蔻圖資本)聯合領投,投後估值或將超過160億元。喜茶官方表示:「沒有回應,暫無更多信息提供」。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喜茶的估值已從90億大踏步到160億,暴漲了近8成。
  • 中國市場不好做,屈臣氏要去印尼開20家門店
    新店計劃開在當地城市的大型商場中,還計劃在峇里島開設一家獨立門店。每家門店計劃投入100億印尼盾(約500萬人民幣)。此前,屈臣氏在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家門店開設在2006年,但是在2013到2014年間才開始大規模擴張30家。屈臣氏方面表示,在印尼,計劃以後每年都開出15到20家門店,明年(2017年)年初在印尼開設一家網上商城。
  • 「賤賣」屈臣氏,可能是李嘉誠最憋屈的一筆生意了
    2013年底,傳聞屈臣氏準備在2014上半年,於香港、倫敦兩地同步上市,集資最多780億港幣。當時屈臣氏的整體估值,在1920億港幣到3120億港幣之間。因為折算下來,此次交易屈臣氏整體估值僅為約1770億港幣,大幅低於市場對屈臣氏的估值區間。而彼時屈臣氏旗下門店過萬,不僅是和黃核心資產之一,也在和黃所有業務裡業績貢獻第一。
  • 一夜「暴跌」33億,卻要「甩鍋」疫情?屈臣氏到底有多「煩人」?
    作為中國最大的個護美容連鎖品牌,屈臣氏的大名應該無人不知了,而屈臣氏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的產品實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那無處不在的門店。光是中國市場,就開了近4000家門店,想不知道都很難!由於疫情的影響,有很多企業上半年的收入都不是十分理想,很多人都將原因歸咎於疫情。但是從事實出發,有部分企業營收下降,和疫情的關係其實並不大。而屈臣氏就是其中一員,明明是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足,卻偏偏要「甩鍋」疫情。前幾天,屈臣氏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而此份報告,也被稱為歷史最難看成績單。
  • 以藥店起家的屈臣氏,年入800億,屈臣氏是如何俘獲年輕人的心
    1963年,香港和記企業收購了屈臣氏的大部分股權,幫助屈臣氏進行土地的開發與建設,屈臣氏的資產也因此越來越多,1972年,屈臣氏甚至併購了全港最具規模的連鎖超市之一百佳超市。其後幾年,屈臣氏繼續購買土地和併購工廠,逐漸成為香港財力驚人的企業集團。
  • 淡馬錫擬售10%的屈臣氏股權:這筆生意 李嘉誠不甘心
    屈臣氏,則是李嘉誠的長江和記旗下連鎖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經營體系之一。2014年3月,淡馬錫以440億港元購入屈臣氏約25%股權。這次收購,淡馬錫可謂撿了個大便宜。2013年底,傳聞屈臣氏準備在2014上半年,於香港、倫敦兩地同步上市,集資最多780億港幣。當時屈臣氏的整體估值,在1920億港幣到3120億港幣之間。
  • 屈臣氏怎麼了?銷量下降30%,這群人成一大「敗筆」?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女生,開始追求精緻的生活,她們不僅愛好買衣服,在化妝品方面也願意「下血本」。為了滿足廣大女性的需求,目前,美妝店也是遍地開花,而在美妝領域,有一個品牌不得不被提及,那就是屈臣氏。而屈臣氏也是一家外來品牌,以英國藥店起家,在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屈臣氏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猛,門店數量不斷增加,會員規模也超過了上萬人。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屈臣氏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經達到了3947個。隨著門店、會員數量的激增,讓屈臣氏在中國市場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大,其業績也得到了快速增長。
  • 阿里騰訊看中屈臣氏什麼
    來源:北京商報在屈臣氏大規模轉型試水之際,3月20日,有消息稱,淡馬錫正考慮以30億美元出售屈臣氏的持股,騰訊及阿里可能會參與競購。對此,阿里、屈臣氏兩家公司均回應稱「對市場傳言不予置評」。分析認為,若屈臣氏獲取其中一家投資,可以拓寬其渠道,此外,無論阿里與騰訊是否真的參與了競購,兩大巨頭都為屈臣氏賺足了眼球。大佬「高頻」動作根據媒體報導,知情人士表示,騰訊在內的財團正考慮競購淡馬錫擬出售的屈臣氏股份。此外,由於尚未做出最終決定,所以潛在買家不一定會提出切實的報價。估值預期差異可能會讓交易難以達成,而淡馬錫仍可能決定保留該股份。
  • 「香餑餑」屈臣氏
    謀求上市這不是屈臣氏第一次股權易手。2014年3月,和記黃埔就發布公告稱,淡馬錫認購屈臣氏控股24.95%間接股本權益,而彼時屈臣氏的估值為1770億港元,淡馬錫以440億港元買入屈臣氏股份。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畢竟此時,市場剛剛得到屈臣氏計劃上市的消息。
  • 中年屈臣氏的自救與蛻變:開賣小米產品
    2016年屈臣氏在內地新增446家新店,門店總數達到2929家,業績增速卻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從2015年到2017年,屈臣氏中國內地市場業績增幅一路從9%跌倒了-3.82%、-4.00%。對於業績負增長的原因,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在其2016年年報中提到,屈臣氏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的收益為209.14億港元,佔零售總收入的13.8%,同比增加4%;稅前淨利潤為45.56億港元,同比減少了7%,原因是「同比店鋪銷售額跌幅和經營成本較高」,從而抵消了收入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財報中披露的「同比店鋪銷售額下跌」,屈臣氏品牌與品類結構老化,近年來一直被消費者詬病。
  • 開賣小米產品,中年屈臣氏的自救與蛻變
    從財報來看,屈臣氏近三年大陸地區店鋪銷售額一直處於下降狀態。 2016年屈臣氏在內地新增446家新店,門店總數達到2929家,業績增速卻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從2015年到2017年,屈臣氏中國內地市場業績增幅一路從9%跌倒了-3.82%、-4.00%。
  • 門店過萬月入百億,卻成最「憋屈」的一筆投資
    而線下美妝連鎖店鋪設最多的要屬屈臣氏,屈臣氏每年計劃新開門店1300家,業績上從2017年開始出現良好增長態勢。根據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發布的報告,屈臣氏去年的銷售額達到1689.1億港元,約合1444億元人民幣,平均每月120億元。相信許多女孩都喜歡去屈臣氏購物,但許多人不知道這個世界聞名的連鎖店也是李嘉誠的資產。
  • 英國和香港局勢不穩 淡馬錫暫時不賣屈臣氏股份了
    Watson Group 屈臣氏集團的進程受挫。在英國脫歐前景不明以及香港眾所周知局面的雙重壓力下,淡馬錫因未能與潛在投資者在屈臣氏集團的估值上達成共識而打算暫時擱置交易。該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在2014年3月以440億港元(約合56億美元)向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1.HK)的前身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收購屈臣氏集團近1/4股權,給予標的1,760億港元(約合224.5億美元)的估值。在此之前,和黃先後放棄了出售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和整體上市的計劃。
  • 屈臣氏中國區業績連降 線下門店轉型待考
    據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公司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長江和記實業公司零售部門收益總額與去年同期相近,為735.57億港元,EBITDA及EBIT分別為65.27億港元和52.32億港元,同比分別減少1%及2%。財報解釋原因為匯率影響,以當地貨幣計,上述三個指標分別增加3%、3%及1%。
  • 屈臣氏集團拉騰訊進朋友圈,百佳、永輝超市70多家門店將更名!
    10月25日下午,香港股市收盤後,李嘉誠旗下屈臣氏集團、永輝以及騰訊在廣州聯合宣布,三方將組建新合營公司「百佳永輝」。根據協議,在三方新合營公司中,屈臣氏集團、永輝、騰訊三方的持股比例分別為 40:50:10,新合營公司將整合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永輝旗下Bravo永輝超市在廣東的70多家商超業務,之後這70多家門店也將陸續更名為「百佳永輝」。
  • 改革措施初見成效 屈臣氏內地上半年店鋪銷售額跌幅明顯收窄
    屈臣氏中國市場的業績正在好轉。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屈臣氏上半年收入總額為838.74億港元,同比增長14%。截止2018年上半年,屈臣氏在24個市場經營著超過1.44萬家店鋪,較去年同期增加7%,同比店鋪銷售增長為2.3%。其中,屈臣氏中國內地獲得了雙位數增長,收入總額為123.53億港元,同比增長16%(以人民幣計算增長7%)。內地門店增長更快,同步增長12%達到3377家。雖然內地同比店鋪銷售額增長幅度為負,但跌幅明顯收窄,從去年的-6.2%收窄至-1.4%。
  • 屈臣氏旗下美妝店Marionnaud有望進入內地,李嘉誠為其豪擲53億
    屈臣氏中國相關負責人並沒有對界面新聞否認這一說法,並表示具體開店時間尚未確定。Marionnaud在中國可能並沒有什麼知名度,但在法國,它是與絲芙蘭、NOCIBE齊名的三大美妝集合連鎖店之一。品牌創立於1984年,2005年1月14日,被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的子公司屈臣氏集團以5.34億歐元(以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約53億元)收購了90.69%的股份。
  • 封格快報 | 歐萊雅集團發布全年業績,屈臣氏或將推出無人零售門店
    歐萊雅集團發布全年業績在截至 12 月 31 日的 12 個月內,法國美妝巨頭歐萊雅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 0.7% 至 260.2 億歐元,其中電商渠道銷售額大漲 33.6% 至 20 億歐元,可比銷售額增長 4.8%,淨利潤則同比大增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