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成第一流人 而卒敗於群小之手」
張謇與袁世凱的交往始於光緒七年(1881 年)。袁世凱出身官宦世家,因兩次鄉試未中棄文就武,往山東登州投靠吳長慶,吳長慶與袁世凱嗣父袁保慶友善,故留袁世凱於軍中。張謇此時正在吳軍幕中,遵命為袁世凱改窗課,袁世凱以師禮待張謇,尊稱張謇為老師。袁世凱文字粗疏,不能成篇,但辦事幹練,機敏果敢,得到張謇的欣賞。光緒八年(1882 年),吳長慶率軍進入朝鮮平定「壬午兵變」之際,張謇舉薦袁世凱擔任前敵營務處事,「營務處者,猶昔軍諮祭酒行軍司馬,凡軍中事,鹹得督察」。吳長慶奉召回國時,又因張謇的舉薦,吳長慶命袁世凱幫同統帶,將所部三營交袁世凱留駐朝鮮。張謇應是賞識推薦袁世凱之第一人。但是,袁世凱不久攀附上李鴻章,「一切變革,露才揚己,頗有令公(指吳長慶)難堪者」。袁世凱對張謇的稱呼也從「張師」改為「張翁」「張兄」。張謇等吳長慶舊僚對袁世凱的勢利人格聯名斥責,規勸袁世凱「息以靜氣,一月不出門,將前勸讀之《呻吟語》《近思錄》《格言聯璧》諸書字字細看,事事引鏡,勿謂天下人皆愚,勿謂天下人皆弱,腳踏實地,痛改前非」。張謇由此又是批評袁世凱之第一人,兩人為此斷交達20 年之久。20 年中,張謇對袁世凱的才能時有肯定,「其材固公家謝幼度也」,對其人格也時有指責,「是兒反側能作賊,將禍天下,奈何」?袁世凱對張謇亦然,張謇在順天鄉試中中「南元」,袁世凱致賀函贈賀銀,贈銀數量還明顯多於他人,但兩人的心結從未解開。
立憲運動開始後,張謇呼籲袁世凱支持立憲,尤其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朝廷下詔預備立憲,張謇再次呼籲袁世凱:「立憲偉業,惟公是賴……吳武壯有知,必為凌雲一笑。」並表示願盡棄前嫌,與袁世凱攜手推進立憲,袁世凱仍然依違兩可。宣統元年(1909 年),情形發生變化,張謇組織請願團進京敦促速開國會,個人聲望益高,袁世凱卻險遭載灃處決,最後被罷斥回河南彰德洹上村閒賦。宣統三年(1911 年),張謇赴京途中繞道洹上村與袁世凱會晤,張謇「道故論時,覺其意度視廿八年前大進,遠在碌碌諸公之上」。張謇此前經過天津時參觀了由袁世凱主持的各項新政,「慰廷要是不凡……舉世督撫,誰能及之」,張謇開始對袁世凱在未來政局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反之,袁世凱的東山再起亦需要以張謇為首的東南士紳支持,故在會晤中對張謇極為迎合,洹上會晤解開了兩人多年的心結,為兩人在即將到來的大變局中進行合作消除了障礙。武昌起義發生後,南方各省相繼獨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同時指令袁世凱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邀張謇擔任農工商大臣一職,並授予張謇宣慰使,但是,張謇已順應潮流轉向共和,遂致電袁世凱辭兩職,稱時至今日「尚有何情可慰?尚有何詞可宣」?同時一再致電袁世凱,勸其支持共和,爭取與南方達成協議。南北議和開始後,張謇積極主持「惜陰堂」幕後會談,利用自己「一手託南北」的特殊身份,化解雙方衝突和分裂危機,保全大中華共同體。張謇同時推動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臺,並參與草擬遜位詔書經各方認可後發布,確保了中國在帝制終結後能夠較為平和地轉移到共和的軌道。
民國建立後,張謇擔任孫中山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兼兩淮鹽政總理,後因不滿臨時政府為解決資金短缺讓日本入股漢冶萍公司而辭職。與此同時,張謇參與創立的統一黨與其他一些政黨組成共和黨,又在梁啓超推動下,統一、共和、民主三黨再次合併成進步黨,與孫中山的國民黨爭奪領導權。在南北爭執期間,張謇傾向於袁世凱,這種傾向性亦代表大多數立憲派的意見,大家都認為惟袁世凱有實力統一中國,穩定局勢。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際,張謇忠告袁世凱,國內「政體甫定,僅得半耳,亂機潛伏,觸處皆見」。組閣宜「勿盡置左右……且願公合諸界一爐而冶,以示廓然之公」。對於袁世凱的組閣邀請,張謇一再推辭,並推薦好友熊希齡出任內閣總理。「惟審察時局,尚未至可以效力之期。自忖目前但可以一、二事稍分公慮,幸勿處以國務地位」。「二次革命」發生後,張勳部搶先攻佔南京,大開殺戒,卻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都督,張謇強烈反對,「蘇人之見,對於中央非寧張先去,通張不來……此江蘇人民真正輿論,中央若再徇感情,堅持到底,則後患無窮,亦不必北行矣」。1913 年10月,在熊希齡一再邀請下,張謇才赴京就任農商部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袁世凱對張謇極為籠絡,繼1912 年授張謇二位一等嘉禾勳章,張謇上任後再授一枚嘉禾勳章。1914 年新年宴會上,袁世凱囑張謇代表全體閣員演說。1915 年又授予張謇中卿官秩。但張謇內心一直不願與袁世凱建立依附關係,「餘本無仕宦之志,此來不為總理,不為總統,為自己志願。志願為何?即欲本平昔所讀之書,與朋輩講論之事,試效於政事。志願能達則達,不能達即止,不因人也」。張謇所謂的「自己志願」,即通過入閣施政,實現「實業救國」的抱負。但是,張謇很快發現京城施政步履維艱,袁世凱對改善張謇的施政環境並不熱心。「現在中央政府之事權,當不能如一外省之都督,論事權則不能統一,論財權則庫空如洗。」張謇提出辭職,袁世凱「溫語慰留」,張謇只好連續三次請假南下巡察,離京時間越來越長,第三次離京達四個月之久。張謇最擔心的是袁世凱復闢帝制,導致局勢動亂。1914 年初,張謇告誡袁世凱:「亂黨散布南洋及歐美各國到處演說,以解散國會,改總統制,祀天用袞冕,為帝制復活之漸,」宜「當明白宣布,以釋群疑」。1915 年下半年,「都下(復闢帝制)謠言益盛」「先是,知公府延東西外人為政事顧問,近復有籌安會倡議者……莫測其宗旨,言者謂其將佐命於帝制也」。當張謇發現袁世凱稱帝之念已定時,斷然決定與袁世凱分手,辭行時「勸他做中國第一人的華盛頓,不要效法法國上斷頭臺的路易,他一味不承認,並且說他自己怎樣也不願意做皇帝」。袁世凱稱帝前頒布褒揚張謇策令,稱帝時又加封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義、張謇為「嵩山四友」,以示張謇屬於自己最親密的核心圈成員,但張謇內心已寒,一概不予理睬。袁世凱稱帝後,各省發起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張謇警告袁世凱,促其立即下臺:「若再遷延,必更禍己禍國,尚忍言哉!」張謇亦拒絕袁世凱讓他再次充當南北調解人的要求,「自帝制告成,而洹上之信用落;帝製取消,而洹上之威望墜。無威無信,憑何自立?」
1916 年6 月,袁世凱因復闢帝制失敗病亡。張謇嘆道:「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會,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敗於群小之手。謂天之訓迪吾民乎,抑人之自為而已。」
(摘自《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若想了解更多民國人物的掌故,請閱讀此書。)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出版
ISBN:978-7-5111-3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