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之張謇與袁世凱

2020-11-18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可以成第一流人 而卒敗於群小之手」

張謇與袁世凱的交往始於光緒七年(1881 年)。袁世凱出身官宦世家,因兩次鄉試未中棄文就武,往山東登州投靠吳長慶,吳長慶與袁世凱嗣父袁保慶友善,故留袁世凱於軍中。張謇此時正在吳軍幕中,遵命為袁世凱改窗課,袁世凱以師禮待張謇,尊稱張謇為老師。袁世凱文字粗疏,不能成篇,但辦事幹練,機敏果敢,得到張謇的欣賞。光緒八年(1882 年),吳長慶率軍進入朝鮮平定「壬午兵變」之際,張謇舉薦袁世凱擔任前敵營務處事,「營務處者,猶昔軍諮祭酒行軍司馬,凡軍中事,鹹得督察」。吳長慶奉召回國時,又因張謇的舉薦,吳長慶命袁世凱幫同統帶,將所部三營交袁世凱留駐朝鮮。張謇應是賞識推薦袁世凱之第一人。但是,袁世凱不久攀附上李鴻章,「一切變革,露才揚己,頗有令公(指吳長慶)難堪者」。袁世凱對張謇的稱呼也從「張師」改為「張翁」「張兄」。張謇等吳長慶舊僚對袁世凱的勢利人格聯名斥責,規勸袁世凱「息以靜氣,一月不出門,將前勸讀之《呻吟語》《近思錄》《格言聯璧》諸書字字細看,事事引鏡,勿謂天下人皆愚,勿謂天下人皆弱,腳踏實地,痛改前非」。張謇由此又是批評袁世凱之第一人,兩人為此斷交達20 年之久。20 年中,張謇對袁世凱的才能時有肯定,「其材固公家謝幼度也」,對其人格也時有指責,「是兒反側能作賊,將禍天下,奈何」?袁世凱對張謇亦然,張謇在順天鄉試中中「南元」,袁世凱致賀函贈賀銀,贈銀數量還明顯多於他人,但兩人的心結從未解開。

立憲運動開始後,張謇呼籲袁世凱支持立憲,尤其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朝廷下詔預備立憲,張謇再次呼籲袁世凱:「立憲偉業,惟公是賴……吳武壯有知,必為凌雲一笑。」並表示願盡棄前嫌,與袁世凱攜手推進立憲,袁世凱仍然依違兩可。宣統元年(1909 年),情形發生變化,張謇組織請願團進京敦促速開國會,個人聲望益高,袁世凱卻險遭載灃處決,最後被罷斥回河南彰德洹上村閒賦。宣統三年(1911 年),張謇赴京途中繞道洹上村與袁世凱會晤,張謇「道故論時,覺其意度視廿八年前大進,遠在碌碌諸公之上」。張謇此前經過天津時參觀了由袁世凱主持的各項新政,「慰廷要是不凡……舉世督撫,誰能及之」,張謇開始對袁世凱在未來政局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反之,袁世凱的東山再起亦需要以張謇為首的東南士紳支持,故在會晤中對張謇極為迎合,洹上會晤解開了兩人多年的心結,為兩人在即將到來的大變局中進行合作消除了障礙。武昌起義發生後,南方各省相繼獨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同時指令袁世凱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邀張謇擔任農工商大臣一職,並授予張謇宣慰使,但是,張謇已順應潮流轉向共和,遂致電袁世凱辭兩職,稱時至今日「尚有何情可慰?尚有何詞可宣」?同時一再致電袁世凱,勸其支持共和,爭取與南方達成協議。南北議和開始後,張謇積極主持「惜陰堂」幕後會談,利用自己「一手託南北」的特殊身份,化解雙方衝突和分裂危機,保全大中華共同體。張謇同時推動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臺,並參與草擬遜位詔書經各方認可後發布,確保了中國在帝制終結後能夠較為平和地轉移到共和的軌道。

民國建立後,張謇擔任孫中山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兼兩淮鹽政總理,後因不滿臨時政府為解決資金短缺讓日本入股漢冶萍公司而辭職。與此同時,張謇參與創立的統一黨與其他一些政黨組成共和黨,又在梁啓超推動下,統一、共和、民主三黨再次合併成進步黨,與孫中山的國民黨爭奪領導權。在南北爭執期間,張謇傾向於袁世凱,這種傾向性亦代表大多數立憲派的意見,大家都認為惟袁世凱有實力統一中國,穩定局勢。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際,張謇忠告袁世凱,國內「政體甫定,僅得半耳,亂機潛伏,觸處皆見」。組閣宜「勿盡置左右……且願公合諸界一爐而冶,以示廓然之公」。對於袁世凱的組閣邀請,張謇一再推辭,並推薦好友熊希齡出任內閣總理。「惟審察時局,尚未至可以效力之期。自忖目前但可以一、二事稍分公慮,幸勿處以國務地位」。「二次革命」發生後,張勳部搶先攻佔南京,大開殺戒,卻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都督,張謇強烈反對,「蘇人之見,對於中央非寧張先去,通張不來……此江蘇人民真正輿論,中央若再徇感情,堅持到底,則後患無窮,亦不必北行矣」。1913 年10月,在熊希齡一再邀請下,張謇才赴京就任農商部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袁世凱對張謇極為籠絡,繼1912 年授張謇二位一等嘉禾勳章,張謇上任後再授一枚嘉禾勳章。1914 年新年宴會上,袁世凱囑張謇代表全體閣員演說。1915 年又授予張謇中卿官秩。但張謇內心一直不願與袁世凱建立依附關係,「餘本無仕宦之志,此來不為總理,不為總統,為自己志願。志願為何?即欲本平昔所讀之書,與朋輩講論之事,試效於政事。志願能達則達,不能達即止,不因人也」。張謇所謂的「自己志願」,即通過入閣施政,實現「實業救國」的抱負。但是,張謇很快發現京城施政步履維艱,袁世凱對改善張謇的施政環境並不熱心。「現在中央政府之事權,當不能如一外省之都督,論事權則不能統一,論財權則庫空如洗。」張謇提出辭職,袁世凱「溫語慰留」,張謇只好連續三次請假南下巡察,離京時間越來越長,第三次離京達四個月之久。張謇最擔心的是袁世凱復闢帝制,導致局勢動亂。1914 年初,張謇告誡袁世凱:「亂黨散布南洋及歐美各國到處演說,以解散國會,改總統制,祀天用袞冕,為帝制復活之漸,」宜「當明白宣布,以釋群疑」。1915 年下半年,「都下(復闢帝制)謠言益盛」「先是,知公府延東西外人為政事顧問,近復有籌安會倡議者……莫測其宗旨,言者謂其將佐命於帝制也」。當張謇發現袁世凱稱帝之念已定時,斷然決定與袁世凱分手,辭行時「勸他做中國第一人的華盛頓,不要效法法國上斷頭臺的路易,他一味不承認,並且說他自己怎樣也不願意做皇帝」。袁世凱稱帝前頒布褒揚張謇策令,稱帝時又加封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義、張謇為「嵩山四友」,以示張謇屬於自己最親密的核心圈成員,但張謇內心已寒,一概不予理睬。袁世凱稱帝後,各省發起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張謇警告袁世凱,促其立即下臺:「若再遷延,必更禍己禍國,尚忍言哉!」張謇亦拒絕袁世凱讓他再次充當南北調解人的要求,「自帝制告成,而洹上之信用落;帝製取消,而洹上之威望墜。無威無信,憑何自立?」

1916 年6 月,袁世凱因復闢帝制失敗病亡。張謇嘆道:「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會,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敗於群小之手。謂天之訓迪吾民乎,抑人之自為而已。」

(摘自《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若想了解更多民國人物的掌故,請閱讀此書。)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出版

ISBN:978-7-5111-3932-0

相關焦點

  • 圖書推薦 |《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
    風雲際會——《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試圖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折射清末民初的時代大潮與社會變遷,尤其是透視張謇的風雨人生與多彩人生。一個人的社會交往,往往能夠反映他的內心和品性。本書用淺顯和妙趣橫生的語言,講述了張謇與光緒帝、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汪精衛等近代百位名人的交往經歷。
  • 張謇論壇2020|潘嶽:張謇是誰
    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潘嶽:張謇是誰——「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19年度論壇預熱之三
    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張謇:中國近代現代化先驅
    1874年,21歲的張謇隨孫雲錦去南京發審局作幕(私人秘書),從而開始了他的遊幕生涯。後經孫雲錦介紹,張謇結識了駐軍浦口的直隸正定鎮總兵吳長慶。吳長慶素有儒將之稱,十分欣賞張謇的才華,很快委以重任,張謇成為處理軍中公文的機要文書。1881年,張謇在吳長慶行營中遇見一位比自己小6歲的年輕人,此人家中與吳長慶是世交,因為在家鄉闖了禍,前來投奔吳長慶,他便是袁世凱。
  • 潘嶽:張謇是誰——「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19年度論壇即將召開
    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張謇是誰?
    張謇大急,提出以共和政治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案:「俄人垂涎蒙古,非止一日。為今之計,惟有蒙漢合力,推誠布公,結合共和政治。強鄰覬覦,可以永絕。漢、蒙、滿、回、藏五族,皆有選舉大總統之權,也都有被選為大總統之資格。」
  • 張謇與袁世凱和解後,張謇調侃:人家升官幹事,你升官長輩
    張謇和周家祿的門下,這兩位都是學富五車之人,張謇更是日後的狀元郎,因此,袁世凱跟隨二人必定能學到很多知識。如此一來,張謇對袁世凱有傳道受業之恩,但是我們知道,後來的袁世凱與張謇卻鬧翻了,彼此不理睬長達20年之久,這是為何?
  • 張謇是誰--理論-人民網
    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   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潘嶽:張謇是誰,為何如此重要?
    近期,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興辦實業、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重回公眾視野,國家領導人稱讚其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值得深思的是:張謇為什麼如此重要?本文回顧了張謇在大一統和五族共和的雙重目標下的政治軌跡,闡釋了由企業家精神與傳統士大夫精神共同構成的近代中華商道。
  • 【歷史人物】張謇是誰,為何如此重要?
    在莊安正編寫的《風雲際會——張謇與近代一百名人》這本書裡,極簡要概述了張謇與清末民初一百個風雲人物的交往。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與許多士大夫一樣,張謇當時心中迫切希望的,是找到一個能儘快維護大一統的中央權威,哪怕這個權威是脆弱的。
  • 一封信絕交20年 | 張謇和袁世凱的是非恩怨
    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很奇怪,張謇和袁世凱,一個是出生在江蘇海門平民家庭的農家子弟,一個是出生在河南項城地主家庭的紈絝子弟,兩個相隔千裡、不同背景、不同類型的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識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但在吳長慶的軍營中,他們兩個走到了一起。和張謇相比,讀書顯然不是袁世凱的長項。
  • 「棄官從商」的狀元張謇,張謇是晚清著名的實業家與教育家
    「棄官從商」的狀元張謇張謇是晚清著名的實業家與教育家。他屢次參加科考不第,直到41歲才高中狀元;他信奉「實業救國」,毅然決定下海從事實業;他一生創辦20多個企業,300餘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狀元實業家」。
  • 張謇:一個被毛澤東譽為實業救國的民族工業家
    在莊安正同志編寫的《風雲際會——張謇與近代一百名人》這本書裡,極簡要概述了張謇與清末民初一百個風雲人物的交往。 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 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張謇為何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梁啓超在莊安正同志編寫的《風雲際會——張謇與近代一百名人》這本書裡,極簡要概述了張謇與清末民初一百個風雲人物的交往。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他青年時即認識袁世凱,深知其權術心性,並因此斷交二十年。
  • 張謇:由窮秀才到「張狀元」,他是近代中國實業第一人!
    這棵大銀杏的老主人,就是近代商業巨子,南通家喻戶曉的「張狀元」。「張狀元」姓張名容,1853年生。祖先是南通州金沙人,移居到海門長樂鎮,他的父親是做小生意的自耕農。張容的父親與中國大多數農民一樣,含辛茹苦,剩下點錢供兒子讀書。倒也不敢存讓兒子當狀元的念頭,就想將來打個官司寫個狀子,總還可以吧。
  • 羅一民解讀張謇「與眾不同」的企業家精神
    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後,張謇逐步由主張君主立憲的改良主義者,轉為支持革命和共和,由「通官商之郵」變為「通南北之郵」,在「南北議和」中充當重要角色。他一手託三家:首先勸清廷順應大勢及時體面退位;其次勸革命黨人適可而止,共創太平;然後再勸袁世凱以革命形勢逼迫清廷退位,但不要撲殺革命力量,做華盛頓那樣的開國元勳。
  •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家國情懷
    張謇上溯幾代均為普通江南農民,被當時稱為「冷籍」的士人。為博得一矜青衫、贏取不世功名,張謇早年不得不冒用如皋縣豐利大戶子弟姓名,經5次考試才中秀才,為之還鬧出一場風波,但通過勤勉發奮、飽讀詩書典籍,終於在42歲那年於會試中一甲一名進士,成為南通有史以來唯一的狀元。
  •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家國情懷
    為博得一矜青衫、贏取不世功名,張謇早年不得不冒用如皋縣豐利大戶子弟姓名,經5次考試才中秀才,為之還鬧出一場風波,但通過勤勉發奮、飽讀詩書典籍,終於在42歲那年於會試中一甲一名進士,成為南通有史以來唯一的狀元。
  • 江蘇海門歷史上的名人:張謇【2】
    為適應工商業發展和大生各企業運輸方面的需要,張謇開始籌建交通運輸企業。在20世紀初的10餘年間,陸續創辦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達外江輪步公司、中國圖書有限公司、達通航業轉運公司、大中通運公行以及澤生水利船閘公司等交通運輸企業。
  •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何失敗
    去年是晚清、民初的名人張謇去世九十周年。在科舉試場上,他狀元及第,結果張謇卻沒有沿襲學而優則仕的慣例,反而異乎尋常的投身商海,而以「狀元實業家」留名史冊。他的商業帝國一度欣欣向榮,最終卻徹底傾覆,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