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2020-12-12 名為東哥

我們在上中學時就學過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仁人志士或一個君子,應該在天下人之前憂慮,在天下人之後享樂。

這句話充分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無私胸懷。他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願為天下的人們的幸福而奮鬥的一種濃濃的家國情懷。

下面讓我們重溫這一名段:

原文選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唉!我曾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作者寫本篇時,正是仕途不順之時,她雖身處江湖,心繫國家,身在逆境,卻不放棄心中的理想,他以頑強意志,克服困難,迎難而上。

可以說範仲淹之所以能寫出這樣名話也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家國情懷是分不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就是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高尚品質,可以說是範仲淹一生作人的行為準則,對今天的人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觀,更是我們新時代領導幹部所應具備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時刻為人民利益著想,要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祠
    後樂堂,和先憂閣的名字都取自與範文正最為著名的嶽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少有大節」,連歲苦讀。慶曆六年,應滕子京之邀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範仲淹特別善於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範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範文正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言名句,讓人世世代代的傳頌,也因為其憂國憂民的大情懷被人牢記。
  •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就是範仲淹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被眾人所知,他就是範仲淹文/疏影小說講解 圖/網絡一句先聽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個人對百姓的擔憂,也可以通過這一句看出,這個人是十分無私的,凡事以天下為主,自己為後,這個人就是範仲淹,我們在小的時候學過很多他的詩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為何而來?
    大家好,我是珍小妹,今天我帶你了解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範仲淹,字希文,吳縣人,生於989年,卒於1052年。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常常只能吃到稀粥和鹹菜,但他很有志氣,發憤自學,慨然有志於天下。
  • 紅色朗讀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仁宗朝的大臣範仲淹有感於當時社會上敢於擔當大任之人少之又少的現狀,在寫作《嶽陽樓記》時,見景抒情而發出的一聲感慨。範仲淹生活的北宋仁宗朝是個並不太平的時代。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憂樂觀」之詮釋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表現。為什麼呢?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自律狂人:範仲淹
    《嶽陽樓記》裡,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一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另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都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所寫的。而他也的確做到了他所說的那樣,把天下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
  • 江南三大名樓之嶽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真正名動天下的,不是其建築特色,也不是那壯麗的景色,而是範仲淹《嶽陽樓記》裡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嶽陽樓記》之所以被千古傳頌,主要原因是它的「先憂後樂」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非常崇高。
  •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範仲淹: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偉大人物
    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範仲淹了,他讓我們知道最深的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以前都沒有非常深刻的去了解她,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範仲淹的歷史故事,相信通過這次的探討,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穫,同時也會對她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說幾分鐘燕這個人我們所有人應該對它都不會感到很陌生,因為他和李白一樣,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詩人。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得體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取自是宋代的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意思是首先要做的是為天下所有人排憂解難,後來才能和他們一起歡樂,這是作者愛國愛民的情懷體現。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無憂無慮,結果呢?當時的執政者的昏庸,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人們的憂愁之上,他們不明白人民是水,他們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每一個朝代的人民都是在水深火熱之中,都是沒有人格的。國家是我們每個人的棲身之處,一個國家的興盛才能讓我們人格的提升。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人民有人格嗎?準確的回答是沒有。因為執政者無道。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會兒,命人取帛五方,親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話,賜予範文從,並說:「免除你五次死罪!」這個故事反映了範仲淹本人及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先憂後樂」的精神,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直到今天,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依然被選入中學課本,成為必讀的經典名篇。
  •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的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記得《嶽陽樓記》中有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千古名句,若非高尚正直之人,是寫不出來的,這個人就是北宋文學家和政治家--範仲淹。北宋和西夏和談後,範仲淹就又被調回了朝廷,而這時的北宋朝廷已經十分腐敗,範仲淹十分痛心,後來,範仲淹便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向宋仁宗寫下了治國之策,重點主張官吏治理,這項政策很快被宋仁宗採納,於是範仲淹就開始調整官僚機構,對不合適的官員一律撤職處理,大力提倡廉潔節省,杜絕貪汙腐敗之風。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早已成為傳誦千古的佳話了,它不僅僅是封建王朝時期,輔佐君王的士大夫們應具備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更是今天身為國家主人的我們應該具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中華民族為何屢受挫折而不衰,數遇磨難而不餒。
  • 《枕上書》東華帝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在工作和職責上,帝君大概就是如此吧。但那是並非男女之愛,只是一種對心愛寵物的格外在意吧。所以在姬蘅來了之後,帝君的確對它疏遠了。至於帝君和姬蘅這樁婚事,帝君可不是那種得過且過,不喜歡也可以忍著不說的人。他之所以答應,一半是因為礙著魔族的面子,為了四海八荒的平靜,另一半則是因為姬蘅父親的原因,還有就是姬蘅也表明了自己要逃婚的意思。所以帝君才會把姬蘅接上九重天。
  • 原創|樂民之樂 憂民之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梁惠王上》篇裡,孟子見梁惠王於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在《梁惠王下》篇其他章節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體體現在哪?
    自古以來,憂國之興衰,心懷天下蒼生之疾苦是無數仁人志士個人修養之要 ,心憂天下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規範之一,而立志於為天下的興亡而奮鬥不已、為天下民眾之安康而捨生取義,甚至殺身成仁者比比皆是,因此胸懷天下的憂患意識成為歷史上傑出人物的共性之一,而崇高的天下觀更是成為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
  • 錢校長寄語畢業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錢校長給所有畢業生贈言:「希望你們走上社會以後,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多想一想我們的祖國現在『憂』的是什麼,中國的老百姓現在『憂』的是什麼;希望你們能 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用你們的所學去了解中國之『憂』,回報祖國,服務人民。」  錢校長的一字一句,語重心長,給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家長、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一生愁苦,用詩酒作伴
    文/夢天天導語: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千古,但是能讓我們對他記憶更加深刻的,定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初中語文考試中反覆出現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