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女窮養還是富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熱烈討論。有些人說窮富不只是反應在物質條件上,孩子的成長更多需要的是父母精神上的給予,父母恩愛、對孩子無差別的接納、時常鼓勵等等,物質富足精神陪伴和給養不夠孩子也可能長的偏差。而還有人說,養孩子,尤其是女兒,如果沒經歷過大的世面、自己的需求總是不被滿足,那麼成年後在尚好的物質條件面前就容易折腰,這麼看物質條件難道還是可有可無麼。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養育,對這種話題也有不同解讀。
網友A:
在我看來,養孩子時的物質條件是充分非必要的,精神陪伴的加持才讓孩子養育完滿。
我從農村來,父母都是農民,讀書不多,在我看他們的認識都不凡。我快上學的年紀,村裡和父母年紀差不多的叔叔阿姨都紛紛外出打工謀生,從經濟上看是能解決很大的生計問題,但父母斷然的拒絕了這個金錢誘惑,在村裡陪著我。
我讀書他們特別開心,而且他們不會只是說讀書能改變我的命運讓我掙大錢,父母告訴我書裡有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空。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太好,父母充分的陪伴,絕對的信任,完滿的鼓勵讓我內心十分富足。讀大學時我走出了村子,現在也有份很好的工作。很感謝父母不外出務工而選擇陪伴我!
網友B:
關於窮養和富養,大家的著眼點真的不能只放在物質條件上,富足的生活是錦上添花,而父母的精神給養卻是雪中送炭,讓孩子成長的更好。
網友C:
先解決基本層次需求,才能談理想、人生,養孩子一樣,生計都成問題,哪有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現在能對教育這麼高談闊論,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解決了溫飽問題,不用擔心餓肚子了,有了閒錢我們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比如怎麼能把孩子教育好。所以談教養孩子的窮富絕對是建立在物質富裕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窮養還是富養,立場不同結論也相異,但不能不說的是,物質條件可以再創造,精神給養卻有時限,就像父母也是有有效期一般。在孩子需要陪伴鼓勵的年紀父母失了職,時間不會倒回給你機會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