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墨香」的家風傳承 小巷內走出百年書香門第

2020-12-18 浙江在線

2018-10-23 09:2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蔡玲玲

近日,全國首部家風家訓口述歷史書籍《瑞安市家風家訓口述歷史》出版。其中一篇《讀書、慎行、清白、敬業、勤儉》,展現了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風。日前,記者在其第四代俞光的書房裡,聽老人講述了俞氏家族充滿「墨香」的家風傳承。從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俞君堯開始,歷經五代人,一座書香門第應運而生。他們總共著作47種,字數達到740萬字。而貫穿於這些文字之間的,是他們輩輩相傳、恪守的這十字家風。

全家福

第一代 讀書著述創家訓

俞君堯(號黼唐)是大沙堤俞氏家風的開創者。他生於清朝鹹豐元年(1851年),從小就志向遠大,常常在勞作之餘,手捧一本書,向教書的父親請教。他對於讀書的熱愛,曾用「繼晷焚膏忘晝夜」「日西追月到黃昏」來形容;又把讀書視為墾種,樂在其中。他希望子孫能傳承下去,在《自詠》中說:「兒孫休負我,也將經訓作菑畬」。

俞君堯24歲進入瑞安縣學補學官弟子,54歲成為縣學學官,一生設館,授徒為業。著名金文學家、《金文大字典》編纂者戴家祥便是他的學生。年過半百之後,他寫出了《周易講義》、《禹貢說要》、《河間存古翼聖編》、《河間詩存》等,這些著述現收藏在溫州市圖書館古籍部。

《河間詩存》是溯源俞氏家風的一個窗口。這本詩集裡,俞君堯通過《讀書》、《勤學慎行》、《明道自任》、《卜居》等詩,表達自己平生「勤學、慎行、清白」的人生宗旨。

第二代 慎行清白承文脈

俞君堯的兒子俞春如(名煦甡)不負父望。他幼承庭訓,先後就學於池仲霖、周宗翰。宣統元年(1909年)拔貢,省試第三名,後進京複試,名列前茅,年僅22歲。進京複試後,俞春如差點要上任當官。然而隨著清王朝的終結,俞春如的仕途也隨之了斷。

保存於溫州市圖書館的俞春如選拔貢卷

俞春如便在家鄉開辦了私塾。1913年,俞春如正值青年,兩子尚幼,家庭經濟常捉襟見肘,他仍堅守清白家風,不趨附,不羨榮華富貴。正如《行狀》中所說:「境雖清貧,始終不作寒乞之態。持身勤樸,布衣蔬食,處之晏然。」他喜歡看書,家中沒錢去買那麼多的書,便向朋友借,摘其要點,孜孜不倦,夜以繼暑。

後來俞春如任瑞安中學國文老師。瑞安革命先驅林去病、鄭馨等均是他的學生。1937年,俞春如被聘參與《瑞安縣誌》的編撰。對於他所承擔的部分,俞春如多方搜羅,不遺餘力,直至稿印行後,仍搜集補正。現遺存瑞安玉海樓的民國縣誌稿中,尚有他的眉注手跡50餘處,計數千字多。

晚年的俞春如轉向了文史研究,1953年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首批館員,協助縣文館會將搜羅到的私家圖書1萬餘冊,進行翻曬、整理、分類、編目,為地方積聚了大批文獻。他一生學術研究範圍涉及經、子、史、文、方言和地方文史等,著作有《春廬詩文正續集》、《春廬讀書記》、《瑞安地方史料》等共計10餘種、100餘萬字。這些書稿,大部分由他親筆正楷抄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寄存於浙江省文史館。省社科院《浙江學刊》原主編林樹建評價他為「博學多識、著述等身的蓍宿鴻儒」。

「他淡泊名利,一生堅守清白,終日與書相伴。」俞光至今還能回憶起祖父俞春如在大書桌上埋頭讀書的樣子,這是他和哥哥俞雄、俞海幼年時在家中常見的景象。

第三代 敬業勤儉揚家風

大沙堤俞氏家風有了新的發展,是從俞春如之子俞大文、俞象川開始。俞大文從小受家庭薰陶,愛好古典文學,尤精詩詞,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浙江省詩詞學會會員,溫州市詩詞學會顧問、榮譽理事。其作品曾先後發表在《當代中國詩詞精選》、《全球當代詩詞選集》、《中華詩詞》等書刊,出版《憶菊廬吟稿》等詩集,他的傳略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詩詞家大辭典》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

由於家境清貧,俞象川從小被送至瑞安永元錢莊當學徒。1935年初,浙江省地方銀行打算在瑞安籌建辦事處,熟悉金融、辦事幹練的俞象川被省行選中,一起參與籌建並被聘為辦事處主任。這是瑞安縣歷史上第一個新型的官辦金融企業,25歲的俞象川成為瑞安地方銀行的創始人,被後人追為近代瑞安金融先驅。

辦事處成立之初,在資金奇缺的情況下,俞象川利用自己的人脈發動全縣各界存款,得到積極響應。成立次年,辦事處的存款總額達1506萬元。這一年,他作為金融界代表被選為瑞安縣商會理事。

1941年,日軍入侵瑞安。接到警報後,俞象川通知辦事處職員及挑夫迅速集中,將現金、帳冊和貴重物品連夜轉移出城。幾經周轉,終於保住銀行資產不受損失。而在途中,俞象川被持槍兵痞扣押,勒索軍餉。但他始終不顧個人安危,與兵痞周旋到底。

「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業務精益求精,為人謙和儉樸,深得同仁敬重。」俞光回憶父親,即便他後來離開辦事處,仍受敬重,仍作為金融界代表當選瑞安縣商會理事長達10多年。

如果說俞象川在外打拼養家,其妻金孟英則撐起了整個家庭的半邊天。「打我懂事起,母親總是有條不紊地照料全家九口的衣、食、住、行。」俞光回憶,補衣納鞋搓麻線、種瓜養雞賣米餅,樣樣順手。她雖然讀書不多,但對於國家大事毫不含糊。她支持兒子參加地下學生運動,支持兒子參加抗美援朝。新中國成立之初,她把自家最好的正間騰出來給解放軍傷員居住;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把家裡房門上僅有的銅把手卸下拿去捐獻。

「祖母雙目失明,母親悉心照料18年,後來父親患上帕金森氏病,母親又沒日沒夜地護理了10年,直到父親撒手人寰。」俞光說,在那些磨難的歲月裡,是母親的愛和付出給了他們溫柔而堅強的時光,支撐著他們。

第四代 筆耕創業沐墨香

2005年,溫州日報曾發表《溫籍作者最字榜》,歸納出溫州市年紀最大的作者、年紀最輕的作者、出書最多的作者、最有親緣關係的作者等,其中俞雄、俞海、俞光三兄弟被列為「最有親緣關係的作者」之一。

他們三兄弟在黨政機關退休後,投身文史研究與著述。老大俞雄從事文史研究,著有《驕鷗遠影》、《孫詒讓傳論》、《陳傅良傳論》、《葉適思想論稿》等;老二俞海原為市文聯副主席,著有《坐對青山》、《心旅》、《五月桃花水》、《俞海文存》等;老四俞光著有《溫州經濟史話》、《瑞安經濟史》等,《溫州經濟史話》還獲得了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的榮譽。

此外,三兄弟整理出版了《俞春如集》,在報刊發表記述先輩的文章30來篇。他們先後出版著作20種,字數達527萬字,連同已發表論文、未出版書稿計673萬字,延續了俞氏的文脈。

同時,他們也發揚了「教師世家」的傳統,老二俞海教過書,老三俞松也是教師。只有老五俞崇繼承了父親的實幹精神,積極投身改革,在省企溫化第一個帶頭承包汽車經營,第一個購買私人運貨汽車。後又回單位為經理,帶動企業從汽運業向倉儲業的轉變。

第五代 傳承踐行在路上

作為俞象川的孫輩,俞彪曾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團幹部,他主持的省、市實驗項目「讓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被《浙江日報》、《浙江教育報》報導;俞穎被評為浙江省縣市區域報「十佳」領軍人物、浙江省「三八」紅旗手,著有《生命只有一次》(合著)、《羅陽紀事》;俞帆曾獲「新型連拱隧道結構」「EPS輕質路堤」「一種用於治理橋頭跳車的結構」等3項國家專利,其工程設計獲得省建設工程優質優秀設計一等獎。

「我們之所以有一些成績,是和家風的薰陶分不開的。」俞雄說。2015年,在俞氏家族的內部,展開了一場關於家風的熱烈探討。第五代孫輩們說:「我們晚輩應將它傳承發展,身體力行,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瑞安廣場文化客廳內展示的俞氏家風家訓

瑞安廣場文化客廳內展示的俞氏家風家訓

去年,瑞安廣場文化客廳成立,展示出俞氏「讀書、慎行、清白、敬業、勤儉」十字家風。眼下,由俞氏家族共同參與、俞穎主編的《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風》也即將出版。這延續了百多年的家風將落地生根,繼續影響著年輕一代。

1540257690000

相關焦點

  • 墨香大宅門:家學家風薰陶之下的「沒骨畫」名家
    視覺中國 供圖近日,「墨香程門——程俊良父子四人書畫展」正在中山公園舉辦。本次的展覽還頗有歷史淵源。青磚灰瓦的胡同裡,一座巍峨的大門,兩側朱漆的門柱,門前精美的石墩,門簷上有彩繪,門口有拴馬石,山牆上有磚雕……住在大宅門裡的,有達官貴人,有商賈名流,也有書香門第,世代相傳,人丁繁衍,一個宅門便是一個家族的故事。只是,如今的大宅門難以尋覓,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大家族也逐漸融入市民生活。
  • 講家風學家訓傳家風——好家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與傳承!
    講家風學家訓傳家風——好家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與傳承!家風、家訓、家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
  •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南京市古雄社區
    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參觀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漫步乾淨寬闊的華興大道,走訪古雄社區的「僑二代」「僑三代」……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華興村舊址,遠程連線旅居海外的華興村後人,對比百年僑村的古貌新顏,感受華興精神的時代傳承。
  • 成都客家壩壩宴:記濃濃鄉愁,傳百年家風
    新華社成都1月22日電(記者李力可)客家土樓前,新春鑼鼓震天,客家水酥、客家火焰魚、煙燻油塘鵝、艾蒿饃饃、客家渣肥腸等充滿客家風情的美食被端上了成都市洛帶古鎮村民的餐桌。22日,洛帶鎮200多名客家村民用客家美食迎接新春到來。
  • 家中辦起家風傳承藝術館,一份家庭小報肩負起家風傳承!
    他說,不論是在部隊還是地方,他都深受著自己家風傳統的影響,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多年來,他以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為對象,進行了多種形式傳承家風的探索實踐,積累了一個個案例,形成了家風傳承的一片風景。他創辦了家庭小報和全國第一個以家風傳承為主題的家庭藝術館。他叫蔡紅傑,他為什麼要辦這樣一個藝術館,他的家庭還有什麼樣的家風故事呢?
  • 鄭宅鎮舉行集體送學禮 傳承「江南第一家」家風
    鄭宅鎮舉行集體送學禮 傳承「江南第一家」家風 2020-08-23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傳承在路上勤儉持家無終點
    也就在此背景下,我在父母雙親誕辰百年之際,向大哥王書耀提議,能否借父母二老百歲誕辰之際,舉辦一場以「勤儉持家」和「家庭廉潔」為主要內容的座談會,在60口人的大家庭中力推持家新風!此舉在大哥王書耀的支持下,得到了8兄妹的一致同意,共同表示要把長輩們「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傳承下去,使之「接力棒」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 ...到「家國情懷」 「血脈傳承——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徵文活動綜述
    □劉一寧 王愛麗 趙斌  前言為引導廣大家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文明向上的正能量,河南省關工委、省委老幹部局、省婦聯、省文明辦、省教育廳聯合主辦「血脈傳承——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徵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 ...首屆錢氏家教家風高峰論壇舉行-家風,錢氏,家訓,家教,傳承,錢鏐...
    現場,來自全國各省市錢鏐文化研究會的代表,以及國內外從事中華優秀家教家風家訓研究的著名學者等,共同探討了如何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家教家風文化。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錢旭紅院士擔任主席。  據了解,「錢氏家訓及家教傳承」在2013年被確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第一個家訓類的省級非遺。
  • 春聯上的家風
    善良丁財旺,和氣子孫賢——爺爺將家風化為春聯,寄託了他對子孫的期望  記憶中,始終鐫刻著一副散發著濃濃墨香的春聯。上聯:善良丁財旺;下聯:和氣子孫賢。多年來,我無數次地在網上搜索這副春聯,卻是無果。由此看來,爺爺所言不虛,這副春聯是他老人家的原創。用現在的目光來審視這副原創的春聯,其實蘊含了濃濃的家風。
  • 傳承好家風 鄉風更文明
    近年來,安義縣廣泛開展典型人物評選、家規家訓傳承、志願服務等「三風」活動  「你想一個人照顧父親,我們不反對,但你要帶父親去北京,就得考慮其他兄弟姐妹的想法。」坐在萬埠鎮洲上村的一間民房裡,村民理事會理事長駱建柏對村民駱鹿根說。這一次調解,是為晚輩搶著贍養老人而產生的糾紛進行的調解。
  • 【家風建設】各單位組織參觀廉潔家風書畫名家邀請展
    17日下午,區委宣傳部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到區文化館參觀「弘揚中華美德,傳承家風家訓」廉潔家風書畫名家邀請展,沐浴良好家風家訓,接受廉潔教育洗禮。大家紛紛表示,將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將進一步提高廉潔意識,築牢法紀防線,汲取和傳承先賢的優良家風,做家風建設的表率;進一步履職盡責,勇於擔當,做好水庫移民工作,為建設副中心城市和「五個老城」作出積極貢獻。
  • 家譜尋根·講述丨胡玉韜:以傳承胡氏家風為己任
    我的家風家訓文丨胡玉韜我的祖籍是益陽泉交河,一直以來,益陽胡家以書香門第、家風重學而名聞鄉裡,後更以胡達源、胡林翼父子之文治武功而聲譽日隆。很小的時候,爺爺和爸爸經常給我講家風家訓的故事,說家風家訓既是優良傳統,更是優秀文化,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爸爸說,《泉河胡氏族譜》記載的胡氏家訓家規有十條,但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崇學,二是尚公。我的七世高祖胡林翼是個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是威風凜凜的封疆大吏、湘軍領袖,連毛主席的字「潤之」都是取意於他的號「潤芝」。姑奶奶胡遂給我講過胡林翼求學的故事。
  • 家譜尋根講述丨胡玉韜:以傳承胡氏家風為己任
    我的家風家訓文丨胡玉韜 我的祖籍是益陽泉交河,一直以來,益陽胡家以書香門第、家風重學而名聞鄉裡,後更以胡達源、胡林翼父子之文治武功而聲譽日隆。很小的時候,爺爺和爸爸經常給我講家風家訓的故事,說家風家訓既是優良傳統,更是優秀文化,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爸爸說,《泉河胡氏族譜》記載的胡氏家訓家規有十條,但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崇學,二是尚公。 我的七世高祖胡林翼是個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是威風凜凜的封疆大吏、湘軍領袖,連毛主席的字「潤之」都是取意於他的號「潤芝」。姑奶奶胡遂給我講過胡林翼求學的故事。
  • 「書香門第」又是何意
    書香門第常指篤好讀書和崇尚文化的人家,讀書人的書卷氣和文化氤氳,書香門第是對讀書人家的讚美,比如把讀書人家稱為書香門第、詩禮傳家、耕讀世家等等,但究竟何謂書香?「書香」是怎麼來的?「書香門第「什麼意思?說完書香,我們再看門第,在古時候,就是指富貴人家的宅第。而對於古代的一些詩禮傳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我們一般稱之為「書香門第」。那麼人們常說起「書香門第」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嗎?
  • 傳承好家風重在律己
    傳承好家風,就不失為潤物無聲的治家良方。  嶽母刺字,成就了精忠愛國的名將嶽飛;孟母三遷,成就了儒學宗師孟子。好家風是傳家寶,能夠育德樹人,代代相傳,為國家造就棟梁之才。反之,壞家風是「腐化劑」,往往「毀」人不倦,甚至斷送家族前途命運。在眾多貪汙腐敗案中,「夫妻檔」、「父子檔」、「兄弟檔」之所以屢見不鮮,皆與家風不正密切相關。
  • 家風「清明」,那些隱藏在家族裡的傳承是對祖先最好的緬懷
    對一些人來說,延續方式是掃墓、寫文章、用家族留下的家訓家風來教育後人,更是傳承家族的精神。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弘揚好家風,成為清明節家族團聚的重頭戲。又到一年折菊祭祖的清明時節,但今年的清明祭祖掃墓並不像往年那般熱鬧。
  • 淄博鄒氏家族「書山有路」家風傳 小村走出三將軍
    原標題:鄒氏家族:「書山有路」家風傳 小村走出三將軍  拴馬樁、跑馬場、將軍宮、封侯臺……2000多年前,在淄博中心城區的東邊有一座古城叫「昌國故城」,威震四方,商業發達;2000多年後的今天,雖然古城已經不復存在,但生活在古城的後代們世代傳承著當年「才優、守潔、育人」的家風,教育子子孫孫多讀書、多學習,以知識來改變命運。
  • 貴陽孫氏百年家譜亮相 或自民國年間開始譜寫
    因緣聚合引出百年家族史  「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家裡曾珍藏有老家譜稿,屋裡掛滿了孫氏祖上的字畫。破『四舊』抄家,這些寶貝都付之一炬了。」《家譜》主編孫惟宏,還記得40多年前那個非正常年代對貴陽孫家造成的影響。昔日備受人尊重的「書香門第」的出身,那時一度成了孫家人的心頭陰影。
  • 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家風傳承和個人奮鬥,究竟哪個更重要?
    究竟是家族傳承更重要,還是個人奮鬥更重要?03家風傳承VS個人奮鬥出生於書香門第,朱棣文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毫無疑問,優良的家風傳承確實為朱棣文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但僅僅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就夠了嗎?朱棣文成長的軌跡,已經說明了一切。第一,最重要的家產不是金錢,而是好家風。身為知識分子的朱棣文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學習「孟母三遷」,舉家搬到陌生社區,只為了給孩子們找到更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