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次庚子農曆十月初三,恭賀「大茅真君茅盈祖師」聖誕,大茅真君,名盈,字叔申。《歷代神仙通鑑》稱,其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十月初三出生,出生時紅霞盈天三日,故取名茅盈。漢宣帝元康二年,有司奏報浙江丹陽句曲山有茅真人,中晝飛升,萬姓瞻睹。
三茅真君又稱三茅君,為漢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也是道教及漢族民間所信奉的神祇。道教稱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據《梁書陶弘景傳》記載:「句容之句曲山,恆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壇華陽之天,周圍一百五十裡。昔漢有鹹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固謂之茅山。」
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鹹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 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升成仙。
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
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衝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衝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關於茅盈祖師學道經歷,不見典籍記載,據《雲笈七籤》等書說,其學道於西城王君。《尚書帝驗期》曰:王母之國,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茅君從西城王君,詣白玉龜臺,朝謁王母,求乞長生之道曰:盈不肖之軀,慕龍鳳之年,欲以朝菌之脆,求積朔之期。王母愍其勤志,告之曰:吾昔師元始天王,及皇天扶桑帝君,授我以玉珮金璫二景纏練之道,上行太極,下造十方,溉月咀日,以入天門,名曰《玄真》之經,今以授爾,宜勤修焉。因敕西城王君,一一解釋以授焉。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句容市,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
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得道飛升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東晉葛洪祖師《神仙傳》亦記三茅真君事跡,並稱有驗。言:「茅君與父母宗親辭別,登羽蓋車而去,至江南治於句曲山。山下之人,為立廟而奉事之。遠近之人,賴君之德,無水旱疾癘螟蝗之災,時人因呼此山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偉,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漢位至二千石。
後二弟年衰,各七八十歲,棄官棄家,過江尋兄,君使服四扇散,卻老還嬰,於山下洞中修煉四十餘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節……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號三茅君焉。」
職責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得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三茅真君成道後,道著萬物,流潤蒼生,德加生靈,俱獲其情。百姓有求,無不感應,默佑之恩,眾口皆碑。句曲山流傳已久的歌謠說:「茅山連金陵,江湖據下流。三神乘白鶴,各治一山頭。召雨灌旱稻,陵田亦夏柔。妻子鹹保室,使我白無憂。白鵠翔青天,何時復來遊?」
茅盈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尚書帝驗期》云:「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受書者,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茅盈從西城王君,詣白玉龜臺,朝謁王母,求長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經,又授寶書。」
葛洪《神仙傳》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學道於華山,丹成,乘赤龍而升天,即秦始皇時也。有童謠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駕龍上天升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秦始皇聞之,以為己姓符合謠讖,當得升天,遂詔改臘為嘉平。」
茅君十八歲入恆山學道,積二十年,道成而歸,父母尚存,見之怒曰:「為子不孝,不親供養,而尋逐妖妄,流走四方!舉杖欲擊之。君跪謝……父怒不已,操杖擊之,杖即摧折而成數十段,父驚即止。」父問:「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惡積不可復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橫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
《太平廣記》卷十三和《廣漢魏叢書》皆收《神仙傳》,但其《茅君傳》皆稱:「茅君者,幽州人,學道於齊",則為舛錯之文。
《雲笈七籤》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陳國符先生據《真誥》卷八、九、十一諸注考證,認定此傳即晉代所出之《茅三君傳》。據《真誥》卷八註:「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當為李遵,《雲笈七籤》傳所署之「李道」,蓋誤。又據卷十一注考證,該傳似又"出自長史(指許謐--引者注,故亦於晉代出世。」
總之,作者為上清派道士。該傳內容本葛洪《神仙傳》,但有增益。(一)增寫了三茅祖、父輩之履歷。謂:「高祖父諱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諸侯,乃師於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隱遁華山。……曾祖父諱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為舍人,稍遷車騎校尉長平恭侯。祖父諱嘉,字正倫,仕秦莊王為廣信侯,始皇即位,嘉輔帝室,以嘉為德信侯。「父」諱祚,字彥英,不仕不學,志願農巷」。
(二)增寫了茅盈從師學道事跡。謂:「盈年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為君師明辰逕到西城卒見王君。後二十年,從王君西至龜山見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璫之道,太極玄真之經。」
《茅山志》卷二十收載上清派道士張繹於梁普通三年(522)所立之《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所記三茅事較簡約,系年稍異。
約於唐代成書的《集仙傳·大茅君》稱,漢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嶽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諸青童並從王母降於盈室,頃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闕聖君分別派使者賜茅盈以衣冠、玉璽、金鈴、神芝及爵位,並告盈曰:「食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金闕玉芝者,位為司命,子盡食之矣,壽齊天地,位為司命上真、東嶽上卿,統吳越之神仙,綜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車服降於其庭,傳太帝之命,賜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拜盈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
又說,在此之後,"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隱書》《丹景道精》等四部寶經,事訖,西王母升天而去:「至此,三茅君的事跡也基本定型,此後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十六《茅盈傳》、張雨《玄品錄》卷二《三茅君傳》、《茅山志》卷五《三神紀》等,皆據上述諸傳以成篇,無大增益。」
三茅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天人道德,仙聖真師。孝悌通於神明,恩澤被於家國。隱恆山而悟道,棲句曲以升天。主岱宗恆霍之山,職赤城華陽之洞。劫運陰陽而統斡,雷霆水澤以兼司。接二弟之英資,授登真之秘訣。鹹領神仙之籍,共膺玉冊之榮。德博幽明,仁霑普率,隨機赴感,誓願弘探。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地仙上真定錄右禁衝靜德佑妙應真君、地仙至真三官保命衝惠仁佑神應真君、九天司命三茅應化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