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漢匈戰爭:漢武帝三路大軍出擊,匈奴大敗漢軍,無功而返

2020-12-15 歷史總探長

公元前105年,正月。

匈奴首領烏維單于去世,年幼的兒子烏師廬繼位。烏師廬繼位時,其年紀尚小,被號為「兒單于」。

此時的匈奴已經勢弱,剛剛上位的單于更是年幼,匈奴貴族遂決定將部落再度北遷。

單于本部遷往涿邪山以北左賢王一部遷往朔方以北右賢王一部遷往酒泉、敦煌以北

兒單于繼位之後,殘暴好戰,匈奴內部子民深受其剝削。恰逢天降大雪,北部邊境上的匈奴牲畜凍死者頗多。

漢武帝下令立馬派遣使者誘惑匈奴,想要讓其放鬆警惕,以圖大舉進攻。

不料,漢朝使者剛剛抵達匈奴境內,全部被兒單于扣留。

漢武帝預計大舉進攻之際,匈奴左大都尉突然傳信,聲稱準備謀殺兒單于,帶領匈奴全部投降於漢朝。

匈奴左大都尉因為路途遙遠,想要漢武帝派遣大軍前來接應。

漢武帝聽到消息,馬上下令讓公孫敖修築受降城,準備迎接匈奴左大都尉。

公元前103年,春季。

漢武帝下令讓趙破奴統領兩萬騎兵進抵浚稽山一帶,準備在此會合匈奴左大都尉,待其斬殺兒單于之後,一起前往受降城。

不料,匈奴左大都尉謀殺一事洩露,兒單于誅殺左大都尉,同時下令讓左賢王發兵進攻漢將趙破奴。

趙破奴急忙引兵後撤,預計準備退入受降城防守。

漢軍在撤退路上斬殺一千多匈奴,在距離受降城四百裡之地時,突然被兒單于率領匈奴八萬騎兵包圍。

兩軍相戰至深夜,終於停息戰火。趙破奴趁夜尋找水源,不料被匈奴捕獲,其餘漢軍全軍覆沒,無一生還。

兒單于對此大喜,遂派遣一部分騎兵準備突襲受降城,不料未能順利攻下。兒單于最終選擇劫掠邊境,還軍北撤。

公元前102年。

漢武帝再度下令在五原郡千裡之外修築亭障,派兵駐守。

匈奴兒單于在位僅僅三年,便病逝軍中,兒單于叔父呴犁湖繼位為單于。

呴犁湖剛剛上位不久,便下令在雲中、定襄邊境侵襲,斬殺當地官員,劫掠千餘民眾而還。

與此同時,右賢王一部也引兵侵入酒泉、張掖劫掠千餘民眾。漢將張任當時屯駐玉門關,急忙引兵馳援兩地,擊潰右賢王部,穩定了西北局勢。

漢朝經營邊境地區,往往需要不斷遷民至邊境,以圖最大的可能讓邊境地區得到發展。只是匈奴常用的辦法便是不斷侵襲邊境,劫掠當地民眾,不斷讓邊境民眾減少,以此破壞大漢王朝長時間在邊境屯駐。

呴犁湖在位僅僅一年便去世,呴犁湖弟弟且鞮侯繼位為單于。

且鞮侯單于剛剛上位不久,便說出了一番極度謙卑的話語:

單于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

漢武帝對此大為滿意,急忙派遣蘇武攜帶大量財物厚贈匈奴。且鞮侯單于對此大為輕視,自以幾句話就能誘騙漢武帝,還能收到一筆錢財,開始輕視漢朝。

公元前99年,五月。

漢武帝下令三路大軍進攻匈奴:

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進攻天山一帶,騎都尉李陵統兵五千,掩護大軍輜重因杆將軍公孫敖統領一萬多騎兵,進攻涿邪山一帶強弩都尉路博德統領一萬多騎兵,出兵居延,馳援涿邪山

漢武帝此舉很明顯,就是要直搗黃龍,衝入匈奴腹地。天山、涿邪山都是水草肥美之地,一旦這兩塊地域被漢軍佔領,匈奴面臨的便是巨大的生存危機。

此時的匈奴右賢王已經遷徙至天山一帶遊牧。

大軍開拔之時,李陵恥於為李廣利護衛輜重,和漢武帝訴說要求獨立出軍。

李陵帳下的軍隊長期在河西走廊一帶,帳下兵士有多為荊楚驍勇兵士,戰力彪悍。

李陵預計帶領帳下五千步兵進抵蘭於山一帶,迫使匈奴單于分兵防守,讓李廣利所統領的五萬大軍順利進攻天山一帶。

漢武帝以馬匹缺少拒絕李陵,李陵上書自己五千步兵就可以出戰。

漢武帝最終許之,並且讓路博德在半路接應李陵。路博德是大漢老將,同樣恥於接應小將李陵。他上書漢武帝此時匈奴戰馬肥壯,準備讓李陵明年春天出戰。

漢武帝收到路博德書信之後,勃然大怒。

李陵剛剛信誓旦旦的要獨立出軍,為何此時路博德卻讓他春季出兵?

漢武帝懷疑李陵開始畏戰,串通路博德上書,以圖達到避免自己出兵的目的。

漢武帝下令讓李陵九月火速出兵,行軍至浚稽山一帶偵查敵情,如果沒有發現匈奴兵,便退回受降城休整。

李陵遂帶領五千步兵,同時用戰車運輸弓箭百餘萬,以圖和匈奴作戰。李陵大軍從居延出發,一直進抵浚稽山,將大軍屯駐於此,繪製附近地形圖,派遣帳下士兵傳至漢武帝。

李陵進抵浚稽山後不久,匈奴單于便統領三萬騎兵逼近浚稽山,屯聚高地,包圍李陵,李陵困守於山谷中。

看著即將逼近的匈奴騎兵,李陵果斷下令用戰車圍繞成環形,防止匈奴兵騎兵衝擊陣營。

穩定局勢的李陵開始整頓陣營,以盾兵置於前軍,弓弩兵置於後軍。

匈奴單于看著李陵僅有五千多的士兵,遂下令猛攻,沒想到李陵帳下弓弩手姐善射能手,箭無虛發,匈奴騎兵的進攻損失慘重。

匈奴兵準備撤退至高地,不料李陵下令追擊,殺敵一千多人。

李陵自知兵少,逼退匈奴騎兵之後,開始迅速引兵南撤,想要退回到居延一帶構築的遮虜障中。

李陵在撤退途中四戰四捷,匈奴單于懼於李陵帳下士兵兇猛,已經準備撤軍。

恰逢此時李陵帳下的一名軍候管敢,因為被為校尉羞辱,遂一怒之下投降了匈奴。

他果斷告知匈奴單于軍情,李陵並無援軍,只是孤軍奮戰,李陵正準備分兵南撤。

匈奴單于得知消息大喜,急忙派騎兵繼續追擊匈奴。最終,李陵在鞮汗山一帶繼續和匈奴交戰,最終兵敗投降。

李陵兵敗投降之後,其餘三路大軍相繼進軍。

路博德僅僅是擊潰西河外圍一帶的少量匈奴,便進抵涿邪山一帶,與公孫敖會師。

這兩路大軍因為未曾遇到匈奴,無功而返。

原來,匈奴單于擊潰李陵之後,迅速引兵進抵天山一帶,馳援右賢王。

當時,李廣利統領的五萬大軍在天山已經已經擊潰匈奴右賢王部,斬殺一萬多匈奴兵,正準備撤兵南返。

不料大軍在南返途中,突然遭遇匈奴單于大軍,李廣利也被匈奴單于圍困。李廣利下令讓部將趙充國帶領精銳騎兵猛衝,自己統領大軍在後面跟進,終於衝出匈奴包圍。

這一戰,李廣利五萬大軍僅僅剩下不到兩萬,損失慘重。

此時,漢武帝雖然不惜一切代價遠徵匈奴,但是大多數時候無功而返,空耗國力。

大漢王朝長時間與匈奴交戰,國力已經開始漸漸消耗。長久的拉鋸戰,並沒有徹底打垮匈奴,反而讓其自身陷入了一種不死不休的尷尬境地。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漢匈決戰,漢軍全軍覆沒,為何匈奴反倒活不下去了?
    當年三月,漢武帝為了報復這群強盜,派李廣利帶兵七萬人從五原郡出擊匈奴;派商丘成帶兵兩萬人從西河郡出擊匈奴;派馬通率領四萬鐵騎從酒泉郡出擊匈奴。某天晚上,匈奴人在漢軍前進的方向挖了一條溝壑,第二天天明時又從漢軍後方強攻,漢軍被徹底擊潰。李廣利在漢朝的家人生死不明,如今又遭此大敗,於是選擇了投降,李廣利投降後,漢武帝處死了他所有的家人。李廣利出徵時帶走了7萬餘名將士,這七萬人最後全部都沒有回來,要麼是戰死了,要麼是留在了匈奴境內。
  • 圖解漢匈戰爭:霍去病悍然登場!兩次出兵河西,大獲全勝
    伊稚斜統領九萬騎兵,兵分三路再度南侵,分別劫掠代郡、定襄郡、上郡三地邊境。匈奴右賢王則引兵進攻朔方郡,想要奪回曾經匈奴所屬的河南地。此番劫掠,邊境民眾被虐殺者高達三千多人,邊境百姓處境艱難。這個季節是匈奴放牧的最好季節,也是漢軍出擊的最好時節。鑑於此前匈奴屢屢在邊境劫掠,漢武帝終於下令大軍出徵。漢武帝下令徵調十萬大軍北上進攻匈奴,預計奇襲匈奴右賢王王庭。
  • 漢武帝為什麼沒有徹底打敗匈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前88年在位),統治漢朝53年。對匈奴的反擊戰爭,如果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戰算起,到公元前98年李廣利出擊匈奴投降為止,戰爭時間長達35年。就是說,漢武帝執政的時間,一半以上都在打仗。這還不算對西南夷、西域、南越、閩越和朝鮮的戰爭。進行了30多年的戰爭,為什麼沒有徹底打敗匈奴呢?
  • 最後的漢匈決戰,漢軍全軍大敗,為何匈奴反倒活不下去了?
    三月份,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派了三支部隊出擊,一支是由李廣利帶隊,兵力七萬;另一支是由商丘成帶隊,兵力兩萬;還有一支是馬通帶隊,兵力四萬。當他帶著部隊來到最北部的時候,匈奴派出了兩萬人防守,雙方打了一天,還是匈奴人死傷多。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一直獲勝,但是漢軍也損失慘重,畢竟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戰鬥。考慮到士兵的情況,李廣利決定先帶隊撤一步休整一番。當他們撤到燕然山附近時,他們士兵算是徹底疲憊不堪了。
  • 漢匈戰爭,衛青和霍去病有多強悍?從此漠南無王庭!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經過高祖、呂后與文景二帝,臥薪嘗膽式的苦心經營,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國庫豐盈,糧食堆積成山。漢武帝認為是時候展示一下真正的實力了,於是漢匈戰爭開始了。漢匈戰爭的戰線長度可能是中國戰爭史上最長的戰線之一,從河西走廊一直到遼寧的西部。在漢匈戰爭中,河套地區是非常關鍵的。
  • 強大的匈奴,在漢武帝的打擊下,從此就一蹶不振了嗎?
    大漢王朝進入第五代皇帝漢武帝的時期,國力空前強盛,同樣發展到了巔峰。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大王朝都發展到了巔峰狀態,在中國北方的草原和沙漠,開始了兩個巨人的巔峰對決,拉開了漢匈數百年戰爭的序幕。帝國雙璧,北擊匈奴,漢軍威武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最重要的是三場戰役,衛青收復河套的河南之戰,霍去病佔領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戰,與匈奴主力決戰的漠北之戰。
  • 大漢打垮匈奴的戰爭,百年之戰
    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公元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以索要公主(即西漢嫁給烏孫王的解憂公主),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與烏孫聯兵進攻匈奴。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
  • 漢匈戰爭3: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
    公元前129年,經過四年的備戰,漢軍按漢武帝部署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這次出徵的大軍跨出長城,分為四路從不同的路線向北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而名不見經傳的衛青率領他的鐵騎衝出邊塞,深入匈奴腹地,直指匈奴龍城聖地,並搗毀了龍城,斬獲匈奴700餘人,取得漢朝反擊匈奴以來的第一場勝利。漢武帝在龍城之戰中破格提拔的騎奴衛青此前從未參與過戰爭。漢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收到奇效。
  • 漢匈戰爭3:第一次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哪位將軍?
    衛青漢武帝也意識到漢朝必須更加主動出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何能取得對匈作戰的實質性勝利?公元前129年,經過四年的備戰,漢軍按漢武帝部署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驍騎將軍李廣率一萬騎兵出雁門,車騎將軍衛青率一萬騎兵出上谷,輕騎將軍公孫賀率一萬騎兵出雲中,輕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代郡。這次出徵的大軍跨出長城,分為四路從不同的路線向北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答: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北伐匈奴,劉邦輕敵冒進,不料在平城中了匈奴的埋伏,劉邦本人被困在白登山。好在陳平出了個計策,給了單于愛妾閼氏大量金銀,在閼氏的勸說下,冒頓單于才給漢軍留了條活路,劉邦得以順利撤軍。
  • 馬邑之圍失敗後,漢武帝派四路軍隊出擊匈奴,其意義是什麼?
    漢武帝執政前期,受到自己祖母竇太后在朝政上的處處壓制,讓這位有著強烈進取心的開拓之君十分不滿。所以當竇太后甫一逝世,漢武帝不顧朝堂上絕大多數勢力的反對,和王恢聯手導演了馬邑之圍。可惜的是,由於此次計劃籌備得不甚周密,最終導致了漢家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不僅耗費了大量物資,連主戰派首領王恢也自殺謝罪。
  • 漢武帝時期,漢軍屢次出擊匈奴,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名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而到了楚漢戰爭期間,由於失去了強大中原政權的制衡,北方草原的匈奴開始崛起。漢初立國,國力凋敝,經濟衰退,「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根本無法支撐起大規模戰爭,只能避免與匈奴摩擦,採取「羈縻」外交的手段加以籠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大,漢軍屢次出塞,明顯是佔據優勢的一方,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用來加強防禦呢?
  • 漢武帝時期,漢軍屢次出擊匈奴,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名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而到了楚漢戰爭期間,由於失去了強大中原政權的制衡,北方草原的匈奴開始崛起。漢初立國,國力凋敝,經濟衰退,「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根本無法支撐起大規模戰爭,只能避免與匈奴摩擦,採取「羈縻」外交的手段加以籠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大,漢軍屢次出塞,明顯是佔據優勢的一方,為何還要不斷修建長城,用來加強防禦呢?
  • 漢匈大決戰:漢武帝宣布反擊匈奴,卻遭集體反對,為何仍一意孤行
    賈誼向漢文帝進獻了所謂「三表五餌」的對匈策略,其大略意圖是通過各種對匈奴人的優待,以分化招降匈奴人眾的目的,最終不戰而降匈奴。如果說,賈誼的策略仍舊偏於和親政策並且過於理想化的話,晁錯則對漢匈戰略和軍備優劣進行了詳細的對比。晁錯得出的結論是,漢匈各有優劣。
  • 漢武帝實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什麼到了晚年漢軍對匈奴連打敗仗?
    前101年,漢武帝下達宣戰詔書。 沉寂了數年的漢匈戰爭,重新啟動! 可是,很快,漢武帝就發現:漢軍仿佛不記得怎麼跟匈奴人打仗了。怎麼打怎麼輸。
  • 西漢時漢武帝與匈奴四十七年戰爭的過程梗概
    這場戰爭的序幕之一是馬邑伏擊。此次戰役勞而無功,因為幾十萬大軍很難隱蔽,伏擊計劃也不周詳,再加上尉史洩密,導致匈奴十萬騎兵遠遁,漢軍步兵機動性不強,故無法追擊;序幕之二是關市反擊,衛青小有斬獲,公孫敖、公孫賀和李廣或無斬獲或有失利。
  • 匈奴真的是被漢武帝擊敗了嗎?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馬邑之謀固然展示出漢武帝的強烈進取心,但他畢其功於一役的好大喜功也暴露無遺。早在前138年,漢武帝的急於求成就初露端倪,他派張騫出使西域就為「欲事滅胡」。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可分為三個時期:從馬邑之謀到前119年的漠北決戰,漢軍頻繁出擊匈奴;前118-104年間的停戰與政治和談階段,雙方要麼無戰事,要麼也是低烈度衝突;前103年之後武帝再度大規模出擊。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對漢匈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漢帝國進一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戰線向北、向西推進了數千公裡,匈奴人被迫收縮勢力範圍,從漠南地區撤離,漠北只留下了少量部落,主力蜷縮到天山以北至阿爾泰山附近。
  • 顛覆三觀:你知道漢匈大決戰的時候漢軍裡有多少匈奴人嗎?
    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開始,漢武帝聽取了臣子的建議,部三十萬大軍設下馬邑之謀,要誘殺匈奴大軍開始,雖然這一次失敗了,但是也標誌著漢匈大戰正式進入對壘階段。這些,確實在一定基礎上影響了漢匈決戰。 但是今天小編要講的並不是上面幾個要素,而是一個顛覆大多數人三觀的「漢軍裡的匈奴將領和兵馬」。 首先要講的第一點就是自漢開朝以來的「匈奴歸義侯」。 匈奴他不像大漢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政府在運作整個國度。
  • 靈魂一問:漢匈戰爭明明是漢武帝敗了,為啥是匈奴熬不下去了
    靈魂一問,漢匈戰爭明明是漢武帝敗了,為啥是匈奴熬不下去呢? 再肥的馬也沒有駱駝能熬,大漢就是那隻瘦死的駱駝,匈奴就是那匹被熬死的肥馬。 漢匈戰爭看上去是一場軍隊戰力拼搏的戰爭,但其實更關鍵的還是國力與恢復力的比拼。