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人遇到喜歡的東西時,凡人總要感嘆,文人總要作詩詞。明月,花,河流,大山,酒,這些都是古代人寫詩作詞經常用到的題材,中華詩詞大會上的飛花令經常選擇這些文字做令頭,荔枝做令頭,真不多,但歷史上很多詩人鍾愛這種美味的水果,但是由於這種東西生長的地區靠南方,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時詩正值興盛,當經濟中心在南方時,詞比較興盛,所以留下的寫荔枝的詩不多,宋詞倒是很多。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是描述荔枝最有名的詩句了。是蘇東坡被貶到惠州時所做(今廣東惠陽)。說起這句詩,蘇東坡本來是抄襲人家本地人的俗語,原來叫一顆荔枝三把火,說吃荔枝容易上火,但蘇東坡之前在京城做尚書,聽不懂粵語,把人家的意思理解成好客的含義,讓他多吃,加上他本人也挺喜歡吃荔枝,寫了這首詩來讚美荔枝。
其實寫這首詩時蘇軾的心情並不快樂,當時因為和宋哲宗政見不和,被貶謫到惠州,惠州的地理位置相當接近香港,在當時是荒蠻之地。被貶到這樣的地方哪裡會開心那!這時蘇軾開始考慮要不要離世做一個閒人,可是他胸中的憂國憂民的激雷讓他進退兩難,無法排遣,結果悲極生樂,借著喜歡吃荔枝這股勁寫下了這首詩,想要告訴宋哲宗,我過得很好,不用擔心!實際上是和宋哲宗鬥氣呢!蘇軾真是一個足夠天真爛漫的人。宋哲宗後來還是不想讓他好過,竟然把他貶到海南去充軍,實在是坎坷。
荔枝有多好吃呢?白居易給出了答案,在《荔枝圖序》裡面,白居易的作品一向通俗易懂,作完要給老奶奶讀一讀,老奶奶懂了,他才讓作品見於世。「瓤肉瑩白如晶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醴酪是一種用麥芽糖調製的杏仁粥,也可以是一種美酒。「大略如彼,其實過之」,這種美味也是白居易描繪不出來的了。白居易的仕途比較順利,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寫《賦得古原草送別》寫的太好了被人稱讚:憑這種文採在京城要居住下來很容易。可就連仕途順利,吃過了各種美食的白居易都稱讚荔枝的美味,可想而知這荔枝有多好吃。況且白居易吃的荔枝只是「荔枝生於巴峽間」的荔枝,並非荔枝最好的產地,荔枝最好生於亞熱帶,而蘇軾那個地方的荔枝才是最上品的,那麼蘇軾對荔枝的喜愛和所寫的詩句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晚唐杜牧《過華清宮》其中之一的句子。寫的是杜牧自己親眼見到的場景,回望長安全是富麗堂皇的建築,路上的關門因為怕耽誤那一騎紅塵的行程和皇上喜歡看到的妃子笑而紛紛打開,只見快馬上的人拼命敲著馬肚連續換騎來運送荔枝。這首詩是杜牧批判了唐朝當時統治者唐玄宗沉迷女色,只顧楊貴妃的昏庸場景,楊貴妃喜歡吃荔枝,也是可以想像到荔枝的美味。可之後不久,安史之亂發生了,唐朝隨之走向衰落,可能唐朝的衰落和荔枝的美味也有間接關係吧,也足以見到古人對荔枝的偏愛。
宋詞中寫荔枝的更多了,小編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大家要是對荔枝的詞感興趣,可以百度一下,只要你仔細分析一下他們寫的句子的意思,你就會看到古人對荔枝滿滿的偏愛。小夥伴們,你們可以找到古人寫蘋果,香蕉,橘子,梨的詩詞嗎,哈哈,不多吧。大家對荔枝還有哪些了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給小編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