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2020-12-13 曉十說思想

世上無煩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

般若也好,道也好,既然被人定義出來,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必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學習,了解,掌握其中規律,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六祖在第二品中詳細講解「般若」。般若呀,很多人都想明白,明白之後就能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該怎麼做,心不妄動了,頭腦不妄想了,什麼事情都能合情合理的解決了,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哪裡肯好好地觀照自己的心,哪裡肯靜下心來好好地反省自己,把自己身上那些不合理的行為習慣去除掉。人們心裏面想著「佛」,嘴上說著「佛」,行動上沒有一點「佛」,這是最大的不幸,最大的錯誤,來看看六祖是如何通過一些文字語言讓世人傳遞「善知識」。

六祖說道,善知識呀,那種般若智慧呀,人人都有,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從始至終都伴隨著你,為什麼見不到呢?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所以需要用這些表面的文字做引子,引導人們走上認知自我的路。世人本就一樣,哪裡有什麼愚人、智人,心中的佛性一樣,釋迦牟尼在每個人的心裡,淨土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為什麼就產生了這麼多的區別,只是因為「迷悟不同」。有人心迷,有人心悟,迷時心中只有萬般煩惱,悟時心中唯有般若智慧,所以才有那智愚之分。凡夫本就是佛,佛本就是凡夫;煩惱本就是菩提,菩提本就是煩惱;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說到底還是未見本性,見了大道歸一,得道成佛,未見行諸小道,還與那八萬四千煩惱爭鬥。

這一般若品必要好好讀,是對《金剛經》的解釋,是讓世人通過一些可行的方法去識得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六祖說了句狠話,世人天天嘴裡念著般若經,卻不識得自然本性,猶如飢餓的人整天說著飯食卻終究不能夠飽一樣。若只是嘴裡說這說那,沒有一點行動力,那趁早該幹嘛幹嘛,一點都不真誠,還想識得自然本性,做大夢去吧。若是真想識得自然本性,這第二品「般若」需要每天誦讀,每個人的感悟皆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心中的觀念寫下來,做好筆記,再到現實生活中實踐,不斷問問自己的心,結合別人的生活做出比較,這才是一條知行合一的方法,否則說一輩子都沒有任何用處,白搭。

六祖接下來對「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段文字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把最深刻的智慧,用人們能理解的文字語言加以解釋。即使對佛教思想沒有了解的朋友也能從中得到一些領悟,對佛教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有過了解的朋友更要好好讀讀這一品,詳細的就不多寫了。這一品最後作出了總結,便是這《無相頌》,對「般若」的解釋,對「自性」的實修。開頭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就是見到了自我本心本性,如此便如那太陽處在虛空之中,般若智慧照亮四方,度己度人,大家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在眾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眾生本來具足,清淨,不生不滅。眾生假如能證悟到,便成佛了。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只因為迷。《壇經》中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見《般若品》)。眾生因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顯現,這要有善知識的開導。所以在禪宗的修行中,很重視參方行腳,尋師訪道。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 《壇經》濃縮33句精華,六祖慧能的般若智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翻譯:只要修持《金剛經》,就能夠發現自己的佛性,當下成佛。3、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翻譯:從自己心裡經常產生智慧,能不離開自身的佛性,就是在耕種福田。8、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翻譯:要想學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輕視初學者。最下等的人也許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許會埋沒智慧。如果輕視初學者,就有無限大的罪過。
  • 佛教 般若?般若!到底什麼是般若?
    《法寶壇經》第27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應韶州刺史韋琚大人的請求,升座說法,為大眾宣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
  • 宣化上人開示:般若智慧指的是什麼?
    常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什麼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說的般若,是梵語,在唐朝的中國話,就叫智慧。常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一念愚即般若絕」,你若一念愚痴了,般若就斷絕了。斷絕是個比喻,並不是真正地斷絕了。因為真正的智慧,沒有生,也沒有滅,怎麼會斷絕呢?這是個比喻,就是在你愚痴的時候,般若不現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痴了,不迷了,這就是般若生。怎麼叫迷呢?舉一個例子來講。
  • 「般若智」與「大悲心」是什麼?
    這種通達諸法皆空的洞察力,便謂之般若。藉此般若而達致解脫彼岸,便謂之般若波羅蜜。般若智之體悟般若,一般譯作「超越智慧」,亦有稱之為「解脫智慧」,此即不同於世間之智慧,而是了達諸法皆空的智慧。波羅蜜,一般譯作「到彼岸」,意即完成之義。般若波羅蜜即是以智慧到達解脫彼岸。何謂彼岸?
  • 大品般若|壇經說「無念為宗」,般若經中「無所念」都什麼意思?
    大品般若|壇經說「無念為宗「,般若經中「無所念」都什麼意思?據歷史記載,《般若經》在印度大乘教中出現最早,又有《大品般若經》與《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具有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其中《六祖壇經》中六祖禪法有三句口訣,三句口訣即是「六祖禪法」中的核心思想。對此,學佛修行者我們應該如何從中理解呢?本文依據大德高僧淨慧長老的《入禪之門》一書中,講述六祖禪法,來分享「般若經」和「壇經」中的幾點內容。
  • 月光寶盒的穿越口訣為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03
    打開月光寶盒,大喊「般若波羅蜜」,到底是啥意思?本期進入到《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這一品比較長,依然分成上下兩集來說。———第二品 般若 上集———惠能大師云:第二天,韶州刺史韋他們又來上課了。我上座之後,讓他們都靜靜,把心裡放空,今天我要給他們講,究竟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 般若智慧的運用,值得收藏
    前兩天我們講了什麼是般若智慧,也證得了我們本來既是般若作品也是般若智慧。我們的目標不是為了得到般若智慧,得到之後是為了運用,今天我們就講:般若智慧的運用。我前面講過,般若智慧不但能製造萬物,還能夠駕馭萬物。般若智慧就相當於能夠操縱電腦的人。
  • 佛教 般若智慧猶如偉大的母親能出生萬法,那萬法的父親又是誰?
    《法寶壇經》第33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講了六祖慧能大師關於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的教言,接著六祖慧能大師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發出讚嘆!
  • 般若是智慧的代表詞,那麼自以為是的般若又是什麼?
    今天邁入我們《心經》的第四個主題:何為般若。這個「般若」,是因為尊重和多義,所以沒有翻譯過來。但是沒有翻譯,它就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很多人讀誦經典,學修佛法,就會問什麼是「般若」。還有的人很有意思,問什麼是般若,他說法師啥叫「般若」。因為讀到漢語裡邊來,往往容易讀成一般兩般的般。
  •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南華寺(蘇軾)云何見祖師,要識本來面。亭亭塔中人,問我何所見。可憐明上座,萬法了一電。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積修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禪宗主張「真如緣起」、「一切本空」 , 堅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思想和「頓悟」 的修方式,隨緣自適的人生觀和超凡絕塵的生活思想。
  • 「般若」是什麼?
    般若--是梵語,通常翻譯為「智慧」,但這不同於一般世間人所了解的智慧。為了區別起見,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簡稱為「般若智」或「般若」。般若,是證得法界實相的自性本心之後,了解此心種種體性所得的智慧;這個智慧又名總相智,亦名根本無分別智。
  • 什麼是般若,般若智慧從何產生,不要錯用了心思
    經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來去自由自在,心的本質在於無阻無滯,通達萬物,這就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任何般若智慧,都是從人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不是從外面而來,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做真性自用,一樣真了,一切都真。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本來都具足;只是因為心中都被境相所迷,不能開悟。要知道所謂愚人和智者,他們之間的佛性並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悟性的不同,所以才有愚和智的差別。
  • 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
    大家先探討什麼是般若智慧,如何通過修行來增強。般若智慧都有什麼特點和規律,不摸清規律怎麼修呀!誰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呀?大家要開動腦筋呀!今天師父與大家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無論是經書記載還是大德開示,對於般若智慧的解釋就是:有別於世智辯聰。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詳細的解釋了,只是說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圓滿成佛了,也可以明白宇宙實相與生命實相了。
  •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如何看待?我們的人生又該如何
    出家修行的那些大師,有時候教導弟子,總是說道「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那麼「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表面上看,就是當你有了愚蠢的念頭,也就意味著智慧滅絕了,當你有了智慧的念頭,智慧也就隨之產生了。
  • 時照解讀《六祖壇經》——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佛偈?
    2016年~2017年間,時照禪師以她的親身經歷對《六祖壇經》做了獨特的詮釋。讓我們跟隨時照禪師,走進六祖的世界。這裡有兩個名詞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一、般若「般若」是梵文的音譯。在佛教裡面,「般若」通常翻譯為「智慧」。在真正的修行人眼裡,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萬法,方便講叫智慧。就是說,面對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事情,能從自性裡面生出相應的方法,這個時候就叫智慧。
  • 佛法: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圓滿了般若智慧呢?
    在佛法的教義中,般若智慧是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按《大般若經》的說法,大乘與般若是相通的,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有的佛法都可以納入般若之中,所有的一切三世諸佛都必須由此而出。我們在佛法修行中所做的一切,是否能夠最後達到成就佛道聖果的目的,都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對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有一個圓滿和圓融的認識,圓滿了,成佛有望,沒有圓融,那麼就難以企及解脫的涅槃聖果了。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圓滿了般若智慧呢?
  • 《壇經》的修學次第(中)
    《壇經》的宗旨,是教人頓悟見性,五祖所謂「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頓悟見性的基本方法,是諸宗修持皆用的觀心,〈般若第二〉謂「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即通過如實觀察妄心而見真性,此觀心見性,與一般所用以理性思維(尋伺)觀察心的生住滅、來去、一異等方法不同,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般若第二〉六祖云: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