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09:2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蔡玲玲
近日,全國首部家風家訓口述歷史書籍《瑞安市家風家訓口述歷史》出版。其中一篇《讀書、慎行、清白、敬業、勤儉》,展現了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風。日前,記者在其第四代俞光的書房裡,聽老人講述了俞氏家族充滿「墨香」的家風傳承。從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俞君堯開始,歷經五代人,一座書香門第應運而生。他們總共著作47種,字數達到740萬字。而貫穿於這些文字之間的,是他們輩輩相傳、恪守的這十字家風。
全家福
第一代 讀書著述創家訓
俞君堯(號黼唐)是大沙堤俞氏家風的開創者。他生於清朝鹹豐元年(1851年),從小就志向遠大,常常在勞作之餘,手捧一本書,向教書的父親請教。他對於讀書的熱愛,曾用「繼晷焚膏忘晝夜」「日西追月到黃昏」來形容;又把讀書視為墾種,樂在其中。他希望子孫能傳承下去,在《自詠》中說:「兒孫休負我,也將經訓作菑畬」。
俞君堯24歲進入瑞安縣學補學官弟子,54歲成為縣學學官,一生設館,授徒為業。著名金文學家、《金文大字典》編纂者戴家祥便是他的學生。年過半百之後,他寫出了《周易講義》、《禹貢說要》、《河間存古翼聖編》、《河間詩存》等,這些著述現收藏在溫州市圖書館古籍部。
《河間詩存》是溯源俞氏家風的一個窗口。這本詩集裡,俞君堯通過《讀書》、《勤學慎行》、《明道自任》、《卜居》等詩,表達自己平生「勤學、慎行、清白」的人生宗旨。
第二代 慎行清白承文脈
俞君堯的兒子俞春如(名煦甡)不負父望。他幼承庭訓,先後就學於池仲霖、周宗翰。宣統元年(1909年)拔貢,省試第三名,後進京複試,名列前茅,年僅22歲。進京複試後,俞春如差點要上任當官。然而隨著清王朝的終結,俞春如的仕途也隨之了斷。
保存於溫州市圖書館的俞春如選拔貢卷
俞春如便在家鄉開辦了私塾。1913年,俞春如正值青年,兩子尚幼,家庭經濟常捉襟見肘,他仍堅守清白家風,不趨附,不羨榮華富貴。正如《行狀》中所說:「境雖清貧,始終不作寒乞之態。持身勤樸,布衣蔬食,處之晏然。」他喜歡看書,家中沒錢去買那麼多的書,便向朋友借,摘其要點,孜孜不倦,夜以繼暑。
後來俞春如任瑞安中學國文老師。瑞安革命先驅林去病、鄭馨等均是他的學生。1937年,俞春如被聘參與《瑞安縣誌》的編撰。對於他所承擔的部分,俞春如多方搜羅,不遺餘力,直至稿印行後,仍搜集補正。現遺存瑞安玉海樓的民國縣誌稿中,尚有他的眉注手跡50餘處,計數千字多。
晚年的俞春如轉向了文史研究,1953年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首批館員,協助縣文館會將搜羅到的私家圖書1萬餘冊,進行翻曬、整理、分類、編目,為地方積聚了大批文獻。他一生學術研究範圍涉及經、子、史、文、方言和地方文史等,著作有《春廬詩文正續集》、《春廬讀書記》、《瑞安地方史料》等共計10餘種、100餘萬字。這些書稿,大部分由他親筆正楷抄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寄存於浙江省文史館。省社科院《浙江學刊》原主編林樹建評價他為「博學多識、著述等身的蓍宿鴻儒」。
「他淡泊名利,一生堅守清白,終日與書相伴。」俞光至今還能回憶起祖父俞春如在大書桌上埋頭讀書的樣子,這是他和哥哥俞雄、俞海幼年時在家中常見的景象。
第三代 敬業勤儉揚家風
大沙堤俞氏家風有了新的發展,是從俞春如之子俞大文、俞象川開始。俞大文從小受家庭薰陶,愛好古典文學,尤精詩詞,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浙江省詩詞學會會員,溫州市詩詞學會顧問、榮譽理事。其作品曾先後發表在《當代中國詩詞精選》、《全球當代詩詞選集》、《中華詩詞》等書刊,出版《憶菊廬吟稿》等詩集,他的傳略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詩詞家大辭典》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
由於家境清貧,俞象川從小被送至瑞安永元錢莊當學徒。1935年初,浙江省地方銀行打算在瑞安籌建辦事處,熟悉金融、辦事幹練的俞象川被省行選中,一起參與籌建並被聘為辦事處主任。這是瑞安縣歷史上第一個新型的官辦金融企業,25歲的俞象川成為瑞安地方銀行的創始人,被後人追為近代瑞安金融先驅。
辦事處成立之初,在資金奇缺的情況下,俞象川利用自己的人脈發動全縣各界存款,得到積極響應。成立次年,辦事處的存款總額達1506萬元。這一年,他作為金融界代表被選為瑞安縣商會理事。
1941年,日軍入侵瑞安。接到警報後,俞象川通知辦事處職員及挑夫迅速集中,將現金、帳冊和貴重物品連夜轉移出城。幾經周轉,終於保住銀行資產不受損失。而在途中,俞象川被持槍兵痞扣押,勒索軍餉。但他始終不顧個人安危,與兵痞周旋到底。
「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業務精益求精,為人謙和儉樸,深得同仁敬重。」俞光回憶父親,即便他後來離開辦事處,仍受敬重,仍作為金融界代表當選瑞安縣商會理事長達10多年。
如果說俞象川在外打拼養家,其妻金孟英則撐起了整個家庭的半邊天。「打我懂事起,母親總是有條不紊地照料全家九口的衣、食、住、行。」俞光回憶,補衣納鞋搓麻線、種瓜養雞賣米餅,樣樣順手。她雖然讀書不多,但對於國家大事毫不含糊。她支持兒子參加地下學生運動,支持兒子參加抗美援朝。新中國成立之初,她把自家最好的正間騰出來給解放軍傷員居住;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把家裡房門上僅有的銅把手卸下拿去捐獻。
「祖母雙目失明,母親悉心照料18年,後來父親患上帕金森氏病,母親又沒日沒夜地護理了10年,直到父親撒手人寰。」俞光說,在那些磨難的歲月裡,是母親的愛和付出給了他們溫柔而堅強的時光,支撐著他們。
第四代 筆耕創業沐墨香
2005年,溫州日報曾發表《溫籍作者最字榜》,歸納出溫州市年紀最大的作者、年紀最輕的作者、出書最多的作者、最有親緣關係的作者等,其中俞雄、俞海、俞光三兄弟被列為「最有親緣關係的作者」之一。
他們三兄弟在黨政機關退休後,投身文史研究與著述。老大俞雄從事文史研究,著有《驕鷗遠影》、《孫詒讓傳論》、《陳傅良傳論》、《葉適思想論稿》等;老二俞海原為市文聯副主席,著有《坐對青山》、《心旅》、《五月桃花水》、《俞海文存》等;老四俞光著有《溫州經濟史話》、《瑞安經濟史》等,《溫州經濟史話》還獲得了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的榮譽。
此外,三兄弟整理出版了《俞春如集》,在報刊發表記述先輩的文章30來篇。他們先後出版著作20種,字數達527萬字,連同已發表論文、未出版書稿計673萬字,延續了俞氏的文脈。
同時,他們也發揚了「教師世家」的傳統,老二俞海教過書,老三俞松也是教師。只有老五俞崇繼承了父親的實幹精神,積極投身改革,在省企溫化第一個帶頭承包汽車經營,第一個購買私人運貨汽車。後又回單位為經理,帶動企業從汽運業向倉儲業的轉變。
第五代 傳承踐行在路上
作為俞象川的孫輩,俞彪曾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團幹部,他主持的省、市實驗項目「讓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被《浙江日報》、《浙江教育報》報導;俞穎被評為浙江省縣市區域報「十佳」領軍人物、浙江省「三八」紅旗手,著有《生命只有一次》(合著)、《羅陽紀事》;俞帆曾獲「新型連拱隧道結構」「EPS輕質路堤」「一種用於治理橋頭跳車的結構」等3項國家專利,其工程設計獲得省建設工程優質優秀設計一等獎。
「我們之所以有一些成績,是和家風的薰陶分不開的。」俞雄說。2015年,在俞氏家族的內部,展開了一場關於家風的熱烈探討。第五代孫輩們說:「我們晚輩應將它傳承發展,身體力行,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瑞安廣場文化客廳內展示的俞氏家風家訓
瑞安廣場文化客廳內展示的俞氏家風家訓
去年,瑞安廣場文化客廳成立,展示出俞氏「讀書、慎行、清白、敬業、勤儉」十字家風。眼下,由俞氏家族共同參與、俞穎主編的《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風》也即將出版。這延續了百多年的家風將落地生根,繼續影響著年輕一代。
15402576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