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縣,建國後消失,為季羨林故裡

2020-09-11 混沌的小魚兒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海之濱,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古就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十分發達的地區,現在也是我國的經濟、農業、人口大省,現省會為濟南市。

山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民國時曾有「一百單八縣」,而今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歷史悠久的古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其中建國後消失的數量不少,如齊東、長山、蒲臺、德平、堂邑、恩縣以及清平等縣。

清平為山東省舊縣名,清平縣也是一座有著悠久建制史的千年古縣,其建制可上溯到西漢,隋朝時改稱清平,新中國成立不久就撤銷建制分別劃入臨清、高唐等縣,今高唐有清平鎮,而臨清康莊為建國後清平縣治所在,著名國學大師就出生於民國時的清平康莊。

清平,春秋時屬齊、晉等國,戰國為趙國之地,秦代廣設郡縣地處東郡、巨鹿郡交界, 到西漢時於今大辛莊南置貝丘縣,南北朝及隋初曾廢,到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縣名為清平縣,此時清平縣縣治位於今康莊南,清平縣為清河郡所轄,隋末清平縣廢,到唐初武德四年又設,隸屬於博州(今聊城)。

北宋元豐年間,由於水患清平縣移治明靈寨(今高唐清平鎮),此時清平縣隸屬於河北東路大名府,到金代仍屬大名府,元朝時改屬德州,明清時均為東昌府所轄。中華民國建立初,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區劃,廢府改道,清平縣先後為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等所轄,國民政府成立後又廢道,清平縣曾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清平縣為冀南區(冀魯豫區)的一部分,到解放戰爭時期曾為紀念犧牲的肖永智將軍而改縣名為永智縣,1949年年中恢復清平舊名。清平縣縣治民國時也由今清平鎮遷到康莊,在新中國成立時,清平縣隸屬於新設平原省所轄聊城專區。1952年,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的平原省撤銷,原屬山東的聊城專區重新劃歸山東省管轄,清平縣隨屬之。1956年,清平縣撤銷建制,其轄區分別劃入高唐、臨清等縣。

相關焦點

  • 山東一縣,為千年古縣、禰衡故裡,建國後撤銷
    山東歷史悠久,古為齊、魯兩國,這兩國原都為東方之大國,到秦統一六國後廣設郡縣,今山東之域就為郡、縣密集之地,到兩漢時十三刺史部曾有三個同時治於今山東境內,到如今山東仍為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有許多縣消失,其中建國後撤銷的縣裡有許多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如齊東、長山、蒲臺,以及德平縣等。
  • 建國後,浙江這個縣消失,為「狀元故裡、進士之鄉」
    這裡歷代均為戰亂較少之地,經濟、文化等發展迅速並逐漸超過中原,如今浙江境內名城、古縣眾多,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浙江境內也有許多古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其中上文已經講了建國後消失的崇德縣、於潛縣,今文要說的也是建國後撤銷的分水縣。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為禰衡故裡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海之濱,自古就為我國重要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歷代也多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發達的地區,明初正式建省。山東歷史悠久,古為齊、魯兩國,這兩國原都為東方之大國,到秦統一六國後廣設郡縣,今山東之域就為郡、縣密集之地,到兩漢時十三刺史部曾有三個同時治於今山東境內,到如今山東仍為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有許多縣消失,其中建國後撤銷的縣裡有許多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如齊東、長山、蒲臺,以及德平縣等。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為武訓故裡
    、名城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山東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建國後撤銷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等縣,以及養育了武訓、孔繁森等高尚人物的堂邑縣。堂邑古稱清邑,西漢漢初功臣陳嬰曾受封於此為堂邑侯,而實際上侯國在兩漢時就相當於縣,漢武帝時堂邑侯國國除,直至隋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才正式建縣,因縣西有堂邑故城而得名。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曾與觀城合為一縣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地處黃河下遊,自古就為富饒之地,現在也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山東歷史悠久,先秦時境內城邑就眾多,到秦代時縣治密布,如今山東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曾家喻戶曉的縣,其中在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堂邑、清平、恩縣、德平、觀城等,以及建國後曾與觀城合併的朝城縣。朝城縣,山東省舊縣名,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
  • 建國後,山東省徹底消失的這些古縣,有你家鄉嗎?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山東消失的古縣也為數不少,其中建國後撤銷的古縣有以下這些。1956年恩縣撤銷後劃入平原、夏津、武城三縣,德平撤銷後劃入臨邑、德縣、商河、樂陵等四縣,今平原縣有恩城鎮,臨邑有德平鎮。博平古稱博陵,古為齊地,晉文公流亡齊國時曾居於此,到西漢初設博平縣。清平為季羨林故裡,西漢時為貝丘縣,隋朝改稱清平縣。1956年博平縣併入澳平,清平撤銷後劃入高唐、臨清,今茌平有博平鎮,高唐有清平鎮,而臨清康莊為建國後清平縣政府駐地。
  • 山東一縣,建國後消失,為李逵坐堂之地
    山東歷史悠久,春秋戰國為齊、魯兩國之地,境內城邑眾多,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更是縣治密集隨著歷史的發展,山東消失的古縣也不少,其中不乏家喻戶曉的古縣,比如水滸中李逵坐堂之地壽張縣。,西漢時為壽良縣,因古有壽邑、良邑而得名(或因壽聚城及良山得名),縣治仍在今東平霍莊,隸屬於東郡。
  • 山東一縣,歷史悠久且為「齊魯上九縣」之一,是劉徽故裡
    山東省,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遊,瀕臨渤海、黃海,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僅為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金代時設山東東、西兩路,始為政區名稱,山東正式設省於明初。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為水滸「野豬林」所在
    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為數不少,其中新中國成立後消失的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堂邑、德平、清平、博平、恩縣以及觀城等縣。,西漢時就已置縣,到抗日戰爭時期也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可惜的是在建國初期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底蘊的古縣就已撤銷、消失。
  • 建國後,山東消失的古縣博平縣,晉文公曾流亡於此
    山東歷史悠久,自古就為華夏腹心,不僅文化璀璨、人傑地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到現在也仍是我國古縣最多的省份之一,儘管在上世紀建國初期曾大規模撤併縣。中華民國時期,山東曾有「一百單八縣」,建國後由於合併、劃出及撤縣改區,山東省縣的數量大幅下降,包括縣級市在內現僅有八十餘縣,其中在建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山東省又一次大規模的並縣,相當一部分古縣自此消失,比如之前文章介紹的長山、齊東、蒲臺、德平、堂邑、恩縣、清平以及因縣境廣闊且平而得名的博平等縣。
  • 山東一縣,建國後撤銷,為千年古縣且原轄周村
    山東歷史悠久,其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海之濱,自古就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十分發達的地區,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東,因地處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又因春秋戰國時為齊、魯兩國之地而被稱為「齊魯大地」,簡稱「魯」。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武則天時期曾稱武聖縣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地處黃河下遊,自古就為富饒之地,現在也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山東歷史悠久,先秦時境內城邑就眾多,到秦代時縣治密布,如今山東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曾家喻戶曉的縣,其中在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堂邑、清平、恩縣、德平、觀城等,以及建國後曾與觀城合併的朝城縣
  • 建國後,浙江這個縣消失,為「八婺」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浙江孕育誕生了眾多的名城、古縣,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許多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其中古「婺州八縣」中的湯溪縣就在建國後撤銷。(治於今龍遊,一說大末縣治於九峰山下),此後歷代也未形成統一建制直至明朝。
  • 建國後,山東消失的古縣恩縣,歷史上曾為州
    山東歷史悠久,其地處黃河下遊,自古就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均十分發達的地區,境內城邑眾多,是華夏腹心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現在也是我國古縣最多的省之一,但也有許多古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其中建國後撤銷的就有長山、齊東、博平、蒲臺、堂邑等古縣,而恩縣也為其一。
  • 山東一縣,建國後撤銷,有「小濟南」之稱且曾治於濟南
    縣是我國行政區劃之一,歷史上郡、州、府、路、軍、廳、專區、市等均曾轄縣,而縣也成為我國最為穩定的行政建制,我國有著千年古縣數量眾多,兩千年古縣也為數不少。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消失的縣也為數不少,其中就有山東省齊東縣。
  • 建國後,山東曾有一滕縣專區,轄有哪些縣?
    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金代時有山東東、西兩路,始成為政區名,到明朝建立後山東正式設省。山東設省後省域較為穩定,但在建國初期,由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特殊的形勢,山東轄區與現在及明清時差別較大,這一時期就有一滕縣專區,轄有今山東、江蘇兩省的十多個縣。
  • 建國後,山東曾有一沂水專區,轄有哪些縣?
    ,實際上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到金代時設有山東東、西路始成為政區名稱,明代山東正式建省。山東建省後轄區較為穩定,而在建國前後由於戰爭時期影響,山東當時政區較為複雜,曾短暫存在一個地級行政區沂水專區,沂水專區存在多久,轄有哪些地方呢?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劃入河北,現為邯鄲市所轄
    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金代始政區名為山東東、西路,這兩路大致就為今山東地區,明朝建立後山東正式建省。山東設省後轄區較為穩定,今轄縣大部分當時就為山東所轄,但山東與相鄰的河北、河南之間也有縣級建制的變更、互換,其中地處冀魯兩省交界的館陶縣在建國後就由山東劃入了河北。
  • 建國後,山東這個單字縣撤銷,現已為河南地
    ,當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山東消失的古縣也為數不少,其中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十多個,不乏非常有名的古縣,如壽張縣,而濮縣也為其一。濮縣,春秋時為衛國鄄邑,戰國屬齊,秦改鄄邑設鄄城縣,縣治就位於今山東菏澤鄄城北舊城。秦代時,鄄城隸屬於東郡,西漢為濟陰郡所轄,曹操時曾移兗州治於鄄城,西晉屬濮陽國,北魏時為濮陽郡郡治,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於鄄城置濮州,後濮州廢隸屬於東平郡,唐初復設濮州於鄄城縣。
  • 山東一縣,因舜師單卷得名,呂后故裡,一縣連四省,人口過百萬
    單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魯豫皖蘇四省交界處,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東鄰江蘇省豐縣,西和西北比鄰曹縣、成武縣,南隔黃河故道與安徽省碭山縣、河南省商丘縣(今梁園區)、虞城縣相望,北依金鄉縣,可謂一縣連四省、臨七縣,是山東省唯一一個連接四個省份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