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無煩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
般若也好,道也好,既然被人定義出來,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必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學習,了解,掌握其中規律,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六祖在第二品中詳細講解「般若」。般若呀,很多人都想明白,明白之後就能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該怎麼做,心不妄動了,頭腦不妄想了,什麼事情都能合情合理的解決了,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哪裡肯好好地觀照自己的心,哪裡肯靜下心來好好地反省自己,把自己身上那些不合理的行為習慣去除掉。人們心裏面想著「佛」,嘴上說著「佛」,行動上沒有一點「佛」,這是最大的不幸,最大的錯誤,來看看六祖是如何通過一些文字語言讓世人傳遞「善知識」。
六祖說道,善知識呀,那種般若智慧呀,人人都有,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從始至終都伴隨著你,為什麼見不到呢?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所以需要用這些表面的文字做引子,引導人們走上認知自我的路。世人本就一樣,哪裡有什麼愚人、智人,心中的佛性一樣,釋迦牟尼在每個人的心裡,淨土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為什麼就產生了這麼多的區別,只是因為「迷悟不同」。有人心迷,有人心悟,迷時心中只有萬般煩惱,悟時心中唯有般若智慧,所以才有那智愚之分。凡夫本就是佛,佛本就是凡夫;煩惱本就是菩提,菩提本就是煩惱;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說到底還是未見本性,見了大道歸一,得道成佛,未見行諸小道,還與那八萬四千煩惱爭鬥。
這一般若品必要好好讀,是對《金剛經》的解釋,是讓世人通過一些可行的方法去識得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六祖說了句狠話,世人天天嘴裡念著般若經,卻不識得自然本性,猶如飢餓的人整天說著飯食卻終究不能夠飽一樣。若只是嘴裡說這說那,沒有一點行動力,那趁早該幹嘛幹嘛,一點都不真誠,還想識得自然本性,做大夢去吧。若是真想識得自然本性,這第二品「般若」需要每天誦讀,每個人的感悟皆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心中的觀念寫下來,做好筆記,再到現實生活中實踐,不斷問問自己的心,結合別人的生活做出比較,這才是一條知行合一的方法,否則說一輩子都沒有任何用處,白搭。
六祖接下來對「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段文字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把最深刻的智慧,用人們能理解的文字語言加以解釋。即使對佛教思想沒有了解的朋友也能從中得到一些領悟,對佛教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有過了解的朋友更要好好讀讀這一品,詳細的就不多寫了。這一品最後作出了總結,便是這《無相頌》,對「般若」的解釋,對「自性」的實修。開頭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就是見到了自我本心本性,如此便如那太陽處在虛空之中,般若智慧照亮四方,度己度人,大家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