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軍事題材紀錄片發展前景探析

2020-12-09 中國軍網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軍事題材紀錄片面臨的現狀、收視形勢等,力求找到存在問題的癥結,對軍事節目的創新和準確定位提出建議對策,從而提高軍事節目的傳播和影響效果。

關鍵詞:軍事題材紀錄片;模式創新;項目化管理

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的今天,電視作為一種媒介的影響力正在減弱。這種減弱,一方面指的是電視作為播出平臺,它的傳播效用有所弱化;另一方面指的是電視臺作為視頻生產者的地位也在不斷弱化。然而,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來看,只是生產和分配環節弱化了,而從交換和消費環節來看,電視產品(電視節目)不僅仍創造著不斷刷新的巨大產值,也在塑造社會文化、表達社會情緒、引導審美和價值追求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這就為電視或者視頻節目製作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電視節目生產、播出渠道的壟斷已經打破,在一個公平的市場上,只有性價比高的產品才能得到觀眾的青睞。在買方和賣方相對自由的意義超市中,儘管意識形態的作用以及媒介本身的屬性仍然會限制這種自由的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受眾已經可以通過消費選擇對節目的生產施加全面的影響。

具體到軍事題材紀錄片而言,我們或許還做不到在創作之前或者在播出的同時觀察市場反饋,及時調整節目創作,但是我們必須對軍事題材紀錄片的受眾需求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片面迎合市場並不是最佳的銷售策略,而一味高冷慢熱也難以達到傳播效果。分析目前軍事題材紀錄片面臨的收視形勢,找出問題的癥結,將有助於我們準確定位,提高節目的傳播和影響效果。

一、現狀及趨勢

大型軍事題材文獻紀錄片創作,一直承擔著主流輿論引導和宣傳的功能,以影像化歷史的方式,在價值追求上秉承唯物史觀和英雄史觀,在敘述方式上沿襲宏觀的編年史方式,揭示時代風雲變幻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潮流。

從近年來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受眾反應上可以看出,有不少紀錄片在收視率和觀眾反應上表現平平。究其原因,從諸多專家學者和普通觀眾調查顯示,這些節目在敘述方式、表達內容上與時代很「隔」,既不能表達社會情緒,也不能融入百姓生活,把不住時代的脈搏,無法與觀眾的收視訴求形成共振,因此往往僅僅成為一種歷史資料的梳理和解密,無法介入現實,產生實際的效果。

欄目化紀錄片面臨的形勢稍好一些。因為製作周期短、人為控制和導演的痕跡較淡,欄目化紀錄片容易觸及一些真實的時代變化。比如近年來央視《軍事紀實》欄目製作的一些紀實類節目《走邊關》系列、老兵退伍節目《軍營又響駝鈴聲》系列、《清明祭—懷念戰友》系列、包括一些突發事件的深度專題報導節目,如《烈焰中的雕像》《重兵汶川》《滇北集結令》等等,這些節目能夠深入部隊官兵生活,展現在改革發展中基層官兵作為一個群體的所思所想和他們的生存狀態,具有一定的紀錄價值。

然而欄目化紀錄片面臨的危機也在日益加深。除了電視總體收視率的日益衰微,在綜藝類、真人秀類節目的衝擊下,軍事題材紀錄片所佔的收視份額相對不高。軍事題材紀錄片除了收視低迷,還面臨選題資源的枯竭、經費有限的制約、製作播出周期短、節目創作人才的流失等諸多困難。可以說作為一個有著較高品質和廣闊發展空間的視頻門類,軍事題材紀錄片目前的現狀不容樂觀,如果不能儘快突出重圍,則有可能喪失主流輿論宣傳這塊陣地,被其他社會資本搶佔。

二、原因分析

意識形態與市場歷來是硬幣的兩面,表面看來是兩個具有矛盾的存在,然而深層看來,有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同一性。

受限於理論創新人才的缺失,目前國內大型文獻紀錄片創作面臨一些困境。導致的結果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完全依靠底層和市場進行創新,造成大量的人力、時間和資金的損失。從大型紀錄片的創作者角度來看,多年形成的固有創作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節目的創新,將歷史教科書圖像化,配上解說詞,僅僅在畫面品質、動畫特效、音樂和包裝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在思想蘊含、敘述方式、畫面表達上下功夫,捨本逐末必然導致事倍功半。

歷史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書寫的,如果僅僅敘述發生變化的大事件,而沒有深入到具體的個人在歷史中的選擇和命運際遇,這樣的記錄就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如何打通宏觀與微觀的隔閡,完成「從一葉浮萍窺見狂飆將至」的過程,需要對歷史與人性進行細緻入微的探索體察。

在欄目化紀錄片的製作層面,由於沒有完全市場化,還是以上級撥付經費為主,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製作標準不斷提高,欄目化紀錄片已經面臨經費短缺的困難,而經費短缺會造成從業人員薪資報酬不高,出現人才流失的現象,從而進一步影響作品質量。

對比近年來通過網絡渠道熱播的現象級網絡劇,例如《太陽的後裔》《羋月傳》《紙牌屋》《權力的遊戲》等等,對比真人秀類節目《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再對比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故宮》《京劇》等,可以發現,軍事題材紀錄片的受眾稍微小眾一些。然而,也並非受眾對軍事題材紀錄片不感興趣,恰恰是因為當前的軍事題材紀錄片創作缺乏創新,缺乏「料」,缺乏對時代的呼應,缺乏對人的關心,缺乏對社會情緒的表達抒發,從而影響了收視效果。

三、建議對策

(一)要講好當代中國軍隊故事

喜歡故事是一個日益碎片化時代人們內心對因果關係的深刻訴求。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故事,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訴求也不盡相同。中國古代文化中曾有一些經典的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等。而當代作家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就是因為講好了一個時代的中國故事,反映了當代人的奮鬥和努力及其命運,才具有史詩性的力量。軍事題材紀錄片要承擔起為當代中國軍隊書寫影像史詩的功能,就必須深入部隊,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官兵,貼近他們的生活和內心,通過記錄,折射一個大變革時代普通官兵的內心訴求,以及他們個人訴求與社會體制機制之間的碰撞,從而反映一個時代的主題和一代人的命運。

(二)適應受眾需要,建立需求評估反饋機制

《極限挑戰》節目總導演嚴敏在一則訪談中表示:「未來的趨勢將是反推的過程。也就是說很多項目,並不是由電視臺來發起,也不是由我們做內容的人發起,而是由做投資、做廣告、做內容的人共同發起。然後反過來反推動平臺的過程。」根據受眾需求定製節目,如同根據客戶訂單生產產品一樣,這將是一種可能的趨勢和方向。

(三)創造欄目化軍事題材紀錄片的新模式

原《中國好聲音》總監製陳偉表示,現在網絡綜藝遵循「135法則」,即每一分鐘出現一次笑點,每三分鐘出現一次高潮,每五分鐘出現一個懸念。軍事題材紀錄片也要儘快探索一種區別於以往的新模式。新模式將包括欄目的包裝標識及主持人標識,醒目的欄目符號,精心設計的習慣用語、色調,還包括在節目推進過程中的工業化流程製作。

(四)實行項目化管理和動態評估管理機制

項目化管理指將重大題材節目以競標的方式發包給合適的製作團隊,製作團隊作為執行方,雙方籤訂合同,對節目質量、製作播出時間、收視效果都要有明確的約定;採取動態監管和評估的方式,監控節目生產的流程,將節目的拍攝計劃、經費、用人等權利下放給執行團隊。類似董事會與經理層的關係,這樣將極大提高效率,同時能夠讓專業的人發揮各自專業優長,建立的專業與市場的直接反饋機制。

發展創新軍事題材紀錄片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通過新媒體進行推介,擴大播出平臺和渠道,開發軍視網APP,增加互動性和娛樂性,融入真人秀和綜藝節目的時尚元素,藉助明星增加收視效應等等。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堅持內容為王,呼應時代需求,表達社會情緒,回應受眾關切。紀錄片是一個高端節目類別,它存在的哲學依據在於人類對真實性的深刻需求,只有掌握豐富的歷史、社會、人文素養,掌握科學的統計、調查、分析、綜合等方法,才能不斷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抵達世界的真實。軍事題材紀錄片從來不僅僅是關於軍隊和戰爭的紀錄,它永遠關注的是處在特定背景下人的狀態、人的情感,只要抓住了這一點,就一定能創作出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

責任編輯:呂俊平

相關焦點

  • 續創軍事題材紀錄片的輝煌
    如今在新媒體環境下,軍事題材的紀錄片也遇到諸多挑戰,需要軍事電視工作者轉變理念、不斷創新,續寫軍事題材紀錄片昨日的輝煌。回望歷史,軍事紀錄片曾經成就輝煌上個世紀90年代,是我國軍事題材紀錄片創作最鼎盛、最輝煌的時期。一系列優秀的軍事題材紀錄片,曾創下過40%的高收視率,至今無法超越。
  • 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國產紀錄片路在何方
    中國廣播電視電影節目交易中心合拍部主任張嘯介紹說,經過40年的發展,中外合拍在紀錄片層面已經相當成熟,中國和許多國家籤署了影視合拍協議,中外合拍作品享有相應的市場準入許可和政府補貼。目前,很多好萊塢的電影都有中國合作方的身影,中外合拍紀錄片更是中國與國際影視合作最活躍、發展最快、最有前途的領域。紀錄片在中國已經非常成熟,合作主體多元,市場潛力巨大。
  • 新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發展現狀探析
    受眾觀看紀錄片不再受時空的限制,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完全可以實現隨時隨地觀看紀錄片。同時對所看內容進行評論、轉發和分享,從而受眾的意見可以及時反饋到紀錄片製作方,一方面製作者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響調整紀錄片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用戶調研可以了解到用戶對紀錄片觀看需求,促使製作方創作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作品,形成良性循環。
  • 展望2021國產紀錄片:多題材類型"百花齊放"
    2020年12月舉辦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發展研究中心和紀錄中國聯合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紀錄片呈現多點突破、質量總體提升的發展局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產業鏈各環節日益成熟,整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那麼,2021年紀錄片行業將有哪些發展趨勢和創作走勢?
  • 國產紀錄片進入「大航海時代」
    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行業投入的加大下,國產紀錄片的產量不斷走高,高質量爆款頻出,整個紀錄片產業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從題材來看,爆款的類型開始更加豐富,從B站火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騰訊視頻聯合陳曉卿打造的《風味人間》再到今年受熱議的醫療紀錄片《手術兩百年》,除了美食和文化兩大常青題材外,國產紀錄片在現實主義題材領域的探索也在加深。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從小眾走向大眾
    在網絡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觀看紀錄片,他們甚至自願充當「自來水」宣傳,讓更多人喜歡紀錄片。這一年,中國紀錄片在穩中求進中蓬勃發展。題材廣闊,成績喜人2017年,中國紀錄片有明顯的發展,創作成果豐碩,湧現出一批製作精良、立意深遠、內容紮實的優秀作品,其中一些產生了現象級的傳播效果。
  • 國產紀錄片,如何持續向好(新語)
    希望優秀國產紀錄片越來越多,讓更多觀眾看到它們的美好。    近日,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在院線上映,以流暢的剪輯、動人的故事呈現引發熱議。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該片被評為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關注。
  • 同樣是演特種兵 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新時代
    原標題:同樣是演特種兵 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新時代     無論是特種兵題材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深受廣大影迷和劇迷喜歡和追捧,而隨著去年吳京自編自導的《戰狼2》一度狂攬國產票房56億後,不僅掀起一股軍事熱潮,更是奠定了吳京在影視圈的實力,而今年賀歲檔中低開高走的《紅海行動》更是以
  • 中國當代紀錄片的多元化發展
    《春晚》裡陪伴中國觀眾三十載除夕的「新民俗」、《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文物修復大師的生活,中國紀錄片的力量像含苞欲放的花兒等待春天的綻放,那麼,中國紀錄片的「春天」真的要來了嗎?新近成功的國產紀錄片告訴我們,受眾最希望看到的紀錄片已經回歸到中國現實題材的主流社會,希望看到中國大眾的生存狀態,不獵奇,不刻意放大。中國紀錄片要在「接地氣」中尋找「拉天線」的方法,探索多元化之路。
  • 國產面料的「檔次」問題探析
    國產面料的「檔次」問題探析 2003-08-04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在經過了「危機」之後,對於國產面料的生產廠商們來說,許多問題再次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
  • 2018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公布 十大紀錄片介紹盤點
    ­  紀錄片《人生一串》海報­  1、平凡人的故事 深入人心­  回顧2018年,現實題材紀錄片的集中發力,成為紀錄片領域的一大亮點。《出山記》《生活萬歲》等現實題材作品的集中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紀錄片在現實題材創作方面的新突破。這些作品向觀眾展現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平凡人的奮鬥故事。
  • 燃情九十載 盤點國產軍事題材電影新作與經典
    為了再現革命先輩的建軍艱難史,一批新的軍事題材電影應時而生,還有一些經典軍事題材影片值得我們回味、重溫。中國人民解放軍用青春和生命寫就了一篇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史詩。中國電影人對記錄革命史詩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新中國成立開始,軍事題材影片就在電影創作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揭示出的精神內涵影響與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人。
  • 聚焦主旋律、關注社會現實、創新傳播方式——我國紀錄片發展正...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影視交流處處長孫海東認為,在國家不斷加大對國產紀錄片扶持力度的政策鼓舞下,2019年無論是創作、生產、傳播,還是走出去等方面,我國紀錄片行業都出現了可喜的新氣象,呈現出諸多受到矚目的「高光時刻」。在《航拍中國(第二季)》《長江之戀》等一批精品佳作集中湧現的同時,國產紀錄片發展呈現出一系列可喜的新趨勢、新變化。
  • 央視《國家記憶—大國儀仗》如何開拓軍事題材紀錄片的創新邊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10集聚焦國家儀仗隊的紀錄片,因其選擇了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儀仗隊作為內容主體,更具獨特性和稀缺性,且通過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潤物細無聲般地展示出中國軍人之姿和國家形象。通過這部優秀紀錄片,讓大眾全面了解和認知這群特殊而普通的中國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他們是一支以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為主的禮儀部隊。
  • 從《二十二》票房破億說起 國產紀錄片"錢路"在何方?
    《二十二》是成功的   今年暑期檔,除了票房已經神奇突破50億元的《戰狼2》外,本來題材小眾的紀錄片《二十二》六天票房破億,也用一種驚人的市場表現,讓人們看到了國產電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回顧《二十二》從上映到票房破億的這段時間,整個過程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摘要:英國廣播公司(BBC)是世界頂尖的紀錄片生產機構,其拍攝製作的眾多藝術題材紀錄片在國際上成績斐然,對藝術題材紀錄片的發展影響深遠。多年的實踐,使其在藝術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和製作方面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模式與做法。
  • 紀錄片:多題材類型「百花齊放」
    2020年12月舉辦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發展研究中心和紀錄中國聯合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紀錄片呈現多點突破、質量總體提升的發展局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產業鏈各環節日益成熟,整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那麼,2021年紀錄片行業將有哪些發展趨勢和創作走勢?
  • 「京九條」支持北京紀錄片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就《關於支持北京紀錄片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起草情況進行說明。這一次研究起草的「若干政策」,從紀錄片題材規劃、推薦評優、扶持獎勵、推廣展映、節展活動、交流合作、引導服務、保障機制、人才培育等9個方面(「京九條」),對紀錄片行業和產業貫通發展構築起政策支撐。
  • 中國紀錄片未到黃金時代:缺少現實題材和耐心
    現狀:缺少現實題材  在題材選擇方面,現實類題材長期缺席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在很多觀眾的印象中,螢屏上播出的絕大部分紀錄片不是歷史建築,就是考古發掘;不是珍奇古玩,就是山水風光、野生動植物。歷史人文、自然地理類紀錄片佔據著螢屏。
  • 《我在故宮修文物》《紅色氣質》等獲優秀國產紀錄片表彰
    《我在故宮修文物》《紅色氣質》等獲優秀國產紀錄片表彰   新華社上海6月13日電(記者劉暢許曉青)在第23屆上海電視節舉辦之際,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五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12日晚揭曉各獎項,《我在故宮修文物》《紅色氣質》等獲優秀國產紀錄片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