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彭文輝報導:宜春,素有「農業上郡,贛中糧倉」之美譽。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目標,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走出了一條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宜春,這個傳統農業大市正向現代農業強市闊步邁進。
快速發展起來的現代農業,鼓起了宜春農民的「錢袋子」,去年全市農業總產值440.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43元,同比增長8.8%。
宜春,千裡沃野地生金。
宜春現代農業,託起農民致富夢。
發展六大特色產業,培育綠色產業體系
用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發展「舌尖上的產業」。我市綜合考慮供給側和需求側,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富硒、油茶、肉牛、中藥材、休閒農業等六大特色產業,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培育壯大綠色農業產業體系。
綠色有機產業生機勃發。靖安、銅鼓整縣打造有機農業縣;上高縣實施「千億元綠色食品產業工程」,去年52家綠色食品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萬載縣有機農業全國聞名,從事有機種植的農民有7萬多人。如今,全市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138.1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94.6萬畝,通過認證的綠色食品149個、有機農產品366個。
依託豐富的富硒土壤資源,我市著力打造豐城、高安、上高、明月山富硒產業帶,吸引隆平高科等20多家龍頭企業紛紛「尋硒而來」,開發註冊富硒農產品商標34個,其中豐城的富硒大米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我市是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範市,有8個縣(市、區)被列為國家油茶項目縣(市、區)。全市現有油茶林258萬畝,其中高產油茶林88萬畝,年產茶油3.6萬噸,湧現出「潤心」「金世本香」等一批茶油知名品牌。
朝著打造「江南第一牛市」目標,我市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現有肉牛規模養殖場509家,肉牛年出欄46萬頭,綜合產值達280億元。高安市裕豐農牧有限公司探索出南方紅壤區牧草種植技術和種草養牛模式,成為「國家肉牛綜合實驗站」。
中醫藥產業基礎厚實。我市擁有樟樹與袁州兩個省級醫藥產業基地,今年出臺了《關於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實施樟樹「中國藥都振興工程」和袁州「一谷一城一港計劃」,設立30億元中醫藥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目前正新建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扶優扶強一批中醫藥製造企業。
休閒農業遍地開花。我市註冊休閒農業經營點519家,已形成環宜春中心城區休閒農業圈、南昌周邊休閒農業圈及昌銅高速沿線生態休閒農業觀光走廊「兩圈一廊」格局。袁州區、靖安縣獲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湧現出「白馬農莊」等一批全國「金牌農家樂」。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叫響綠色農業品牌
農產品的「金字招牌」,是一個地方現代農業的閃亮名片。
我市千方百計加強綠色農業品牌建設,著力補齊農產品品種多、品牌少、名牌缺的短板,促進由「農產品大市」向「農產品品牌大市」轉變。
新增一批新品牌、做強一批老品牌、弘揚一批特色品牌、打造一批旗艦品牌、培育一批電商品牌。按照這一發展思路,我市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壯大農產品品牌體系。目前,全市共創建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18個、江西省著名商標81個,獲得「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776個,位居江西首位。靖安縣的白茶、銅鼓縣的「春韻」茶、奉新縣的獼猴桃和「天工」米、萬載縣的「千年」南酸棗糕、豐城市的「子龍」凍米糖、樟樹市的「春絲」麵條、高安市的「大觀樓」腐竹、上高縣的「富龍」牛肉、宜豐縣的「綠博」蜂蜜……一大批名優農產品在各類展會上獲獎。
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市為契機,我市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積極構建綠色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體系,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確保「三品一標」農產品100%可追溯,農產品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市通過電子商務、展示展銷、專業市場、物流配送、媒體廣告等多種形式,加大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積極對接農產品電商平臺,紮實推進宜春原產地商品天貓官方旗艦店建設,並大力實施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戰略,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舉辦宜春優質農產品推介會,讓更多的人用宜春油、吃宜春米、品宜春味。
今年4月25日,宜春「土產品」走進人民大會堂,通過展示推介,達成投資合作意向項目27個,合同金額近50億元,現場籤約項目16個。
壯大現代農業園區,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我市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區,用市場化的辦法經營園區,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推動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和產加銷有機結合,發揮三次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依託15個省級農業重點產業集群,我市率先在全省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全覆蓋,萬載被評為國家現代(有機)農業示範園區,豐城、袁州、萬載成功摘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金字招牌。當前,高安肉牛產業園、豐城富硒產業園、袁州油茶產業園、奉新獼猴桃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在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快速壯大發展的背後,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湧現、經營方式的不斷創新。一大批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積極參與園區建設,用農業科技提升園區,用現代設施裝備園區,促進了生產要素向園區聚集。
目前,全市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2家,註冊農民合作社6450家,家庭農場1741家,均居全省前列;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9家,其中國家級5家;仁和藥業、康替龍竹業、益家食品、元博山茶油、飛宇竹業、金源公司、潤心科技、錦源生物等8家企業先後上市。
這些年來,海亮集團、巴布洛、森禾種業等國內知名企業的紛至沓來,旺旺食品、東升有機、金農米業等現有龍頭企業的裂變擴張,促使我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不斷做大做優做強。
以產業扶貧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目前,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8.58萬人。
脫貧攻堅如何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發揮相得益彰之效?
我市精準發力,創造性地開展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通過股權紐帶把各種資源要素整合到產業平臺上來,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激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靖安縣高湖鎮古楠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承包耕地入股,每戶出資1萬元,完成了股權設置,創辦了農產品電商、微商平臺和休閒農業旅遊點,統一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
2012年以前,銅鼓縣排埠鎮永豐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5000元,村集體負債20多萬元。2012年該村成立永豐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戶頭股、公益股、集體股3種股權,募集資金1200餘萬元,創辦了罐頭食品廠等經濟實體,讓村委變股東、村民變股民,農民實現了分紅。去年,該村集體資產達1000餘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9700多元。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農業基地建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江西榮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免費提供香菇包、木耳包給農戶,定期舉辦栽培技術培訓班,向廣大農戶授課。今年,該公司為周邊鄉鎮160多農戶銷售香菇180萬包、木耳160萬包,平均每家農戶純利潤在3萬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全市安排了1000多個市、縣直部門駐村幫扶,市、縣下派28240名幹部結對幫扶,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帶著責任與感情,為貧困群眾制定行之有效的幫扶計劃,採取實實在在的幫扶舉措,真正暖了民心,讓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堅定了脫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