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可粒
在萌娃教育觀察類真人秀《親愛的小課桌》中,節目組邀請了一些明星嘉賓,幫助素人家長們輔導孩子的作業。
其中嘉賓高秋梓在輔導孩子時,讓孩子看單詞、跟讀單詞好幾遍,但孩子依舊學不會。
於是,高秋梓也忍不住發了脾氣,語調提高,聲音嚴厲,訓斥小女孩不動腦子。
小女孩則是沉默再沉默,一臉委屈:「我就是記不住啊」。
而高秋梓自己也被氣哭了。
這都還是小兒科,比這更誇張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在不同家庭中上演。
前幾天,一位爸爸因為孩子當天的作業沒有完成,撂下狠話:
「我教育不了你,就讓老祖宗來管管!」
於是把孩子帶到太公墳前罰站,讓他反思,還脫了孩子的鞋,堵住下山的路。
結果孩子一眨眼兒不見了,這位爸爸連忙報警,最後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赤著腳的男孩。
有過這次「恐怖」的經歷,孩子就會變得熱愛學習了嗎?
恐怕心裡只會增加對父親的怨恨吧!
許多家長總想通過發脾氣,把孩子吼會了;
甚至是威逼利誘,促使孩子好好學習。
可是,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更不是恐嚇出來的。
你越是發脾氣,孩子越恐懼「學習」
1920年,華生和雷納從醫院裡挑選了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名叫阿爾伯特,進行了一場實驗。
華生送給阿爾伯特一些小東西,有小白鼠、小白兔、猴子等等物品。
阿爾伯特很好奇,不僅不怕,還去摸了摸它們。
兩個月後,華生做了調整,在阿爾伯特要觸摸小白鼠時,在他身後敲擊鋼條,阿爾伯特害怕地叫了起來。
多次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主動觸摸小白鼠了。
就算華生沒有敲擊鋼條了,阿爾伯特也會想著躲開面前的小白鼠。
又過了5天,華生發現孩子對於小白鼠的恐懼還是和之前一樣強烈,甚至連所有帶有毛皮的東西都恐懼了。
(「阿爾伯特」實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缺乏人文關懷的,對嬰兒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我們在此,只是對實驗結果進行參考,不存在提倡與鼓勵行為。)
這個實驗表明,孩子的行為,包括情緒反應,都是可以通過後天被塑造的。
第一步,阿爾伯特因為好奇心,敢觸摸這些毛茸茸的東西。
第二步,用鐵錘敲擊鋼條發出的尖銳聲音,讓阿爾伯特產生恐懼。
第三步,在孩子準備伸手撫摸小白鼠的時候,突然敲擊鐵棒,發出讓孩子恐懼的聲響。
幾經試驗,阿爾伯特形成記憶,就算沒有鋼條的聲音,也會害怕觸摸小白鼠,甚至演變成害怕所有帶毛皮的動物。
在阿爾伯特的印象中——「我摸小白鼠會聽到恐怖的鋼條聲」,這也像極了不好好學習的孩子會被家長罵的樣子。
首先,家長發脾氣、大吼大叫,會讓孩子害怕和排斥。
緊接著,家長又經常在孩子「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忍不住吼他,就會讓孩子產生「因為學習使我被父母罵」的錯覺,從而討厭學習,產生排斥心理。
最後演變為孩子談「習」色變,拒絕一切的主動思考。
父母過度控制,破壞孩子學習主動性
在管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
微博上有一位媽媽,在家裡搞了個雲臺攝像頭,通過手機隨時監視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坐姿是否端正。
冷不丁通過攝像頭的對講功能喊話:
「坐直一點!」
「你在看什麼書啊?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提高音量對智能音箱喊話)XXXX,暫停!」
360度的「監控」讓人背後發涼,跟《小歡喜》中宋倩為女兒打造的全封閉式學習室如出一轍,令人窒息。
被攝像頭監視的女孩,或許一時願意聽從媽媽的安排,長此以往,難保女孩不會崩潰。
這種讓人壓抑的過度控制,傷害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力,也摧毀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與依賴。
某個街頭採訪,一位叫睿睿的小學生說,爸爸給他房間裝了監控。
於是自己就不停地反抗,拔電源、剪充電線。
幾經抗爭之後,睿睿的爸爸最終投降,把監控拆了。
因為爸爸發現,攝像頭不但沒有督促孩子更愛學習,反而破壞了他和孩子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一個孩子為父母的過度控制而不滿時,學習對他來說,也變成了緊箍咒。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凡事過猶不及。
教育沒有喘氣的空間,孩子怎會用心學習。
有人說,想用野蠻的辦法培養出一個文明的紳士,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同理,想用強制的方法培養出一個「富有學習主動性」的孩子也是痴人說夢。
從來不被尊重的孩子,只會厭棄學習,甚至是怨恨父母,雖然痛苦的力量推人前行,但也足以毀掉一個孩子的原有內驅力。
所謂教育,是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演員海清的兒子蛋妞,經常寫作業寫到半夜12點,坐長途飛機的時候也能寫七八個小時作業,實力演繹了什麼叫「別人家的孩子」。
而且蛋妞不僅愛學習,還是一名書法、畫畫愛好者,是拿過三塊金牌的遊泳健將,更是能寫科幻小說的小編劇。
而這蛋妞自律的背後,是因為海清有著別具一格的育兒觀。
她不是企圖控制孩子,而是真的用心在養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海清說:「自己實現不了的東西,我們希望孩子來實現,我在自己身上也反省,我也有這樣的,我覺得他不是我們後半生的延續,他是新生命的開始。」
的確有很多時候,孩子身上承擔了父母太多的遺憾和期待,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了。
尹建莉老師說過:「在教育中,你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父母的外力用得越猛,孩子對學習的胃口敗壞得越嚴重,內驅力也會逐漸喪失。
要知道,父母越是催促、打罵,孩子越會牴觸、厭煩,根本起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
吼叫打罵不如循循善誘,耳提面命不如以身作則,嚴厲把控不如鬆弛有度。
育兒養女之路漫漫,如果我們能少一點脾氣,多一點耐心,相信用「愛與自由」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會太差。
-End-
作者:張可粒,自由撰稿人,個人成長踐行者,心理學重度愛好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