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詩云:「人間巧藝奪天工。」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後世從中獲得的最大財富莫過於那些前人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從原始時期發展至今,在生存的壓力之下,人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智慧,並將它們化作了經驗和技術代代相傳,構建成了如今社會向前發展的堅實基礎。
我國是一個擁有精彩文明的地方,廣袤的疆域讓各地人們擁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這些東西一同讓我們在各個領域都有了閃光之處,也給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那非常傑出的中式建築,融合了文化的內涵並具備獨到之處,在今天依然能夠留下許多震驚世界的奇蹟,比如說那座「最奇特」的寺廟。
在福建泰寧的金湖西岸,長灘人形山上坐落著一座極其獨特的佛家寺廟。它叫作「甘露巖寺」,整體宛如「嵌入」了山壁的巖石之中,通體紅色的基調與四周的石壁交相輝映,結合滿山的綠樹大有「仙人不知處」的空靈感。
但最讓人們震驚的地方並不是這精美的裝潢,而是將這座廟宇整個支撐而起的一根巨柱。沒錯,正是一根巨大的木柱撐起了整個寺廟,並且堅如磐石,經歷了千年風吹雨打都沒有產生絲毫坍塌。如此奇特的設計讓許多人都驚為天人,專家對此也表示道,這都是老祖宗們留下的大智慧。
1146年,隨著佛教的盛行,一位雲遊僧人來到泰寧傳播佛法。途中他見到了這裡獨特的山壁,便產生了營建寺廟的想法。按照《考工記》的描述,傳統中式建築都以木材為主體,並結合梁柱、榫卯等結構技巧進行搭建,甘露巖寺也是如此。然而此地的特殊地形讓人們不能用尋常的方法進行建造,幾經思索之下,T形拱頭這樣的設計油然而生。
在日本建築界眼裡,這種建築方式叫作「插拱」,1996年的《古建園林技術》也對此進行過論述。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對古建築多年的研究裡,也是極力肯定這種設計的出色。古人們利用榫卯的連接方式加上一根3米多長的巨柱把寺廟構成了倒三角的形式,結合地形的特殊,反而形成了一種非常巧妙的平衡,極其堅固。
自此之後,甘露巖寺就成為了當地一大鬼斧神工的建築奇觀。不僅引來各路文人墨客留下詩歌,更是讓外國人為之震驚不已。12世紀時,日本重源法師曾三次來到泰寧親自考察這神奇的建築,並把其中受到的啟髮帶回國,運用在奈良東大寺大佛殿的重建之中。至今為止,他們仍然採用了這種「插拱」的設計,並稱之為「大佛樣」。
這一根巨柱支撐著甘露巖寺已經持續了870年的歷史了,「一柱插地,不假片瓦」也成了它的代名詞。但很可惜的是,在1961年的時候,一場大火徹底奪走了這座珍貴的建築,如今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僅僅只是後人仿造的罷了。
正所謂「蘭若半空中,雲山第幾重。」甘露巖寺體現出來的建築學奧妙,正是我們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發現的智慧。無論是技術還是創意,這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珍貴之物。而這也可以讓人們理解,當年為什麼梁思成先生執意要保護那些古建築了,因為它們的每一座都是真正的無價之寶,是前人留下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