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蘇婉波、駱建基 文/記者 張強 實習記者 黃婷
一直以來,大學本科生的校園戀情一直被社會和學生家長們所詬病,「耽誤學習」、「浪費精力」、「不穩定不成熟」、「浪費父母的錢」……反對理由不勝枚舉。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寬容度越來越高,達到法定婚齡的在校大學生已被允許結婚,而家長們的觀念,也在悄然變化。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家長都不反對子女在大學期間談戀愛,而「鼓勵」正在念本科的孩子找個對象的家長越來越多。這種變化看似浪漫,實際上卻是父母出於現實的考慮。
理由一
擔心工作後沒時間談戀愛
五一長假到了,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的大三學生阿熙遵照媽媽的「命令」,帶著女朋友回到了老家。這在半年前是絕無可能的事。從跨入大學校門的那天起,媽媽就時常在電話裡問兒子:「在學校裡有沒有找女朋友?」阿熙每次都如實回答:「沒有。」媽媽在如釋重負之餘,總不忘打預防針:「大學是念書的地方,你現在是念書的年紀,不許找女朋友。現在社會競爭激烈,想方設法在學校裡打好知識基礎才是正道。更何況你現在找了也沒用,畢業後各奔前程,多半得分手。」可是,阿熙的表哥阿傑的遭遇徹底地改變了阿熙媽媽的觀念。
阿傑今年28歲,是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目前在上海一家知名的IT外企上班。阿傑的媽媽每次跟兒子通電話時都會催他趕緊找個好女孩談戀愛、結婚。其實,阿傑念本科時曾有一個女朋友,當時家人認為這會影響學習,於是阿傑被迫與女朋友分手了。如今,阿傑每天早上8時半到辦公室,每晚加班到八九點鐘才回家,周末也經常加班,哪有時間談戀愛?阿傑的內心十分矛盾,有時候,他覺得找個女朋友是當務之急,哪怕暫時在工作上放鬆一段時間也是值得的;但更多的時候,他覺得在如此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理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阿傑的媽媽現在後悔自己當初阻止阿傑談戀愛,使阿傑錯過了戀愛的「最佳」時機。後來,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阿熙的媽媽,阿熙的媽媽第一次意識到:現在的年輕上班族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了,「先成家、後立業」似乎合情合理。今年春節,她對阿熙說:「去找個女朋友吧,女孩子人品要好,要能照顧人,其他方面只要你喜歡就行。」接到這項新「指示」,阿熙興高採烈,開學後,他熱烈追求暗戀已久的女孩,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理由二
愛情讓人成長家長鼓勵「練」愛
小欣是華師大管理專業大三的學生,她最近找到了心儀的男朋友。長期以來,她做生意的爸爸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她說:「只有談戀愛才能讓女孩子迅速地成長,『晚戀』不如『早戀』。我建議你在大學裡找個男朋友。但要注意,不要愛得死去活來,不要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你年紀還小,最後沒能跟對方走在一起也沒什麼,那不過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已。失敗能讓你懂得什麼是愛情,讓你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哪一種類型的男孩子。這種經驗對你走好今後的人生道路是一種歷練。」
理由三
校園戀情單純「資源」豐富優質
梁太和顏太的孩子都是廣東商學院新聞系的大三學生,兩位媽媽都是校園戀情的「鼓勵派」成員,而且她們的鼓勵理由十分相似:「大學時不找,等以後工作了,一個科室就那麼幾個人,交際圈子小。學校裡就不一樣了,接觸面廣,大家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就算最終沒談成,也多結交了朋友嘛。而且能考上大學的年輕人,素質都不會差,我們很放心。」梁太更深遠的考慮是:「已經參加工作的異性交往前,都必須先花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去了解對方。學校裡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可以通過同學把對方的底摸得一清二楚,而且一起擠食堂,吃粗茶淡飯,這樣單純的愛情能地久天長。」
理由四
父母是校園戀人認同校園戀情
菲菲是東北人,去年夏天和男朋友一起畢業於北京大學,現在在北京某醫院做行政工作;他的男朋友是來自湖南的研究生師兄,目前在北京一家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他倆在五一當天舉辦了結婚典禮。兩人的姻緣離不開雙方父母的大力支持。
菲菲告訴記者:「我爸媽是高中同學,我爸時常會跟我說起他年輕時到東北插隊的往事。當時,我爸和我媽已經相愛,可我媽不得不留在南方。等待了好多年之後,我媽千辛萬苦才調到了東北工作。雖然經歷了很多艱辛,可爸媽對他們的愛情沒有一絲後悔,無比眷戀那段純真的愛情。他們認為校園戀情關鍵看雙方的態度是否真誠,如果能像他們當初那樣死心塌地,肯定會是美好的永恆。所以在我上大學後,他們一直都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王子。」
理由五
希望孩子出國後「海外存知己」
「出國熱」是一些名校學生的父母鼓勵他們在學校裡找對象的重要原因。據記者了解,在北大、清華等高校,有為數眾多的準備一起出國的校園戀人,他們之中有不少是「奉旨戀愛」的。小珊和阿勇就屬於這種情況,現在,阿勇的媽媽王女士已經把小珊看成了「媳婦」,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小珊和阿勇已經拿到了美國同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小珊說:「在我們確定關係前,爸媽時常會擔心我一個女孩子出國留學後會孤單、沒人照顧,所以一直鼓勵我找個以後會一起去美國留學的男朋友。後來,我發現阿勇的爸媽當初也是這樣對他說的。我們的愛情是屬於『戰友型』的,每天一起上自習,感情基礎也越來越紮實。」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子女戀愛之事最關心的往往是媽媽而不是爸爸。比如阿熙的媽媽說:「孩子在學校裡談戀愛太費錢?我看這最省錢了,走向社會後談戀愛只會花更多的錢。」阿勇的媽媽說:「兩個人要想白頭偕老,首先得情投意合,其次就是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與謀。」
政策「利好」
畢業去向自由選擇
校園戀愛前途無憂
在當今大學生的父母一代年輕時,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即使不上山下鄉,畢業去向也必須服從組織安排,個人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對戀愛非常顧忌。而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就業雙向選擇,甜蜜鴛鴦被制度無情拆散的愛情悲劇早已成為歷史。菲菲說:「現在人口流動相當自由,只要兩人真心相愛,哪怕一個在東北上學,一個在海南上學,他們畢業後也完全能到同一座城市工作和生活。如果現在是上世紀80年代,我畢業後多半得被『發配』回東北老家,我男朋友多半得回湖南,可現在,我們都留在了北京,這是時代的進步。」(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