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佛教寺院裡有兩個最重要的護法,一個是韋陀菩薩,一個就是我們的關公關二爺。
作為三國第一武將,關羽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
關羽少年時,打抱不平,一怒之下殺了鄉裡的惡霸,逃難江湖。後來遇到了劉備和張飛,三兄弟情投意合,於是來了一場千古流芳的桃園三結義。
從此關羽把劉備即既當做主公,又當做兄長,史書上說「食則同器,寢則同床」。破黃巾、救徐州、鬥呂布,槍林箭雨裡三兄弟互相扶持。後來三兄弟在戰場上失散,劉備投身到袁紹帳下,關羽為了保護嫂子,被迫降了曹操,可是哪怕曹操對關羽再好,也改變不了他對劉備的忠心,當他得知劉備的下落時,就斬顏良,誅文丑,報了曹操的恩情後,就掛印封金,帶著嫂子決然離去。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三兄弟團聚。
從此追隨劉備,一路徵戰,海闊天空,所向無敵。
但是關羽的結局是悲慘的,在他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中了陸遜的奸計,兵敗被俘,義不投降,最後身首異處。
這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將,怎麼又會成了慈悲為懷的佛教裡的護法了呢?
據《佛祖統記》卷六記載:隋開皇十二年,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來到荊州,想在當陽玉泉山創立精舍。一天,智者大師正在打坐,忽然音「天地晦冥,風雨號怒,妖怪殊形,倏忽千變」。經十七日,但是大師並沒有害怕,反而憐憫地說「: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自餘福,不自悲悔。言訖,象妖俱滅。其夕,雲開月明,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故王此山。大德聖師何枉神足?師曰:欲於此地建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德耳。神曰:願哀閔我愚,特垂攝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當與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願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師即出定,見湫潭千丈,化為平隻;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眾入居,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願洗心易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秉,授以五戒。於是神之威德,昭布千裡,遠近瞻禱,莫不肅敬」。
也就是說,關羽是受了智者大師的點化,從此皈依了佛門,由於法力高強,就做了佛門的護法。
也有說法是,智者大師看見關羽的魂魄憤憤不平,口呼「還我頭來!」就打了個機鋒:「將軍的頭不見了,到處尋頭,那您過五關斬六將,他們又找何人要頭呢?」關羽一聽就頓悟了,於是就皈依了佛門。
關羽不僅僅是佛教是護法,還是道教裡的大神。而且是官封的:
宋徽宗於崇寧二年(1103年),加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使關羽正式地在道教取得了合法地位。
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年),加封關羽為「協天大帝」。
明神宗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就這樣,曾經夜讀春秋的關二爺,成了中國歷史上被儒釋道三家都極為尊奉的人物。
還不僅如此,關羽還是理髮行業的「祖師爺」。因為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特徵,比如都是拿刀幹活;都擅長「取人頭顱」。據說,剃頭匠曾經用過這樣的對聯:「試問天下頭顱幾許,且看老夫手中大刀」。
關羽還是很多做生意店裡供奉的財神,比幹是文財神,關公是武財神。
各路英雄好漢也敬奉關羽,尊稱關二哥,甚至是關二爺!
歸根結底,大家敬的是忠義這兩個字。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與朋友交,沒有忠義這兩個字能行嗎?做各路生意,不講忠義,沒有誠信,能有財路嗎?就算有財,能長遠嗎?修道之人,沒有一顆正直之心,凡人都不敬服,能做仙佛?
所以不管到了什麼朝代,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忘不了關公,也忘不了忠義這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